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疏楓

詠疏楓

《詠疏楓》是梁簡文帝蕭綱的一首小詩。蕭綱此詩,憑著他的藝術敏感,輕輕著筆,繪成小品。前兩句十字中連用綠、青、紅、白四個表示色彩的字眼,在後人或以為忌,此處卻覺用得恰到好處。“花葉”二句雅人深致,情韻不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詠疏楓》
  • 作者:蕭綱
  • 創作年代:南朝梁
  • 文學體裁:五言古體詩
作品全文,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萎綠映葭青,疏紅分浪白。
花葉灑行舟,仍持送遠客。

作品賞析

這是一首詠楓葉詩,但不似人們常見的那樣寫秋天的紅葉,而是寫了從綠到紅再到落,屬於春、夏、秋不同季節的楓的整個生命歷程。詩也不局限於描摹物情物態,在物的後面,有人的精神和品格。詩人筆下,楓的一生,是奉獻的一生,它的綠是為了映照得蒹葭更加青青,它的紅,是為了反襯出浪花更加白亮,它的落葉呢,依然作為一件禮物,飛贈於遠客的行舟之上。總之,它的存在,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他人。這是一種楓葉的讚歌,用“崇高”二字概括它的一生,確不為過。
其次,詩人突出的是楓的萎、疏、落,生命力顯然不夠旺盛。這三個字對任何一種事物,都象徵著衰敗,甚至是死亡,對楓亦是如此。然而由於詩人已經賦予了它一種自我犧牲的人格精神,一種崇高偉大的人格力量,因此,這裡的萎、疏、落,並不給人太多的肅殺冷落之感,不太讓人感到殘缺。對讀者而言,這種形式上的不完整不是固定的,一旦感受到楓葉奉獻精神的偉大,便會不自覺聯想起它未萎未疏未落時的完美和鮮潔;而且想起它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尚且如此,那么,在它什麼的鼎盛時期,也必然是為這個世界耗費了精力,它的萎、疏、落正是不斷奉獻的結果。所以,它的衰微,正是偉大的表現,從這層意義上而言,也讓人感到悲哀,
第三,這首詩色彩鮮明,“此詩二十個字,而用色彩四字,在宋人則以為忌矣,以為彩色字多,不莊重,不古雅,如此詩何嘗不莊重不古雅耶?”(楊慎《升庵詩話》卷八)其實,問題不在於是否莊重古雅。這四種色,綠、紅直接寫楓,青、白則是為襯托楓而設,故有主次之分。從楓本身不能紅綠同時看,又該有虛實之別。而關鍵在於色感上。詩中的紅,僅剩下疏紅,綠亦變成了萎綠,分外令人感到冷、涼,是一種冷色,冷艷,淒艷,這與歌頌楓的奉獻精神應有的熱烈不一致不協調。
就此首詩的題目來看,極有可能是一次送行贈別的產物。詩人於深秋季節與人在岸邊分手,秋風蕭蕭,楓葉蘆葦瑟瑟發抖。行人上船了,送著淒淒欲絕。這時,一片楓葉從樹上飄翩而下,落入了船內,敏感的詩人立即想到楓葉可以當作禮物送給行人,而且覺得楓葉自己多情,不堪人間別離的苦楚,自己主動落下贈別送遠,以慰相思。因此,他想到了楓的一生,它生在水邊,與浪、葭為伴,不也正是為葭青而綠,為浪白而紅嗎?就像它們為送遠而落一般......詩人想到了很多,甚至包括專門為人侑酒的風塵女子,而這些,就構成詩的豐富意蘊,供人們尋味。但由於作者是位養尊處優的人,儘管只做了兩年皇帝,但畢竟與一般人不同。他對楓葉式的人並不能唱讚美歌,而只能予以一定的同情。因此,詩中,他不可能給楓葉增加一些暖色、亮色,楓葉的奉獻,在他看來,只是一種悲劇。當然,這個“悲劇”所產生的客觀的審美效果,也是他所不能領受的!

作者簡介

梁簡文帝蕭綱(503年―551年),字世纘,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梁武帝蕭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同母弟,母貴嬪丁令光,南北朝時期梁朝皇帝、文學家。由於長兄蕭統早死,蕭綱在中大通三年(531年)被立為太子。太清三年(549年),侯景之亂,梁武帝被囚餓死,蕭綱即位,大寶二年(551年)為侯景所害。蕭綱因其創作風格,形成“宮體”詩的流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