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箏詩

詠箏詩

《詠箏詩》是南朝沈約所作的五言詩。描寫一位美麗的彈箏女子,前四句著重寫她技藝嫻熟,彈奏的箏曲抑揚自如,清妙悠揚,十分動聽,末句嘆息世人只注意彈箏女子美麗的外表,而不懂得欣賞她的豐富內心和才情,有惋惜之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詠箏詩
  • 創作年代:南朝
  • 文學體裁:五言詩
  • 作者:沈約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秦箏①吐絕調②,玉柱③揚清曲。
弦依高張斷,聲隨妙指續。
徒聞音繞樑,寧知顏如玉。

注釋譯文

①秦箏:一種古彈撥樂器,戰國時流行於西秦,故稱“秦箏”。
②絕調:即久已中絕失傳的曲調,它又與次句的“清曲”為互文,言樂曲之清越絕倫,極為動聽。
③玉柱:指支撐箏弦之物。每弦一柱,可左右移動以調節音之高低。這裡“玉柱”指代秦箏。

作品鑑賞

這兩句從聽的角度來寫箏曲之美妙。然而,樂曲之美,箏聲之妙,必當得高手調撥鼓彈。因此,聽者的注意力很自然地會從欣賞音樂轉移到觀摩彈箏者的演奏方面來,以下兩句便寫觀彈箏。
“弦依高張斷,聲隨妙指續”。上句的“弦”字與下句的“聲”字亦互文,指弦聲。“高張”,將弦繃得很緊。“斷”與“續”為對文,指音樂的休止與續接。“弦依”句著重寫箏弦;“聲隨”句刻畫“妙指”。箏弦之“高張”與“妙指”之撥彈相互映照,彈箏者“羅袖飄纚拂雕桐”的演奏情景宛若目前,見其指法的嫻熟與技藝的高明。這種精湛的演奏本身就給人以很高的藝術享受。詩人更巧妙地通過視覺形象,即彈箏時弦、指的變化,表現出聽覺形象,使讀者由此領略到音樂的妙境:一時縈弦急調,繁音錯雜;忽爾音斷弦絕,寂然無聲。隨後只見彈箏者纖指輕拂,信手續彈,弦聲復起,清音悠揚。樂曲旋律的緩急斷續變化,表現出複雜的音樂情緒與音樂形象,以見箏曲之優美動人,回應上文的“絕調”、“清曲”一意。這裡,詩人無一筆正面描繪音樂如何美妙,既舉重若輕,省卻無限筆墨;又遺音弦外,給人以豐富的聯想與回味,於此頗可見得詩人的匠心獨運。
以上四句,由聞寫到觀,因聲及物(箏弦)及人(彈箏者),言倚意豐,運筆轉落無痕。“聽箏”寫到此告一段落,接下寫詩人的感嘆。
末尾兩句“徒聞音繞樑,寧知顏如玉”,議論兼喟嘆,以承轉交錯筆法出之。上句“音繞樑”,語出《列子·湯問》“餘音繞樑欐,三日不絕”,乃總承上文極言箏曲之美。但詩人之意不在賞鑒音樂,因用“徒聞”二字陡筆勒轉,就勢以“寧知”相接,托出“顏如玉”三字。“顏如玉”照字面講是說這位彈箏女玉顏麗質,透過一層看,詩人言彈箏女的貌美,實表其心之芳潔如玉與才華之出眾。然而世人知表不知里,徒聞箏曲之美而不識彈箏者其人之美。能聽音賞曲者,未必是知音。古詩有云:“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這不獨是彈箏女之尤怨與苦衷,亦是作為其知音者詩人之遺憾與不平。沈約另有一首《詠箎詩》,末尾云:“曲中有深意,丹誠君詎知”,用意略與此篇結句相仿佛,只不過彼言顯而此言隱,不及“徒聞”、“寧知”二句辭情委婉,耐人尋味。
沈約的這首小詩,脫略鉛華,不假雕琢,文筆生動樸素中見工致,辭暢韻流而又深婉含蓄,表現了其“長於清怨”(鐘嶸《詩品》)的特色。清人沈德潛謂:“隱侯短制,猶存古體”(《古詩源·例言》),殆指此類詩作。

作者簡介

沈約(441-513)南朝文學家、史學家。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鎮)人。宋征虜將軍沈林子之孫、淮南太守沈璞之子。歷仕南朝宋、齊、梁三代。助梁武帝登位,為尚書僕射,封建昌縣侯,官至尚書令。公元494年(齊隆昌元年)任東陽郡(陳代改為金華郡)太守時,建軍台玄暢樓(後改名八詠樓)。他提出詩歌創作“四聲八病”之說,是齊、梁文壇領袖。作詩精密工整,尤注重聲律、對仗。詩文之外,又長史學。其據舊版增改所撰《宋書》百卷,資料翔實,傳記評論,頗有識見。著有《齊記》、《四聲譜》、《梁武紀》、《梁儀注》、《沈約集》等。死後謚隱。明人張溥輯有《沈隱侯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