基本信息
部外筆畫:6;總筆畫:8
繁體部首:言
五筆86&98:YQDB
倉頡:IVNMU
筆順編號:45351355
四角號碼:37712
UniCode:CJK
漢字釋義
基本字義
◎ 欺詐,奸滑:~稱。~道。~詐。~辯(a.無理強辯;b.邏輯學
上指似是而非的論證,如“~~論”)。
◎ 怪異,出乎尋常:~異。~怪。~秘(隱秘難測)。~譎。
◎ 責成:~求(責求,索討,如“~~無已”)。
◎ 違反:言行相~。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言,危聲。本義:責成,要求)
(2) 同本義 [instruct a person or an organization to fulfil an assigned task]
今臣得出守郡,自詭效功,恐未效而死。——《漢書·京房傳》
(3) 又如:
詭求(要求,責求);
詭駁(責難駁斥);
詭責(責備;責問);
詭令(責令)
(4) 違反,自相矛盾 [contradict]
(5) 又如:
詭故(違反本心);詭局(同詭句、
詭論。哲學名詞。加以肯定或否定都會獲致相反結果的局面、論點或述句)
(6) 隱蔽;隱藏 [hide]
詞性變化
〈形〉
(1) 怪異,奇異 [eerie;queer;strange]
(2) 又如:
詭形(奇異的形狀);
詭特(奇特怪異);詭喻(奇詭的比喻);
詭說(虛妄怪誕的言論)
(3) 欺詐;假冒 [deceitful;treacherous;crafty]
(4) 又如:
詭對(以虛偽、欺詐的言辭對答);
詭遇(打獵時不按禮法規定而橫射禽獸);詭弊(欺騙蒙蔽);詭得(用不正當的手段取得)
常用詞組
◎ 詭辯 guǐ biàn
[sophism;carp;cavil;quibble] 顛倒是非黑白的議論
[sophistry;fallacy;sophism] 模稜兩可或似是而非的推理;對原則的錯誤運用,特指對法律道德原則的錯誤運用
◎ 詭稱 guǐ chēng
[pretend to state;falsely allege;cunningly name] 把不真實的或不實際的某種事物作為真實或實際的事物提出或提供
小偷詭稱自己是公安人員。
(1) [to stall sb. off with a lie]:說假話,敷衍搪塞
(2) [eccentric speech]:
顛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言論。也作“詭詞”
◎ 詭怪 guǐ guài
[strange;odd] 詭譎奇怪
[fantastic] 奇異變幻
詭幻動人
詭幻的境界
◎ 詭計 guǐ jì
[trick;intrigue;manoeuvre] 欺詐的計謀
詭計多端
◎ 詭計多端 guǐ jì-duō duān
[tricky;be full of craft and cunning;be very wily and mischivous] 欺詐的計謀層出不窮
他詭計多端,處理一切事情令人難以捉摸,往往讓人上當。
◎ 詭譎 guǐ jué
(1) [strange and changeful;treacherous]:奇異多變
(2) [eccentric and wild]:離奇古怪
(3) [sly;crafty;cunning;tricky]:狡猾
詭譎的心計
◎ 詭秘 guǐ mì
[surreptitious;secretive] 隱秘不為人知
“祥林嫂,你實在不合算。”柳媽詭秘的說。——《
祝福》
[affected smile] 假裝笑容
◎ 詭詐 guǐ zhà
[crafty] 欺詐
那雙詭詐的小眼,很明顯地顯出畏縮的,哀怨的眼色。——
何家槐《
曖昧》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過委切《集韻》《韻會》《正韻》古委切,𠀤音垝。《說文》責也。《前漢·京房傳》臣出守郡,自詭效功。《師古注》自以為憂責也。《孔融·薦禰衡表》昔賈誼求試屬國,詭系單于。《注》自責必系單于也。
又《玉篇》欺也,謾也。《類篇》詐也。《穀梁傳·文六年》詭辭而出。《注》不以實吿人。
又《玉篇》怪也。《莊子·齊物論》是其言也,其名為弔詭。《注》弔詭,至怪也。
又《增韻》異也。《前漢·劉輔傳》此其言必有卓詭切至當聖心者。《師古注》詭,異於眾也。《後漢·班固傳》殊形詭制。《注》詭,異也。
又違也。《前漢·董仲舒傳》有所詭於天之理與。《師古注》違也。
又毀也。《後漢·班固傳論》固之序事不激詭。《注》激,揚。詭,毀也。
又《廣雅》詭隨,小惡也。《詩·大雅》無縱詭隨。《注》不顧是非,而妄隨人也。
又《廣韻》橫射物為詭遇。《孟子》為之詭遇。《趙注》橫而射之也。《朱注》不正而與禽遇也。
又譎詭,變化也。《張衡·東京賦》瑰異譎詭。
又《廣雅》詭犀,總也。總,音思。
又《正韻》戾也。
又星名。《前漢·天文志》司詭星出西方。《孟康注》星大而有尾,兩角,熒惑之精也。
又邑名。《史記·秦始皇紀》將軍蒙騖,攻魏氏畼有詭。《注》畼有詭,魏邑名。
又姓。《左傳·莊十六年》晉武公伐夷,執夷詭諸。《注》詭諸,周大夫。夷,采地名。
又人名。《史記·齊世家》桓公長衞姬生無詭。《左傳》作無虧。
又通作恑。《陸機·辯亡論》古今詭趣。《注》詭,變也。同恑。 《集韻》或作謉、譌。《正韻》亦作佹、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