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人生:從王維到鄭板橋》探討了詩歌與繪畫的共同起源、理論建構與表現形態;並細緻描述出詩人和書畫家們因性格特質、人文情趣、生命取向而使之面臨著政治理想與藝術氣質的衝突,不得不於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中進行抉擇。凡此等等,皆交織作一幅斑斕繽紛的長卷,無不引發人們對藝術與人生的深沉思考。插圖:
基本介紹
- 書名:詩畫人生:從王維到鄭板橋
- 出版社:濟南出版社
- 頁數:222頁
- 開本:16
- 品牌:濟南出版社
- 作者:曹勝高
- 出版日期:2007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7102462, 978780710246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詩畫人生:從王維到鄭板橋》由濟南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曹勝高,1973年生,河南洛陽人,200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文學博士。現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專著】
《圖說儒家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國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話題中國文學史(詩歌卷)》,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從漢風到唐音:中古文學演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六韜鬼谷子譯註》,中華書局,2007年版。《詩畫人生:從王維到鄭板橋》,濟南出版社,2007年版。《漢賦與漢代制度: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專著】
《圖說儒家文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國學通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話題中國文學史(詩歌卷)》,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從漢風到唐音:中古文學演進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六韜鬼谷子譯註》,中華書局,2007年版。《詩畫人生:從王維到鄭板橋》,濟南出版社,2007年版。《漢賦與漢代制度:以都城、校獵、禮儀為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圖書目錄
引言
一 詩畫同源
史前繪畫:文明之光的點燃
上古詩畫:向藝術自覺進發
中古詩畫:人文覺醒與藝術自覺
二 詩畫一律
寫意性:中國詩畫的表現模式
筆墨觀:中國詩畫的造型意識,
氣韻說:中國詩畫的審美追求
修養論:中國詩畫的主體要求
三 詩情畫意
詩中的畫
畫中的意
詩畫交融
四 詩畫家的人生境遇
曠達與瀟灑
坎坷與激憤
隱居與遠遁
輕佻與輕狂
五 詩畫家的人文情懷
政治理想與藝術氣質:在得與失中浮沉
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在進與退中抉擇
愛情追求與情慾沉湎:在苦與樂中掙扎
寄託情致與解除鬱積:在醉與醒中遊走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一 詩畫同源
史前繪畫:文明之光的點燃
上古詩畫:向藝術自覺進發
中古詩畫:人文覺醒與藝術自覺
二 詩畫一律
寫意性:中國詩畫的表現模式
筆墨觀:中國詩畫的造型意識,
氣韻說:中國詩畫的審美追求
修養論:中國詩畫的主體要求
三 詩情畫意
詩中的畫
畫中的意
詩畫交融
四 詩畫家的人生境遇
曠達與瀟灑
坎坷與激憤
隱居與遠遁
輕佻與輕狂
五 詩畫家的人文情懷
政治理想與藝術氣質:在得與失中浮沉
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在進與退中抉擇
愛情追求與情慾沉湎:在苦與樂中掙扎
寄託情致與解除鬱積:在醉與醒中遊走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我1989年至1992年在洛陽市第三師範學校讀中師。這所學校位於洛寧縣城。綿延起伏的伏牛山余脈和潺潺流淌的洛河,成了我周末徜徉的樂園。我常常攜帶一部古人的集子,或吟喔曹植“恨人神之道殊兮”的句子,沿著那沾滿露水的河邊小徑前行;或找到那本翻破皮的《紅樓夢》,爬上學校後面陡峭的山岩,選擇一個極目千里的向陽山坡,或坐或躺,度過暖洋洋的一天。在那三年中,整天沉浸在閱讀的快樂中,總感覺有無數的詩人和小說家陪伴著自己,每天都是充實的。
如果說讀書是從小便有的興趣,那洛陽三師給我啟蒙最深的是培養了我對繪畫的興趣。在國中時,我雖然也曾信手塗鴉,但總無門徑。師範三年,我曾有一段時間,心無旁騖地學習繪畫,無論周末還是晚上的自習,總是在不停地繪畫,也閱讀了一些的繪畫書籍,臨摹了不少畫譜,使我大開眼界,意識到了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小時候所背誦的詩句,總自覺不自覺地在眼前跳躍,使我朦朦朧朧地意識到詩歌與繪畫之間的微妙的關係。畢業以後,由於興趣的轉移,我逐漸疏遠了繪畫但依然保持著讀書的習慣,對繪畫的喜歡,變成了閱讀繪畫理論,欣賞繪畫作品。特別是在讀碩士和博士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閱讀文藝理論著作,更加深了對繪畫與文學關係的認識,總覺得詩歌和繪畫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必須說清,但卻尚未說清的話題。
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以往的思考總能找到一個重新回顧和表達的機會。受同學董希平的引薦,“文化中國:永恆的話題”這一叢書的主編之一喬力先生,約我寫這本書。我思考了幾天,便答應下來。想試著把詩畫同源、詩畫一律、詩畫互滲等藝術問題說一說,並把詩畫家作為一個類型,勾勒出他們的人生境界和人文情趣。遂集中精力,用了半年的時問一氣呵成。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濟南出版社丁少倫副社長和喬力先生的指點,也得到了趙志堅、王菁、宋書強等編輯的幫助。能夠按時完成,與他們的鼓勵是分不開的。蘭州大學校友張麗幫我修訂了全文,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劉凡羽、胡貞飛幫我核對了引文,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需要說明的是,我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正承擔著東北師範大學校內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詩詞敘述形態研究”(編號06QN017),有部分內容重疊,因而本書也是其階段性成果之一。
由於時間倉促和學識局限,書中難免存在疏誤,還請大家教正。
2008年4月1日於長春
如果說讀書是從小便有的興趣,那洛陽三師給我啟蒙最深的是培養了我對繪畫的興趣。在國中時,我雖然也曾信手塗鴉,但總無門徑。師範三年,我曾有一段時間,心無旁騖地學習繪畫,無論周末還是晚上的自習,總是在不停地繪畫,也閱讀了一些的繪畫書籍,臨摹了不少畫譜,使我大開眼界,意識到了中國藝術的博大精深。小時候所背誦的詩句,總自覺不自覺地在眼前跳躍,使我朦朦朧朧地意識到詩歌與繪畫之間的微妙的關係。畢業以後,由於興趣的轉移,我逐漸疏遠了繪畫但依然保持著讀書的習慣,對繪畫的喜歡,變成了閱讀繪畫理論,欣賞繪畫作品。特別是在讀碩士和博士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閱讀文藝理論著作,更加深了對繪畫與文學關係的認識,總覺得詩歌和繪畫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必須說清,但卻尚未說清的話題。
或許是冥冥之中的安排,以往的思考總能找到一個重新回顧和表達的機會。受同學董希平的引薦,“文化中國:永恆的話題”這一叢書的主編之一喬力先生,約我寫這本書。我思考了幾天,便答應下來。想試著把詩畫同源、詩畫一律、詩畫互滲等藝術問題說一說,並把詩畫家作為一個類型,勾勒出他們的人生境界和人文情趣。遂集中精力,用了半年的時問一氣呵成。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濟南出版社丁少倫副社長和喬力先生的指點,也得到了趙志堅、王菁、宋書強等編輯的幫助。能夠按時完成,與他們的鼓勵是分不開的。蘭州大學校友張麗幫我修訂了全文,東北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劉凡羽、胡貞飛幫我核對了引文,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需要說明的是,我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正承擔著東北師範大學校內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詩詞敘述形態研究”(編號06QN017),有部分內容重疊,因而本書也是其階段性成果之一。
由於時間倉促和學識局限,書中難免存在疏誤,還請大家教正。
2008年4月1日於長春
序言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在中國歷史上對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發展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傑出貢獻。尤其是它的內在精神已滲透到炎黃子孫的血脈中,其影響是彌久深遠的:當代中國人:無論是誰,無不深深地打上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烙印。
歷史的車輪行駛到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義明建設的寶貴資源。對於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是,立足於當代中國,從我們的問題或我們的精神需要出發,以新的視野或現代意識,對中國文化中某些被反覆詠嘆的東西給以重新觀照或解讀。
現代派詩人、著名文學史家聞一多先生宣稱:“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說‘詩唐’懂得詩的唐朝,才能欣賞唐朝的詩。”如果善於理解這種逆向思維的豐厚內涵,並由此引申開去的話,那么,我們則想說:中圍文化雖早已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話題,但假如只滿足於平面式的淺嘗輒止,就很容易指木為林或見林失木,最終反倒是空泛無得並且莫知歸依了。所以,我們現在才嘗試著變換習慣性的認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從文化的特定視角來重新解讀而非直接面對某些重大的歷史或文化主題,特意選擇那些人們普遍感興趣即茶餘飯後可供談資的歷史事件或人物作為題材: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覆談論的話題。問題在於,今天套用一種什麼樣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談論它。我們力求以紮實確鑿的史料為根基,採取富有文采、生動流暢的散文筆法,對其進行多元觀照與文化透視,反映重大歷史、文化主題,並給予歷史闡釋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緣此而往,就有可能尋找到另一扇尚未被開啟過的門扉,那裡面當有著不盡勝境、無限風光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所以,本叢書強調知識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識讀本;強調學術根基,但不是純粹的學術專著;強調可讀性,但不是違背史實的任意杜撰:強調個人新見,但不是只顧新異的鑿空立論和華而不實的遊戲筆墨。濃郁的文化觀照和多出新見卓識(觀點新或視角新),是本叢書的特色和宗旨。
本叢書中的每一種,都精心選擇國內在各自領域有造詣的專家學者撰寫,注重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敘述方式,採用圖文並茂的表現形式,選擇相關的、經典的圖片,採用彩色捅頁和黑白附圖(編者按:本叢書採用了少數今人作品,因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懇請當事人見書後儘快與我們聯繫,以便寄奉樣書、稿酬)的方式,從而更具鑑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本叢書面向中等文化以上的廣大讀者群,使其在輕鬆、趣味盎然的閱讀中,得到啟迪和收穫,以提高綜合文化素質和鑑賞品位。
本叢書強訶“可操作性和持續發展的張力”,即靈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為一個長期的品牌選題,視具體情況,分為若干輯陸續推出,逐步完成對文化中國重大歷史、文化主題的另樣解讀。
《文化中國:永恆的話題叢書》第三輯共推出5種。
《諸子百家與文化元典》審視了中國古代文化元典產生、發展的歷程,認為其間含蘊著一種道德之善與精神之美,無論在治世還是亂世,都具有匡時救世的意義。而在春秋戰國時代,思想活躍,百家爭鳴,諸子競相創新,形成浪潮。儒、道、墨、法、陰陽五大派相互批判,又逐漸融合,最終結構成中國文化的主流,即文化元典精神。悠久的中華文明便是在這些元典精神的承傳支撐下,與時俱進,吐故納新,逐漸地發展起來的。
《自然與自我:從老莊到李贄》敘述了自春秋晚期始,中經魏晉唐宋至晚明,由老、莊濫觴,至李贄更為張揚的崇尚自然、強調個性解放的思潮貫穿著中國思想史長河,從涓涓細流發展到驚濤拍岸,不可遏阻。繼之論說他們與孔、孟、程、朱為代表的正統儒家一理學家一起,向社會傳遞出“以道自任”,即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政治訴求,遂共同完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構;並認定其自身也由最初的自在最終走向自為,即如黑格爾所說的,具有丁“世界精神”“自由意識”及“自我意識”。
《人格的獨立:從屈原到陸游》以屈原、陸游為代表與紐帶,結合具體歷史事件和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對眾多的古代文士關於凸顯個體存在、弘揚人格獨立與強調人的主體精神的各種表現,作出了生動描述和本源性的深入探討。這些詩人、作家,在創作中創新求變,作品展露出鮮明的個性特色,充滿獨立不羈的精神和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熱情,比興寄託、因物喻志,給人們帶來巨大而恆久的審美快感。
《詩畫人生:從王維到鄭板橋》探討了詩歌與繪畫的共同起源、理論建構與表現形態;並細緻描述出詩人和書畫家們因性格特質、人文情趣、生命取向而使之面臨著政治理想與藝術氣質的衝突,不得不於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中進行抉擇。凡此等等,皆交織作一幅斑斕繽紛的長卷,無不引發人們對藝術與人生的深沉思考。
《才女風流:從李清照到柳如是》關注的是為數不太多,但卻極富才情。給中國文學大廈增添了一筆亮麗色彩的女詩人、女作家群。品讀她們的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會女性對自己的愛情世界和婚嫻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同時還可以體會到女性對發揚母教優良傳統、培養家族文化氛圍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怎樣於家宅內部組成南母女姊妹等參與構成的文學社團、如何逐漸步人社交場合併產生影響。
本叢書面向社會廣大讀書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讀者朋友的關注。倘蒙您慨然指出不足或謬誤之處,相互切磋商酌,那便是傳遞出一分濃濃的友情,而我們的歡迎與感謝之情自是不言而明的。
2008年初春於濟南玉函山房。
歷史的車輪行駛到今天,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與精神義明建設的寶貴資源。對於傳統文化,我們的態度是,立足於當代中國,從我們的問題或我們的精神需要出發,以新的視野或現代意識,對中國文化中某些被反覆詠嘆的東西給以重新觀照或解讀。
現代派詩人、著名文學史家聞一多先生宣稱:“一般人愛說唐詩,我卻要說‘詩唐’懂得詩的唐朝,才能欣賞唐朝的詩。”如果善於理解這種逆向思維的豐厚內涵,並由此引申開去的話,那么,我們則想說:中圍文化雖早已成為國人耳熟能詳的話題,但假如只滿足於平面式的淺嘗輒止,就很容易指木為林或見林失木,最終反倒是空泛無得並且莫知歸依了。所以,我們現在才嘗試著變換習慣性的認知方式,移果就因、因反作正,從文化的特定視角來重新解讀而非直接面對某些重大的歷史或文化主題,特意選擇那些人們普遍感興趣即茶餘飯後可供談資的歷史事件或人物作為題材:這是一些世世代代都在反覆談論的話題。問題在於,今天套用一種什麼樣的眼光和口吻重新談論它。我們力求以紮實確鑿的史料為根基,採取富有文采、生動流暢的散文筆法,對其進行多元觀照與文化透視,反映重大歷史、文化主題,並給予歷史闡釋和文化反思,折射出某些文化精神。緣此而往,就有可能尋找到另一扇尚未被開啟過的門扉,那裡面當有著不盡勝境、無限風光等待著我們去發現,所以,本叢書強調知識性,但不是一般性的知識讀本;強調學術根基,但不是純粹的學術專著;強調可讀性,但不是違背史實的任意杜撰:強調個人新見,但不是只顧新異的鑿空立論和華而不實的遊戲筆墨。濃郁的文化觀照和多出新見卓識(觀點新或視角新),是本叢書的特色和宗旨。
本叢書中的每一種,都精心選擇國內在各自領域有造詣的專家學者撰寫,注重深入淺出、雅俗共賞的敘述方式,採用圖文並茂的表現形式,選擇相關的、經典的圖片,採用彩色捅頁和黑白附圖(編者按:本叢書採用了少數今人作品,因無法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懇請當事人見書後儘快與我們聯繫,以便寄奉樣書、稿酬)的方式,從而更具鑑賞價值和收藏價值。本叢書面向中等文化以上的廣大讀者群,使其在輕鬆、趣味盎然的閱讀中,得到啟迪和收穫,以提高綜合文化素質和鑑賞品位。
本叢書強訶“可操作性和持續發展的張力”,即靈活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作為一個長期的品牌選題,視具體情況,分為若干輯陸續推出,逐步完成對文化中國重大歷史、文化主題的另樣解讀。
《文化中國:永恆的話題叢書》第三輯共推出5種。
《諸子百家與文化元典》審視了中國古代文化元典產生、發展的歷程,認為其間含蘊著一種道德之善與精神之美,無論在治世還是亂世,都具有匡時救世的意義。而在春秋戰國時代,思想活躍,百家爭鳴,諸子競相創新,形成浪潮。儒、道、墨、法、陰陽五大派相互批判,又逐漸融合,最終結構成中國文化的主流,即文化元典精神。悠久的中華文明便是在這些元典精神的承傳支撐下,與時俱進,吐故納新,逐漸地發展起來的。
《自然與自我:從老莊到李贄》敘述了自春秋晚期始,中經魏晉唐宋至晚明,由老、莊濫觴,至李贄更為張揚的崇尚自然、強調個性解放的思潮貫穿著中國思想史長河,從涓涓細流發展到驚濤拍岸,不可遏阻。繼之論說他們與孔、孟、程、朱為代表的正統儒家一理學家一起,向社會傳遞出“以道自任”,即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政治訴求,遂共同完成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建構;並認定其自身也由最初的自在最終走向自為,即如黑格爾所說的,具有丁“世界精神”“自由意識”及“自我意識”。
《人格的獨立:從屈原到陸游》以屈原、陸游為代表與紐帶,結合具體歷史事件和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對眾多的古代文士關於凸顯個體存在、弘揚人格獨立與強調人的主體精神的各種表現,作出了生動描述和本源性的深入探討。這些詩人、作家,在創作中創新求變,作品展露出鮮明的個性特色,充滿獨立不羈的精神和對理想執著追求的熱情,比興寄託、因物喻志,給人們帶來巨大而恆久的審美快感。
《詩畫人生:從王維到鄭板橋》探討了詩歌與繪畫的共同起源、理論建構與表現形態;並細緻描述出詩人和書畫家們因性格特質、人文情趣、生命取向而使之面臨著政治理想與藝術氣質的衝突,不得不於廟堂之高與江湖之遠中進行抉擇。凡此等等,皆交織作一幅斑斕繽紛的長卷,無不引發人們對藝術與人生的深沉思考。
《才女風流:從李清照到柳如是》關注的是為數不太多,但卻極富才情。給中國文學大廈增添了一筆亮麗色彩的女詩人、女作家群。品讀她們的作品,可以了解古代社會女性對自己的愛情世界和婚嫻生活的認識和感受,同時還可以體會到女性對發揚母教優良傳統、培養家族文化氛圍方面的重要作用,如怎樣於家宅內部組成南母女姊妹等參與構成的文學社團、如何逐漸步人社交場合併產生影響。
本叢書面向社會廣大讀書界,自然希望得到更多讀者朋友的關注。倘蒙您慨然指出不足或謬誤之處,相互切磋商酌,那便是傳遞出一分濃濃的友情,而我們的歡迎與感謝之情自是不言而明的。
2008年初春於濟南玉函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