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之死

詩人之死

《詩人之死(CD)萊蒙托夫抒情詩歌配樂朗誦專集/外國經典詩歌配樂朗誦系列》為“外國經典詩歌配樂朗誦系列”之一,精選俄國著名詩人萊蒙托夫的20首經典抒情詩歌,由著名朗誦藝術家徐濤和馮憲珍朗誦。他們深情並茂的誦讀,再輔以動聽的樂曲,不失為一張值得珍藏的光碟。聆聽本碟,吟誦萊蒙托夫的詩歌,讓我們可以洗滌精神的塵埃,刺傷情感的平庸,點燃神氣的魅惑!吟他的詩讓你滌洗精神的塵埃,刺傷情感的平庸,點燃神氣的魅惑。詩歌是一首優美的歌曲,朗誦它,不禁令人進入另一個世界。閒暇之時,加上一杯茶,閉眼聆聽也是一種享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詩人之死
  • 出 版 社:河北教育音像出版社
  • 碟 片 數:1
  • 介 質:CD
音像製品,內容簡介,曲目,詩歌,詩歌原文,詩歌注釋,創作背景,詩歌賞析,作者簡介,

音像製品

內容簡介

《詩人之死(CD)萊蒙托夫抒情詩歌配樂朗誦專集/外國經典詩歌配樂朗誦系列》為“外國經典詩歌配樂朗誦系列”之一,精選俄國著名詩人萊蒙托夫的20首經典抒情詩歌,由著名朗誦藝術家徐濤和馮憲珍朗誦。他們深情並茂的誦讀,再輔以動聽的樂曲,不失為一張值得珍藏的光碟。聆聽本碟,吟誦萊蒙托夫的詩歌,讓我們可以洗滌精神的塵埃,刺傷情感的平庸,點燃神氣的魅惑!吟他的詩讓你滌洗精神的塵埃,刺傷情感的平庸,點燃神氣的魅惑。詩歌是一首優美的歌曲,朗誦它,不禁令人進入另一個世界。閒暇之時,加上一杯茶,閉眼聆聽也是一種享受。
著名朗誦藝術家:徐濤
著名朗誦藝術家:馮憲珍

曲目

01 致友人
02 高加索
03 致……
04 斯坦司
05 人間與天堂
06 心愿
07 人生的酒盞
08 天使
09 太陽
10 情歌
11 帆
12 詩人之死
13 囚鄰
14 “當那蒼黃色的麥浪在隨風起伏”
15 祈禱
16 沉思
17 寂寞又憂愁
18 雲
19 祖國
20 夢
·查看全部>>

詩歌

詩歌原文

詩人死了,這榮譽②的俘虜!
他受盡流言蜚語的中傷,
胸飲了鉛彈,渴望著復仇,
垂下了高傲的頭顱身亡!……
詩人的這顆心已無法忍受
那瑣碎的凌辱帶來的恥羞,
他挺身對抗上流社會的輿論了,
還是單槍匹馬……被殺害了!
被殺害了!……而今誰要這嚎哭,
這空洞無用的恭維的合唱,
這嘟嘟嚷嚷的無力的剖白!
命運正作出它的宣判!
難道不正是你們這夥人
先磨滅他才氣橫溢的鋒芒,
然後為了讓自己取樂解悶,
把他強壓心頭的怒火扇旺?
好啦,你們可以高興了……
他已受不了那最後的磨難;
熄滅了,這盞天才的明燈,
凋零了,這頂絢麗的花冠。
兇手①漠然地瞄準他放槍…,
此刻連搭救都沒有希望:
那空虛的心平靜地跳著,
他手中的槍竟沒有抖顫。
有什麼可怪?……命運把他
從遠方拋向我們的祖邦,
讓他來獵取高官厚祿,
如同千百個逃亡者那樣。
他常放肆地蔑視和嘲笑
這個異國的語言和風尚。
他哪能珍惜我們的榮耀,
他怎知在這血腥的一瞬,
對準了誰舉起手放槍……
他被殺害了——被墳墓奪走
像那位經他用妙筆讚美過的
不為人知但很可愛的詩人①,
就是那妒火難熄的犧牲品,
也像他在無情的手下殞命。
什麼拋卻適情逸趣和純樸友誼,
他要跨進這窒熄幻想和激情的
妒賢忌能的上流社會的門坎?
既然他年輕時就已能洞悉人世,
為什麼還同中傷他的小人握手言歡,
為什麼聽信虛情假意和巧語花言?
他們摘去他先前佩戴的花冠,
把滿插月桂的荊冠給他戴上,
但一根根暗藏著的棘針,
把他好端端的前額刺傷;
那幫專好嘲笑的愚妄之徒,
以竊竊的惡語玷污他彌留的時光,
他死了——空懷著雪恥的遺願,
著希望落空後的隱隱懊喪。
美妙的歌聲從此沉寂了,
它再也不會到處傳揚,
詩人的棲身之所陰森而狹小,
他的嘴角打上了封閉的印章。
你們這幫以卑鄙著稱的
先人們不可一世的子孫,
把受命運奚落的殘存的世族
用奴才的腳掌恣意蹂躪!
你們,蜂擁在皇座兩側的人,.
扼殺自由、天才、榮耀的劊子手,
你們藏身在法律的蔭庇下,
不準許法庭和真理開口……
但墮落的寵兒啊,還有一個神的法庭!
有一位嚴峻的法官等候著你們,
他聽不進金錢叮噹的響聲,
他早就看穿了你們的勾當與禍心。
到那時你們想中傷也將是枉然,
惡意誹謗再也救不了你們,
你們即使傾盡全身的污血,
也洗不淨詩人正義的血痕!

詩歌注釋

① 1975年以前的版本有引自法國詩人羅特魯的悲劇《溫采斯拉》的幾行題詞:
復仇啊,國王,要復仇,
我俯伏在你的足前,
求你主持正義,把兇手懲辦,
好讓他的死刑在未來世代,
向後人昭示你的公正裁判,
好讓惡徒們看到前車之鑑。
現已查明,這不是詩人所引,而是在流傳過程中,好心人為避沙皇耳目而添加的。
② “榮譽”俄語是qeCn,不僅指名譽,還可以指人格與尊嚴,這裡一語雙關,內涵豐富。
① 指殺死普希金的法國保皇黨人丹特士,法國七月革命後,他逃亡到俄國。
①指普希金的詩體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的主人公之一連斯基,他在決鬥中被奧涅金擊苑斃。

創作背景

1837年2月10日,俄羅斯新文學的奠基人普希金在與逃亡俄國的法國保皇黨徒丹特士的決鬥後死於非命。這場決鬥實際上是上流社會對普希金的侮辱所釀成的惡果,官方輿論千方百計地掩蓋詩人之死的真相。萊蒙托夫出於對偉大詩人的熱愛和對沙皇尼古拉一世黑暗統治的義憤,寫下了這首不朽名詩:痛揭詩人之死的謎,猛追兇手的宮中後台,在十二月黨人失敗後,頭一個喊出了與沙皇抗爭的人民心聲。這首重量過千鈞、鋒利如匕首的悼亡詩,震動了整個俄羅斯,上流社會和沙皇尼古拉一世則恨之入骨。於是,萊蒙托夫從此連遭囚禁和流放,直至四年之後自己也和普希金一樣,慘死於上流社會暗中設定的決鬥圈套,也為歌唱自由而獻出自己年輕的生命。

詩歌賞析

這是一首充滿了藝術美的政論詩。說它是政論詩,是因為作者借普希金之死用詩的形式猛烈抨擊了沙皇尼古拉一世的專制統治。說它充滿藝術美,是因為詩人是用藝術的眼光對現實進行觀照,用詩尋找到了光與火:從普希金的不幸遇害看出整個沙皇專制大廈即將傾頹的希望之光,從詩人內心噴射出了撻罰假惡醜的憤怒之火。詩人為尋找光與火所運用的意象豐美的一切藝術手段也都是美的。在這裡,作為詩的靈魂的思想主題和作為詩的載體的藝術妍鄉式得到了和諧的統一。
全詩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基本上按自然段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到“凋零了,這頂絢麗的花冠”)痛悼普希金之死,第二部分(從“兇手漠然地瞄準他放槍……”到“對準了誰舉起手放槍……”)怒斥兇手,第三部分(從“他被殺害了——被墳墓奪走”至“他的嘴角打上了封閉的印章”)反思詩人之死的悲劇,第四部分(即詩人在聽到上流社會百般為兇手開脫時忍無可忍而添寫的最後16行)痛揭兇手後台,直搗沙皇寶座的兩側,從而徹底地揭開了詩人之死的謎底。讀者不禁會驚訝,一首即興的抒情詩,競能從不同的視角,層層剝筍式地透視俄羅斯詩歌的太陽的悲劇命運,並把它與籠罩並妄圖吞噬它的光芒的陰霾相聯繫,相映襯:一方面用鋒利的詩劍撥開了這一時的烏雲,另一方面用抒情的歌喉詠贊了永恆的太陽。無怪乎高爾基要稱讚這首詩是“俄國詩中最有力的詩”了。也正由於它如此鋒芒畢露,如此愛憎分明,才給它的作者招來了橫禍,只是在經過了十九個年頭之後才得以在國外刊物上發表。
本詩的有力,主要不是邏輯的力量,不是靠三段論式的抽象思維模式獲得,而是感情的力量,是形象思維所賦予的驚心動魄的功能。別林斯基說過,“詩人是用形象思維的,他不是證明真理,而是展示真理。”既然是展示,就要靠讀者自己去領悟,詩人並不給讀者作充分的說理,而是往往在展示的同時給讀者留下想像的空間,給詩造成了空白美。例如,詩一開頭,就說“詩人死了,這榮譽的俘虜!”顯然作者是在暗示讀者,詩人的死,和他成了榮譽的俘虜是密切相關的。但是榮譽一詞的涵義卻是多元的,對它的理解可以有彈性。一方面,可以指人民的榮譽,祖國的榮譽,就是說,他是為了人民的、祖國的榮譽(對手是法國逃亡者)而中彈身亡的,他是祖國利益的殉情者。但另一方面,本詩的悲憤情調又向讀者充分地暗示:詩人是為了自身的榮譽,即捍衛自己的人格與尊嚴才中了上流社會毒設的決鬥奸計的,他是騙局的受害者。這層涵義更具揭露性、反叛性和悲劇性,對全詩的主題起著畫龍點睛的鮪作用,但只有靠讀者審美活動去開掘。萊蒙托夫在痛悼詩人之死時對上流社會的兇殘與虛偽是通過浪漫主義的反襯筆法來揭露的,含蓄而深刻。如他在第一部分中把詩人的死和一些人的哭、捧、裝並列在一起;把磨滅詩人的才華與扇旺詩人的怒火併列在一起,便使得兇手及其支持者們毒設圈套的真面目不點自破。此外,在第三部分反思詩人之死的悲劇性質時,萊蒙托夫也成功地運用了揭示矛盾的心理分析法:普希金一方面早就洞悉人世,另一方面在被害前又i 善惡不辨。這樣,上流社會虛偽的可恨和對上流社會輕信的可悲便交融在一起了。全詩充滿了悲憤的情調,悲的是偉大的民族詩人之死,憤的是: 把詩人置於死地的尼古拉一世的黑暗統治。詩人悲與憤的交加來自愛與恨的交織。愛與恨,是貫穿萊蒙托夫全部作品的感情電源的正極和負極。對俄羅斯的愛,對天才的愛,對自由的愛,對榮譽的愛,萌生了俄羅斯失去天才的悲哀;而對沙皇的恨,對奴役的恨,對專制制度的恨,對上流社會的f恨,則激發起對造成普希金不幸早逝的種種根源的憤怒。正如有愛才有恨,有恨才有愛一樣,有了悲才會有憤,有了憤才會有悲。有悲而無憤,就會悲悲切切,而有悲且憤,就能化悲痛為復仇的力量,唱出向劊子手討還血債的人民心聲和時代強音:
你們即使傾盡全身的污血,
也洗不淨詩人正義的血痕!

作者簡介

米哈依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1814-1841),俄羅斯詩人。1825年十二月黨人遭到沙皇尼古拉一世鎮壓後,他的詩歌像一把火,燃明了整個黑暗王國,照亮了當代人和後世子孫們的心靈。 織夢內容管理系統1814年10月2日,詩人出生在莫斯科的一個退休軍官家裡。三歲喪母,長年在外祖母的地主莊園裡生活,受到優越的教育,通曉德、英、法三國外語。在這裡他目睹了地主虐待農奴的人間不平,養成了孤僻自傲的性格和耽於幻想的癖好。
1827年末,萊蒙托夫隨外祖母從塔爾汗遷居莫斯科,1928年人莫斯科大學附設貴族寄宿中學讀書,並開始寫詩。1830年秋,人莫斯科大學,但因參與了驅逐反動教授的學潮,於1832年1 1月不得不輟學。又遷到彼得堡,人彼得堡近衛軍士官學校。在貴族寄宿中學和莫斯科大學學習的四五年,詩人寫下了近300首抒情詩、16首長詩和3個劇本。萊蒙托夫的創作可分成兩個時期:青少年時期(1828-1836)和成熟時期(1837-1841)。事實上,早在第一時期內,就有不少作品,如抒情詩《帆》、長詩《貴族奧爾沙》(1835-1836)、詩劇《假面舞會》(1835-1836)等,都已達到成熟的水準。他最主要的代表作長詩《惡魔》也是第一時期就已開始不斷創作的。1837年1月27日,偉大的俄羅斯文學奠基人普希金在決鬥中遭殺害,沙皇當局和上流社會的猙獰面目震驚、震怒了萊蒙托夫。他奮筆疾書,寫下了“俄國詩歌中最有力的詩(高爾基語)”《詩人之死》這一不朽名i 篇。詩人把自己公開擺在沙皇當局和上流社會的敵對位置上,一方面贏: 得了人民的愛戴,另一方面卻遭到了沙皇政府的逮捕和放逐。沙皇妄圖: 借高加索山民之手結果詩人,把他派往鎮壓山民的前線參戰。在高加索,他寫下了以古諷今的著名長詩《卡拉希尼科夫之歌》,歌頌了不畏強暴,挺身維護正義與尊嚴的高尚精神。1838年4月,經過外祖母的奔走和詩人茹科夫斯基的斡旋,萊蒙托夫重返彼得堡原部隊。1840年2月,因所寫《一月一日》觸怒了上流社會,被迫與法國公使的兒子巴蘭特決鬥,後又遭逮捕並被流放到高加索。
1840年4月出版了長篇小說《當代英雄》。該書以出色的心理分析,塑造了19世紀30年代的新的“多餘人”形象,同時褒貶了他身上兼有的先進性和致命弱點。1 841年2月回彼得堡,最後完成了寄寓深刻叛逆思想的長詩《惡魔》(1829-1841)。回高加索後,與受上流社會唆使的爾特諾夫發生衝突,1841年7月27日在決鬥中被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