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三十九

作品信息,作品原文,注釋,古詩今譯,作者簡介,作品賞析,

作品信息

【名稱】《詠懷·三十九》 
【年代】三國·魏 
【作者】阮籍

作品原文

壯士何慷慨,志欲威八荒。驅車遠行役,受命念自忘。良弓挾烏號,明甲有精光。
臨難不顧生,身死魂飛揚。豈為全軀士,效命爭戰場。忠為百世榮,義使令名彰。
垂聲謝後世,氣節故有常。

注釋

八荒:八方的荒遠之地。《說苑·辨物》:“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天子中州而制八方。”八荒與四海對舉,通常即指天下。
遠行役:遠征。
受命念自忘:接受君王的命令後把私念都忘了。受命,受到國君的任命,通常指武將接到統軍征伐的任命。念,私念。自忘,忘掉個人的一切。
烏號(háo):良弓的名字。
明甲:即明光鎧,一種良甲。
臨難不顧生:面對危難不考慮自己的生命。
豈為全軀士:哪裡是一心要保全自己的人。
爭戰場:在戰場上與敵人爭奪勝負。
令名:美名。
垂生謝後世:流傳聲譽以告後世。垂聲,留名。謝,告。

古詩今譯

壯士們多么崇高激昂啊,他們的志向是要威震天下的。駕著長車,遠戍邊陲,為了國家的利益,他們拋開了個人的一切。他們腰上掛著精良的弓箭,身上穿著明光閃閃的鎧甲,危急關頭,奮不顧身,為國捐軀,靈魂高揚,寧願戰死在戰場,也不學那些苟且偷生保全性命的人。他們的忠魂將流芳百世,他們的俠肝義膽將美名傳揚。留下名聲以告訴後人,崇高的氣節必將萬古長存。

作者簡介

阮籍(210-263),字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省尉氏縣)人,魏末晉初文學家、思想家。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竹林七賢之一。阮籍是魏晉時代的名士,思想上崇尚老莊哲學,行為放蕩,反對虛偽的禮教。《晉書·阮籍傳》說阮籍“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遂酣飲為常”,由此看來,他的行為放蕩乃是政治壓抑下的一種消極反抗。
圖片來源:中文百科圖片來源:中文百科

作品賞析

阮籍的《詠懷》詩共有八十二首,是詩人生平詩作的總題,不是一時所作,有感即發,類似於“雜詩”。用曲折隱晦的筆調抒寫了詩人在亂世之中找不到人生出路的內心苦悶,其中有的反映了當時黑暗的政治現實,有的是對虛偽的禮教的批判,也有的是抒感慨,發議論,寫理想,但是也不免帶有消極頹廢的色彩。
本篇所選的是第三十九首,詩人歌頌了壯士們胸懷大志、效命疆場的崇高而偉大的壯舉,同時也抒寫了自己內心對時政不滿和馳騁疆場為國捐軀、流芳後世的強烈願望。
百度網“中國文化·魏詩·阮籍·詠懷(其三十九)”賞析說,這首詩前承《國殤》之遺風,詞氣慷慨,格調昂揚;後繼建安之風骨,剛勁有力,蒼涼悲壯。似可看作有為而發,只是今人已不知其緣何?
現在,我們從現有的書本和網路上的零散資料看,詩人的感想“緣何”而發,還是可以考證的。
當時詩人阮籍正是生活在魏末晉初,其時魏王朝已經十分腐朽,代表門閥世族利益的司馬氏集團篡權奪位後,極力迫害阮籍,政治氣氛已是極度黑暗。崇尚老莊,放蕩形骸的阮籍,表現了對司馬氏集團的極度不滿,但是又無力改變。加之文帝和明帝的昏聵,更使他憤怒不已,而又不敢直言。詩人在這樣一種政治和人身都受到極度壓抑的環境中,根本無法實戰個人才能,無力實現自己的濟世救國之志,於是才通過這首詩所塑造的“臨難不顧生”的壯士形象來實現詩人願望的這樣一種絕望的構想——胸懷大志的人總是把自己的名聲留給後世,使崇高的氣節萬古長青。 “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正如宋代愛國詩人陸游所說的“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一樣,詩人在這首詩中通過塑造一個受國家之命而義無反顧地奔赴國難的將領形象,是藉以抒發一種積極奮發、勇敢豪邁的精神,歌頌一種忠心報國、神死如歸的英雄氣概,肯定了為國獻身的精神必將留芳千古,與山河同在,與日月同輝。
詩人阮籍在其塑造的這個“臨難不顧生”的壯士的形象中,所稱頌的是儒家的一種忠義氣節,當然也是天下有志之士都應該具有和效仿的忠義氣節。從中我們不難看出詩人嚮往建功立業的政治熱情和追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