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人三品出自王國維《人間詞話》初刊本的第四十六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詞人三品
- 出處:《人間詞話》,王國維
原諒,解讀,
原諒
原文為:蘇、辛,詞中之狂。白石猶不失為狷。若夢窗、梅溪、玉田、草窗、中麓輩,面目不同,同歸於鄉愿而已。
解讀
王國維將詞人分為:狂、狷、鄉愿三品,次第而下。
“狂”的現代含義更多是一種貶義。但“狂”在古代則是指不拘一格,氣勢猛烈,蔑俗輕規。古代有作為的文人大多是狂士;屈原是狂士,“世人皆醉唯我醒”;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近現代不少文人也很狂,如譚嗣同“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狂得撼天地泣鬼神;魯迅“橫眉冷對千夫指”,骨子裡有種大狂……狂若同智者相聯,是種可貴的精神力量。沒有狂,就沒有突破常規的勇氣。
“狷”的古語用法多是“狷介”,指潔身自好,不肯同流合污。陶淵明、鄭板橋等“不為五斗米而折腰”,狷得剛正。“狷”才能謙守志道,因此可以說“狷介”就是一種“學骨”。
“鄉愿”,《論語·陽貨篇》 :“子曰:‘鄉原,德之賊也。’”孔子所謂鄉愿是指偽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實際沒有一點道德原則,只知道媚俗趨時的人。《孟子·盡心下》 :“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為踽踽涼涼?生斯世也,為斯世也,善斯可矣。’閹然媚於世也者,是鄉原也。”“萬子曰:‘一鄉皆稱原人焉,無所往而不為原人,孔子以為德之賊,何哉?’曰:‘非之無舉也,刺之無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潔,眾皆悅之,自以為是,而不可與入堯舜之道,故曰“德之賊”也。孔子曰:“惡似而非者:惡莠,恐其亂苗也;惡佞,恐其亂義也;惡利口,恐其亂信也;惡鄭聲,恐其亂樂也;惡紫,恐其亂朱也;惡鄉原,恐其亂德也。”’” 孟子所言大約是說言行不一,當面背後各一套的四方討好,八面玲瓏的人就是鄉愿。這種人隨波逐流,趨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敗壞的小人。
徐幹 《中論·考偽》 :“鄉愿亦無殺人之罪也,而仲尼惡之,何也?以其亂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