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選:胡適選注民國高級中學國語讀本

詞選:胡適選注民國高級中學國語讀本

《詞選:胡適選注民國高級中學國語讀本》由胡適先生歷時三年選注的,首版自1927年問世,時為民國高級中學國語專用讀本,此後八十餘年,風行海內,影響至今,再版無數。先生推崇明白曉暢、清新自然的詞作,所選的這三百多首五代宋詞,特色鮮明,既是詞學研究的重要文獻,更是大眾品讀中國古詩詞的首選讀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詞選:胡適選注民國高級中學國語讀本
  • 類型:人文社科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50209367, 9787550209367
  • 作者:胡適
  •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頁數:289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詞選:胡適選注民國高級中學國語讀本》編輯推薦:讀大師之選,品詞之真味!民國十六年至今,再版無數。滋潤海內外無數學子的獨家權威選本!穿越時光,與大師最愛的詞相遇!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2.17-1962.2.24),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學家、文學家、哲學家、國學大師,新文化運動領袖之一。1917年任北京大學教授,1922年任北大教務長,1931年任北大文學院院長,1938年任駐美大使,1945年任北京大學校長,1957年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因病辭世。胡適先生是20世紀中國影響最大的知識分子之一,擁有32個博士頭銜。他興趣廣泛,著述豐富,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紅學等諸多領域都有深入研究。代表作品有《文學改良芻議》《中國哲學史大綱》《胡適文選》等。1939年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圖書目錄

胡適《詞選》,新文學運動中的審美標桿

第一編五十六首
無名氏1首
張志和(730—810)1首
溫庭筠(?—880)7首
李存勖(後唐莊宗,死926)1首
韋莊(約855—920)10首
牛嶠1首
牛希濟2首
張泌4首
顧敻3首
毛熙震2首
歐陽炯(896—971)1首
和凝(898—955)2首
孫光憲(死968)1首
無名氏2首
李璟(南唐元宗,916—961)1首
馮延巳(死約960)9首
李煜(南唐後主,937—978)8首
第二編四十九首
晏殊(?—1055)11首
歐陽修(1007—1072)9首
張先(990—1078)13首
晏幾道(11世紀)8首
柳永(11世紀)8首
第三編五十首
蘇軾(1037—1101)20首
秦觀(1049—1100)19首
黃庭堅(1045—1105)11首
第四編六十三首
周邦彥(1057—1121)19首
李清照(1081—1140?)7首
向鎬7首
朱敦儒(約1080—1175)30首
第五編六十七首
辛棄疾(1140—1207)46首
陸游(1125—1210)21首
第六編六十六首
劉過(約1150—1220)7首
姜夔(約1155—1235)9首
史達祖(約1155—1220)7首
劉克莊(1187—1269)16首
吳文英(死約1260)2首
蔣捷(約1235—1300)10首
王沂孫(死約1290)3首
張炎(1248—約1320)12首
附錄
詞的起原

序言

胡適《詞選》,新文學運動中的審美標桿
文/顧非熊
選擇即判斷,這個道理適用於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衣著,一個人為什麼會這么穿而不是那么穿,為什麼會這么搭配而不是那么搭配,這都是個人審美趣味的鮮明體現。同樣,選擇即放棄,你選擇了這一件衣服,也就意味著你放棄了其他的成百上千件同類的衣服。
我們從穿衣打扮的時尚里可以看到一個頗為明晰的行為規律:文化素質越低、審美趣味越差的人,越容易受到流行風尚的影響,成為流行風尚的追隨者;而文化素質越高、審美趣味越好的人,越會有自己的主見,超脫於流行風尚之外,其中出類拔萃者甚至試圖以一己之力創造風尚,引領新的潮流。
每個時代的文學風尚也遵循著同樣的規律。以詩詞而論,大眾審美趣味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被流行選本塑造出來的,而每一個選本,莫不體現著編選者的個人趣味和個人目的,以及個人的各種判斷和各种放棄。從歷史上浩如煙海的詩詞作品裡挑選幾百首出來,編選者的水平越高,選本的個人色彩也就越濃,不同選本之間的差異也就越大。胡適的這本《詞選》就是個人色彩極濃的一個選本,其中編選的詞作和今天流行的一些選本的重合度並不很高。
白話,或者用胡適自己的話來說“活的語言”,是這本《詞選》最核心、最突出的個人趣味,是胡適試圖借這本《詞選》樹立起來的一個新的時尚標桿。眾所周知,胡適是五四時期新文學運動的弄潮兒,而在胡適的眼裡,所謂新文學基本可以等同於白話文學。這在當時是一種極大膽的見解,因為在中國古代的傳統里,書面文字和日常用語一向都是脫離的。我們看古代的文章,秦漢的文章和明清的文章雖然有兩千年的時間跨度,但表達方式並沒有多大的變化。這是因為,口語雖然總是隨著時間流轉、地域差異而變動不居,但當古人一旦提筆著文,便自覺地拋棄了日常語言,轉而使用一種超越於時間與空間之外的“世界語”。
古文的確就是古代中國的“世界語”,正如幾百年前的歐洲各國雖然在交談的時候都會使用各國的語言、各地的方言,但只要一提筆,一定要規規矩矩地使用拉丁語才行。即便在拉丁語幾乎已經徹底退出日常語言的舞台之後,各國的知識分子仍然在書面上執拗地保留著這種“死的語言”。
繼而,日常語言不斷對拉丁語攻城略地,最著名的事例就是馬丁·路德用德語翻譯《聖經》,使《聖經》的解釋權從此不再被精通拉丁文的教士階層壟斷,使德國人可以藉由“活的語言”,即當時德語的日常語言,來直接領受上帝的恩典。
胡適做的正是類似的工作,只不過出發點不是功能意義,而是審美意義。胡適認為,社會永遠在變,語言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變化中的語言才是活的語言,而那種無論社會發生何等天翻地覆的變化,自己卻始終巋然不動的語言只能被稱作死的語言。一個生機盎然的東西總是容光煥發、富於美感,而死去的東西缺乏生機與活力,美感貧乏,只會令人生厭。所以胡適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一文中說:“自從《三百篇》到於今,中國的文學凡是有一些價值有一些生命的,都是白話的,或是近於白話的,其餘的都是沒有生氣的古董,都是博物院中的陳列品。”
所以,當胡適開始整理國故的時候,很自然地會偏愛那些古代的白話文學。古代的白話文學確實不多,《詩經》里的一些篇章,或者說一些篇章當中的一些段落,用的是先秦時期的白話,然後,當“詩言志”成為中國儒家的一項經典的創作標準之後,寫詩就必須講求雅正,免得被讀者以詩觀人,認為作者是個心思淺薄、舉止輕浮的傢伙。但是,當詩歌過早地、且不可避免地脫離了白話傳統之後,詞,這種唐宋時期新興的文體,將創作者們從正襟危坐的拘束里解放了出來。正經的內容就完全交給詩和文章好了,而酒席歌宴、男歡女愛,這种放肆的小情小調大可交由詞這種新的文學載體來承擔。所以,在詞新興的時候,內容往往不那么雅正,有相當多的作品甚至流於所謂的低級趣味,人們在詞里放得開了,不憚使用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話。
也正是因為這些緣故,導致了詞在古代的地位一向不高。人們總是對詩給予最大程度的重視,編選文集的時候也會把詩作放在前面,而對於詞,要么乾脆不予收錄,即便收錄的話,一般也會放在文集的末尾。甚至晚至清代,即便是畢生致力於填詞、以詞名世、亦致力於提高詞的文學地位的納蘭性德,在師友們為他編纂的文集裡,詞照樣循規蹈矩地排在詩的後面。這在胡適看來完全是本末倒置,死文字沒理由比活文字更受重視,死文學沒理由比活文學更被青睞。
胡適編選這本《詞選》,在當時也是特意在提高詞的地位。他選的詞,都是白話風格較重的作品,而對那些語言典雅、用典稍多的作品,也就是更富於文人趣味、更遠離民歌趣味的作品,一概棄之若敝履。
胡適認為活文學還有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符合語言的自然狀態。胡適在寫給錢玄同的一封信里說:“五言七言之詩,不合語言之自然,故變而為詞。詞舊名長短句。其長處正在長短互用,稍近語言之自然耳,即如稼軒詞‘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闌乾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此絕非五言七言之詩所能及也。故詞與詩之別,並不在一可歌而一不可歌,乃在一近言語之自然一不近言語之自然也。”
因為對白話文學的標榜,這本《詞選》相當易讀,幾乎不需要什麼注釋,初學者很容易從此入門。今天重讀胡適先生的這本書,已不覺得它僅僅是一個風靡一時的唐宋詞選本了,新文學運動的風貌亦如在目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