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說閩西/閩西客家祖地文化叢書

詩說閩西/閩西客家祖地文化叢書

《詩說閩西》(作者馬卡丹、天一燕)精選汀州建州以來1000多年間,閩西籍或客寓閩西的文人名士有代表性的詩歌佳作100篇,《詩說閩西》以今人的眼光、生動的語言予以深入的解讀、賞析和闡釋。

基本介紹

  • 書名:詩說閩西/閩西客家祖地文化叢書
  • 出版社:海峽文藝出版社
  • 頁數:245頁
  • 開本:16
  • 作者:馬卡丹 天一燕
  • 出版日期:2013年1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5000873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閩西人傑地靈、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先後有閩越人、畲族人、南遷漢人在此生息。
閩西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讓這顆明珠閃耀更加迷人的光彩,這是千千萬萬的閩西後人共同的心愿。
《詩說閩西》(作者馬卡丹、天一燕)精選汀州建州以來1000多年間,閩西籍或客寓閩西的文人名士有代表性的詩歌佳作100篇,以今人的眼光、生動的語言予以深入的解讀、賞析和闡釋。

作者簡介

馬卡丹,福建連城人。下過鄉,當過教師,後長期從事新聞工作,現為《閩西日報》副總編輯。多年遊走於文學與新聞之間,早期主要涉足詩歌、小說、報告文學創作,近些年則著意撰寫散文隨筆,姓馬屬馬卻如牛般執拗,耕多獲少而痴心不改,作品約百萬字散見各地報刊,已出版報告文學集《連城人》(海峽文藝出版社1992年)、散文集《回望中原》(中國人事出版社1997年)、《客山客水》(作家出版社2003年,獲第二屆冰心散文獎),《客家名鎮客家村》(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年)。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閩西作家協會副主席。
天一燕,本名郭海燕,福建龍巖新羅區人。龍巖市作家協會副主席,閩西女作家聯誼會會長。供職於中國建設銀行龍巖分行。著有散文隨筆集《燕舞長空》《這裡的陽光靜悄悄》、文學史專著《閩西文學史話》(與馬卡丹合著)。

圖書目錄

開篇小語
還山弄明月
謝公樓上好醇酒
地僻尋常來客少
屋無雞犬有鳴鴉
翡翠戲翻荷葉雨
村居一溪外
提劍出藩垣
短笛長歌送夕陽
載將離恨過江南
居人不記甌越事
神仙之府名雞籠
雲滿南山雪滿簪
好把一竿釣秋鱸
惆悵巫娥事不平
風波平地生
見說龍巖路
青青琅殲竹
贏得工夫剩讀書
屍位我慚歸半耕
太平時代作農夫
憑欄獨向曲江斟
隔葉數聲啼鳥
萬里瞻天遠
慚愧明溪莘七娘
清酒浩歌雙劍橫
七閩窮處古汀州
秋風一劍寒
清流城北讀書莊
牧童一曲夕陽天
北望家山悵久違
長風自何來
芳心半點不隨塵
丹青畫出牧牛圖
昔年悔作宦遊客
但得秋登風雨時
一曲歌聲遠
登臨無限意
臨流欲寫依蘭意
明月清風樂有餘
眾峰高擁萬霞朝
我去揮戈欲補天
論心貪夜話
明月上東峰
巾扇曳秋風
聞香我亦蘭
白雲封處識荊扉
人生口食最為先
我非爾,卻是爾
筍籜落為冠
不知積白滿三更
人散夜高山水白
安能兀處窮荒隈
永訣一杯酒
無聲不子規
莫後夷齊死
山高可嘯天
蕭然天地惟一身
年初一,早開門
飛虹落鏡中
縣名因爾得
物人望中微
禹門已上未成龍
白髮等閒事
曉月淡長空
讀書頻借佛龕燈
故人無恙舊青山
古柏節勁臣節堅
農家新樣草珠輕
沉心靜氣好讀文
良方妙化裁
虎忙辛苦甚
逆浪泊行舟
春燈何處謝公樓
一任前人笑老痴
閒憶窗前花事盛
鯫生自愧為民牧
閩粵中撐半壁天
臥看浮雲自卷舒
絕頂身如天上立
深情慾較桃花水
年年江上醉煙波
兩餐分作三餐食
山壓城頭城抱山
山花相對兩無心
酒米油鹽半是賒
百年溪水泣英雄
潮州那得勝汀州
凍月如丸霜滿地
涉險方知兔窟多
斜陽在樹正無多
江南江北相思遠
風波到處難
山水有清音
鄞江一丈水長清
山外有山千萬疊
鐵鑄艄公紙作舟
南來猶作故鄉看
我是主人兼看竹
卅年縣治三遷地
後記

文摘

2004年3月14日下午,北京人民大會堂3層中央大廳里,中外記者踴躍地向剛剛從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閉幕會會場走來的溫家寶總理提問。當台灣《聯合報》記者問到對台灣大選、公投之後兩岸關係的前景有什麼看法時,溫總理說:“我想通過《聯合報》的記者向台灣人民說幾句話。明年是《馬關條約》簽署110周年,這裡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灣詩人幾乎是用血和淚寫的28個字的詩,他的名字叫丘逢甲,他是台灣人。他的詩寫道:‘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心驚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溫總理用低緩的嗓音吟誦著這首詩,眼裡滿含悲恨.之後他說,“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同胞的血脈是相連的,這條海峽不能夠把我們的骨肉隔斷。我們堅決反對‘台獨’,反對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灣從中國分割出去。這是包括台灣人民在內的整箇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
溫總理提到的丘逢甲,是我國近代傑出的愛國詩人、教育家,抗日護台的民族英雄。他原名秉淵,字仙根,號蟄仙、倉海,也稱倉海先生,詩文中常自署“東海遺民”、“台灣遺民”。丘逢甲從小好學不倦,刻苦用功,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考中舉人,連捷進士,授工部主事。丘逢甲是我國近代史上一位憂國憂民堅決反抗外國侵略的愛國志士,同時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詩人。他把詩歌當作武器,寫出許多具有濃厚愛國主義思想的詩篇。1894年甲午戰爭後。腐敗無能的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割讓台灣。丘逢甲三上血書表示抗議,同時在台灣組織義軍抗擊日寇。義軍失敗後,他被迫內渡大陸,滿懷悲憤地寫下了《離台灣》6首,詩云:
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鴟夷子,回首山河意黯然。
溫總理說丘逢甲是台灣人沒錯.丘逢甲1864.年出生於台灣苗栗縣銅鑼灣,但是,丘逢甲的父輩卻是從廣東鎮平縣(現蕉嶺縣)遷居去台灣的。1895年丘逢甲率領台灣民眾抗日保台失敗後,揮淚離台,回到祖籍蕉嶺縣文福鎮淡定村定居,並積極興辦新學,投身革命,後因積勞成疾,於1912年病故於淡定村,終年49歲。
丘逢甲的祖籍地再往前溯,是閩西的上杭。其先祖自河南遷至上杭中都黃坑鄉,之後遷居廣東鎮平縣,甲午戰爭前再遷台灣苗栗縣。丘逢甲雖生於台灣,卻始終不忘祖籍地上杭,不僅長期和上杭丘氏族人保持聯繫,詩文往來,還多次來到祖籍地上杭尋根,流連祖籍地的山山水水,寫下了大量反映祖地人文、表現愛國思鄉情懷的作品,如《憶游上杭》絕句15首,充分流露了丘逢甲對祖籍地上杭一草一木的熱愛,其中有不少詩句膾炙人口,而“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畫夕陽中”兩句則成為讚美上杭城的千古絕唱。
丘逢甲的《憶游上杭》(之三)更是以主人身份抒發了對故土的深厚感睛。黃坑多竹,他在竹林環繞的故鄉里感到無比的親切和愜意。他的親朋好友中有不少是上杭人,如丘復、丘瀛海、丘幡然、丘晴溪、丘朗山等.他與這些宗親的交誼很深,在他的《嶺雲海日樓詩鈔》中,與上杭族人唱和的詩句就有23首之多。
丘逢甲現已離世百年了,台灣、廣東、福建三地人民仍然深深地懷念和敬仰他。P239-241

後記

多年前,編撰《閩西文學史話》的時候,常常忍不住為閩西曆代詩歌中那些優秀之作擊掌叫好,也為限於篇幅和體例,無法對這些佳作深入品評、賞析、闡釋而深深遺憾。那時就夢想,有一天精選這些撥動心弦的佳作,以今天的眼光、散文的筆法去作深層的解讀,賞析作品精華,闡釋時代背景、分析藝術價值、揭示現實意義,讓心靈與古代先賢深度溝通。於作者而言,這既是能力的挑戰,也是心靈的攀升,此中自有雙重快樂:於閩西讀者而言,則在閱讀中領略閩西文學的芬芳,增進閩西歷史、民俗、人物諸方面的了解,進而得到精神的陶冶和享受。增強身為閩西兒女的自豪感。因而,無論對讀者作者來說,此夢都讓人心嚮往之。
《閩西文學史話》出版3年之後,《詩說閩西》與閩西讀者見面了。得益於閩西客家聯誼會的鼎力扶持,多年的心愿終於得遂,此夢終圓,感慨良深。
《詩說閩西》從閩西曆代詩歌作品中精選有代表性、能夠揭示閩西歷史、風俗、民系特質、人物個性的100篇佳作,予以文學的解讀。這些詩作,有的出自名人之手,有的出自一介布衣,甚至有的流傳街坊里巷不知作者姓名,但幾乎無例外的,是這些詩作都承栽著厚重的歷史。且大多表現出獨具魅力的藝術特色。因而,這種解讀除了藝術的賞析外,重在闡釋,重在闡釋作品承載的歷史,闡釋其在今天的現實意義,尤其注重表達我們自身閱讀的感受。我們不過是無意間闖入閩西曆代詩歌寶庫的阿里巴巴,隨著一聲“芝麻開門”,便目眩神迷於五色斑斕的珠光寶氣之間。我們貪婪地撿選,把珠寶抱了個滿懷,卻難免因眼力的不濟遺漏了更有價值的珍稀:我們驚喜地尖叫,毫不遮掩地表達“掘到窖了”的喜悅,也難免有些許誇張的溢美之詞。這一切都期待讀者的體諒,畢竟,身在寶山中,有一點缺乏定力的失態也是可以原諒的呀!
感謝海峽文藝出版社提供了出版的機會,感謝閩西客家聯誼會、閩西日報社、龍巖市文聯、龍巖市作協的關愛、關心、關注與扶持,感謝閩西鄉賢李新炎的鼎力資助,感謝所有熱心的友人與讀者。尤其要感謝的是,為本書作序的閩西客聯會會長林仁芳先生,他的高屋建瓴的序言,足為本書增色。他以及客聯會執行會長林喬城先生的悉心指導,令我們難忘。
也許,最好的感謝是提升本書的品位,而讀者的關注正是圖書品位的證明。願《詩說閩西》走進更多的閩西讀者中,那,將是我們最大的快樂!
2013年5月15日

序言

閩西人傑地靈、歷史悠久,自古以來,先後有閩越人、畲族人、南遷漢人在此生息。以南遷漢人為主體的閩西古代居民,以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母體,融匯閩西土著文化,創造了極富濃郁的地域特色。涵蓋了客家文化、閩南支系文化、畲瑤文化各種因素的閩西文化,產生了諸多獨具魅力、絢麗多姿的文化事象,為中華文化寶庫增添了重要的珍藏。閩西文學作為閩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群星璀璨、佳作迭出。呈現出獨特而迷人的風采。這樣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值得千千萬萬的閩西後人發掘、吸收、繼承、發揚。
基於發掘、傳承閩西文化寶藏的初衷,2008年起,龍巖市政協組織有關專家、學者,由我任主編,撰寫《龍巖文化史料叢書》,經多年努力,公開出版了《閩西戲劇縱橫》、《閩西文學史話》、《閩西教育叢談》、《閩西新聞史略》等分冊,對閩西地方文化史料進行了比較全面、系統的發掘、集中與匯總。本書作者馬卡丹、天一燕在這套叢書中承擔了文學分冊的編撰任務,他們認真、勤奮、負責,前後數年,行走在原汀州府八邑、龍巖州三縣城鄉,尋典籍,訪耆老,查實證,辨正誤,付出了大量心血。《閩西文學史話》出版後得到廣泛好評。由於該套叢書體例與篇幅的限制。無法對書中提到的閩西曆代文學大量佳作進行深入的品評、賞析、闡釋,這是我與兩位編撰者共同感到的遺憾。
所幸,多年之後,這一遺憾有望彌補了。帶著墨香的《詩說閩西》大樣擺上我的案頭。作為“閩西客家祖地文化叢書”的一種,《詩說閩西》精選歷代閩西籍或客寓閩西的文人名士有代表性的詩歌佳作100篇,以今人的眼光、散文生動的語言予以深入的解讀、賞析和闡釋。值得讚賞的是,這種解讀是文學的、活潑的、潛移默化的、有著翔實依據的,在闡釋作品的時代背景、寫作手法、藝術價值的同時,關注這些作品在客家民系、閩南民系形成過程中發揮的作用,特別重視其在今天的現實意義。比如兩宋是南遷漢人大量進入閩粵贛邊的時期。學界普遍認同宋末元初是客家民系的形成時期。本書選析的兩宋閩西本土文人詩作,尤其是客家知名文人鄭文寶、吳簡言等人的作品,文字清新,感情真摯,藝術技巧純熟,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說明這一階段的閩西文學已經達到頗高的水準,也從一個側面對客家民系在宋末元初的形成作了映證。相信在作者娓娓的敘說中,讀者自會增進對閩西歷史、民俗、風情、人物的了解,自會與閩西曆代先賢悠然神會,從而得到精神的陶冶和享受,身為閩西兒女的自豪感自當油然而生。
今天,在中國夢的大背景下,中華民族正在走向偉大復興。傳承、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復興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閩西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一顆明珠,讓這顆明珠閃耀更加迷人的光彩,這是千千萬萬的閩西後人共同的心愿。《詩說閩西》的出版,可喜可賀。
林仁芳(龍巖市政協原主席、閩西客家聯誼會會長)
二○一三年九月二十四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