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詠蠶》
- 創作年代:晚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蔣貽恭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
作品原文
詠蠶
辛勤得繭不盈⑴筐,
燈下繅絲⑵恨更長。
著⑵處不知來處苦,
但貪衣上繡鴛鴦。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盈:滿。
⑵繅(sāo)絲:把蠶繭浸在熱水中抽出絲來。
⑶著:穿衣。
白話譯文
辛勤勞苦獲得的蠶繭不滿筐,
深夜裡煮蠶抽絲恨比絲更長。
貴人們穿綾羅哪知道養蠶苦,
他們只是貪戀衣上的繡鴛鴦。
創作背景
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便國勢衰微,一蹶不振,到了詩人生活的那個年代,局勢更為動盪,唐王朝的統治已岌岌可危。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封建統治者不但不思如何勵精圖治,振興國運,反而加緊了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一個勁地貪圖享樂。詩人在蜀時任過縣令,多接觸下層農民,目睹和耳聞農民的疾苦。此詩便是在這一背景下寫成的,深刻的反映了這些社會現實。
作品鑑賞
這首詩第一句寫養蠶的辛勤勞苦。詩人在這裡沒有過多地描寫養蠶的過程,只是用“辛勤”與“得繭不盈筐”互相對照,突出了蠶事的艱辛。人們心中充滿了怨恨,因此詩人在下句說這些養蠶人“燈下縹絲恨更長”。這句詩用繭絲來比喻蠶農的恨,既形象又貼切。勞動人民每天深夜都要抽絲織布,每一縷絲都是蠶農辛酸的記錄,但是他們享受不到自己勞動的果實。勞動果實被統治者白白拿去,所以在他們心中充滿了怨恨,那每一聲織機的聲響都是勞動人民的嘆息,都是勞動人民的訴說。
第三句詩鋒一轉,寫穿綾羅綢緞的貴人。他們穿著華美的衣服,然而他們哪裡知道蠶農和織婦的辛酸,他們只知貪愛繡在綢緞上的鴛鴦圖案。這樣,這首詩的中心思想就更為明顯,更清楚地點明封建社會貧富的對立,寫出勞動人民對那些不勞而獲的寄生蟲的憤恨和鄙視,詩的社會意義就更深刻,社會作用更廣泛了。
全詩語言通俗,明白如話,前兩句同後兩句構成對比,使詩意更加鮮明,加強了詩的表現力,使詩的主題揭示得更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