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家之冠-周邦彥傳

詞家之冠-周邦彥傳

浙江這塊並不算太廣闊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眾多的文化名人:王羲之、謝靈運、駱賓王、孟郊、寒山、趙孟頫、黃公望、王蒙、茅盾、夏衍、郁達夫、竺可楨、童第周……他們為文化的傳承,更為文化的創新,竭盡了他們的才智,取得了偉大的成果。“浙江文化名人傳記叢書”是浙江省社會科學院貫徹省委省政府號召推出的文化工程,推出了100位古今浙籍文化名人傳記。本書為叢書之一,介紹的是詞家之冠——周邦彥。

基本介紹

  • 書名:詞家之冠-周邦彥傳
  • 出版社:浙江人民
  • 頁數:345頁
  • ISBN:7213034316
  • 作者:沈松勤 黃之棟
  • 出版日期:2006年12月1日
  • 開本:0開
  • 品牌:浙江人民出版社
圖書目錄,文摘,

圖書目錄

引子
第一章 “吾家舊有簪纓”
——家世與時世
家世與家鄉
時世與時政
第二章 “以一賦而得三朝之眷顧”
——在新舊黨爭中升沉
元豐被眷
元祐被貶
紹述漸隆
清真寡慾
第三章 從風流才士到前度劉郎
——周邦彥詞的分期與演變
十年太學時期
中年漂泊州縣時期(一)
中年漂泊州縣時期(二)
還京以後及晚年時期
第四章 “前收蘇秦,復為姜史”
——周邦彥詞的特色與地位
顧曲名堂,最為知音
融化唐詩,渾然天成
下字用意,皆有法度
傳奇人詞,誤成佳話
第五章 “隔代猶唱清真詞”
——周邦彥詞的接受史略
在宋代的接受
在金元明的接受
在清代的接受(上)
在清代的接受(下)
周邦彥大事年表
參考文獻

文摘

書摘
神宗克勤克儉,勵精圖治,在王安石的協助下,一掃真宗、仁宗兩朝長期形成的衰憊怠惰風氣,創造了嶄新的政治局面,朝廷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迅速得到了充實和提高。周邦彥為沒有出現歌頌盛世的詩賦而遺憾,他決心要像前人一樣,創作一篇無愧於時代的作品,“為國光華”。
周邦彥的《汴都賦》採用了傳統的手法,如劉勰《文心雕龍·詮賦》所謂“遂主客以首引,極聲貌以窮文”,以主客問答的方式結構全篇。以衍流先生之口,鋪敘了熙寧、元豐時期的政治事件,歌頌了神宗的前無古人的豐功偉績,諸如修築新城,導洛通汴,詳定官制,等等,在賦中都有所反映。其他如熙寧六年(1073)根據王安石父子的建議,設定軍器監,呂惠卿負責,使軍隊的武器裝備質量大為提高。在《汴都賦》中也有對軍隊武器的描寫:“割蛟革以連函,剫兕胳以為弭,剸魚服以懷鍔,百工備盡,霜凝電爍。故有強衝勁弩,雲梯撞車,修鎩延縱,銛戈兌殳,繁弱之弓,肅慎之矢,溪子之弩,夫差之甲,龜蛇之旒,鳥隼之旃,軍事蚤正,用戒不虞。”又比如元豐六年(1083)五月二十六日,神宗在崇政殿召見米脂寨收降的42個西夏樂人,聽其演奏。南宋王應麟認為,周邦彥在《汴都賦》中就對此有所記述:“賓旅巴渝之舞,傺侏狄鞮之倡,遠人面內而進技,腧山海而梯航。故納之廟者,周公所以廣魯;觀之庭者,安帝喜其來王。”
這篇賦在寫法上並未越出前人已有的軌範,鋪張揚厲,氣勢宏壯,在富麗的描寫中展現自己的才華,比如描寫水,就羅列很多水字旁的字,描寫水中生物,就鋪排各種魚名。漢賦之主題在發展中形成了兩種傳統,如班固在《兩都賦序》中所言:“或以抒下情而通諷諭,或以宣上德而盡忠孝,雍容揄揚,著於後嗣,抑亦雅頌之亞也。”也就是儒家詩學的美和刺。班固在這篇序文中開始就說:“賦者,古詩之流也。”揭示出賦與風雅典範之間血脈相連的承繼關係。可是,賦中的諷諭具有先天不足的缺點,面對強大的王權,作賦的人只能自覺地將諷刺弱化。從枚乘、司馬相如等人起,他們往往在鋪彩搞文之餘,以很少的諷諫內容收束全篇,曲終奏雅,被稱為“勸百諷一”。另一種頌美的傳統往往由於文過飾非華而不實,失去了體物寫志的應有之義,被後人指責。揚雄就說:“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周邦彥的《汴都賦》屬於“宣上德”的頌美一類。這並不意味著周邦彥人格卑下,諛佞奸猾,而是神宗本人克勤克儉,沒有漢武帝那些荒淫的舉動,賦中有云:“後宮則無非員無錄之女,佞幸滑稽之臣,陋甘泉與楚宮,繆延壽與阿房,信無益於治道,徒竭民而怠荒。故今上林仙■不聞乎鳴蹕,瓴■歲久而苔蒼。”南宋史學家李燾在《續資治通鑑長編》也記錄了史臣對神宗的評價:“禁中觀書,或至夜分”,“遇休暇,猶間御殿決事,或日昃不暇食”,“每當用兵,或終夜不寢”。《宋史·神宗本紀》也稱頌神宗“不治宮室,不事游幸,勵精圖治,將大有為”。這中間或有誇張之辭,但是在中國歷史上,神宗算是一個很有抱負、勤於政事的皇帝了。
對於這篇賦的主題,南宋的葉逋認為:“《汴都》惟盛稱熙、豐興作,遂特被賞識。”又說:“自與虜通和,太行皆為禁山,坐失地利,故此賦感之。”所謂“盛稱熙、豐興作”,就是頌美神宗的“盛德大業”,即熙豐新政。葉逋的話明確地指出了周邦彥寫作《汴都賦》的目的所在,也表明了周邦彥的政治傾向。葉逋注意到了此賦對國事的感慨,這也表明《汴都賦》超越了那些只是“麗以淫”的“辭人之賦”。汴京為四戰之區,無險可守,《汴都賦》所言“前無湍激旋淵呂梁之絕流,後無太行石洞飛狐句望浚深之岩谷”,亦是直言其事。
這篇賦進御以後,神宗就在朝會結束後交給宰相。按照慣例,每當有文字降出,宰相必須朗誦一遍。當時,押班宰相不知是誰寫的,但根據經驗,知道賦中一定有很多難字,就傳給了身邊第二個人。第二個人也心知肚明,就這樣傳下去,到了尚書右丞李清臣手裡。他是最後一個,沒辦法,就展開文稿,高聲朗誦了一遍。退朝以後,其他人就問他怎么認識這么多冷僻古怪的字,李清臣就說:“乃以偏傍取之爾。”
對於這篇《汴都賦》,王國維在其《清真先生遺事》中給予了非常高的評價:
先生《汴都賦》變《二京》、《三都》之形貌,而得其意,無十年一紀之研煉,而有其工。壯采飛騰,奇文綺錯。兩劉博奧,乏此波瀾;兩蘇汪洋,遜其典則。至今同時碩學,唯讀偏旁;異世通儒,或窮音釋。然在先生猶為少作也。
王國維說當時享有盛名的劉敞、劉放兄弟以及蘇軾、蘇轍兄弟都寫不出這樣的文章,有些推許過當。但是李清臣唯讀偏旁和南宋時樓鑰為其作音釋時還有不少搞不清楚的地方這兩件事,則屬事實。
神宗對這篇賦非常滿意,認為獻賦的幾百個太學生中,只有周邦彥最出色。於是,就下詔給宰相,把周邦彥召到政事堂,詢以政事,從太學外捨生直接授予試太學正的官職。
P42-4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