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麥1636是許昌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原許昌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小麥研究室) 以鄭麥1410為母本、許0905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小麥新品種。
許麥1636平均全生育期為217.4天,比對照品種周麥18晚熟0.3天,屬半冬性中晚熟品種。幼苗半匍匐,苗期葉片寬度適中、較短、上舉,葉色深綠,苗期長勢壯,冬季抗寒性較好。分櫱能力強,成穗率中等,自我調節能力較強,畝穗數適中,穗層較整齊。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黑胚率低,容重高,外觀商品性好。根系活力強,葉功能期長,耐後期高溫,成熟落黃好。 中感小麥條鏽病、小麥葉鏽病、小麥白粉病,高感小麥紋枯病、小麥赤霉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麥1636
- 審定編號:豫審麥20200005
- 作物名稱:小麥
- 品種來源:鄭麥1410×許0905
- 選育單位:許昌市農業科學院小麥研究所
選育過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適種區域,栽培技術,
選育過程
2009年許昌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小麥研究室以鄭麥1410為母本、許0905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育成許麥1636。2009年將F0代雜交種子秋播,2010年夏季表現株型較好,千粒重高,穗數較多,中熟,熟相好。2010-2014年在F2-F6進行系統選擇,表現為穗大粒多,飽滿度好,後期葉功能好。2014年秋將中選的9個系統收行進行鑑定試驗,在120個鑑定材料中表現突出,升入品比試驗。2015年在品比材料中表現突出,2016年進入第2年的品比試驗,同年參加河南省預備試驗。
2016-2017年度參加河南省冬水預備試驗表現突出,參加2017-2018年河南省區域試驗。由於第1年區域試驗表現突出,在2018-2019年度參加區域試驗的第2年同時也參加了生產試驗。2020年通過河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豫審麥20200005)。
特徵特性
植物學特性:許麥1636平均全生育期為217.4天,比對照品種周麥18晚熟0.3天,屬半冬性中晚熟品種。幼苗半匍匐,苗期葉片寬度適中、較短、上舉,葉色深綠,苗期長勢壯,冬季抗寒性較好。分櫱能力強,成穗率中等,自我調節能力較強,畝穗數適中,穗層較整齊。春季返青起身略晚,兩極分化略慢,拔節期葉片窄長、略卷,抽穗晚。成株期株型偏鬆散,旗葉寬長、上舉,莖稈蠟質厚、穗部蠟質薄,穗下節長,抗倒伏能力中等。穗長方形,小穗排列緊密,受春季低溫影響小,結實性好,穗粒數多。平均穗數613.5萬穗/公頃,單穗粒數37.6粒,千粒重46.4克。籽粒半角質,飽滿度好,黑胚率低,容重高,外觀商品性好。根系活力強,葉功能期長,耐後期高溫,成熟落黃好。
品質:2018年區域試驗混合樣品質分析結果:蛋白質(乾基)含量13.9%,容重799.0克/升,濕麵筋含量27.4%,每100克吸水量53.9毫升,穩定時間3.1分鐘,拉伸面積36.0平方厘米,最大拉伸阻力146E.U.。2019年區域試驗混合樣品質分析結果:蛋白質(乾基)13.2%,容重818.0克/升,濕麵筋含量28.2%,每100克吸水量55.1毫升,穩定時間2.3分鐘,拉伸面積29.0平方厘米,最大拉伸阻力146E.U。
抗病性:2017-2018年度2年河南省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接種鑑定,許麥1636中感小麥條鏽病、小麥葉鏽病、小麥白粉病,高感小麥紋枯病、小麥赤霉病。
產量表現
2017-2018年度參加河南省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冬水組,15點匯總,增產點率93.3%,平均產量6874.5千克/公頃,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7.8%,增產極顯著。2018-2019年度繼續參加河南省小麥品種區域試驗冬水組,14點匯總,增產點率92.9%,平均產量9346.5千克/公頃,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7.3%,增產極顯著。2年河南省小麥區域試驗匯總均增產,平均增產7.5%,平均增產點率93.1%。2018-2019年度同時參加河南省小麥品種生產試驗冬水組,16點匯總,15點增產,平均產量8967.0千克/公頃,增產點率93.8%,比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4.8%。
適種區域
許麥1636適宜在河南省(除南部長江中下游麥區以外)的早中茬麥區種植。
栽培技術
播種期:許麥1636 適宜播期為10月8-15日。
播種量:在適期播種範圍內早茬地種植,基本苗控制在240萬-270萬/公頃,播量120-150千克/公頃。中晚茬地種植基本苗控制在270萬-330萬/公頃,播量135-180千克/公頃。如播種時土壤墒情較差或整地質量差、土質為黏土的地塊、土壤肥力低的麥田,可適當增加播種量。因災延誤播期的,一般每晚播2天增加播量75千克/公頃,但播量最多不宜超過225千克/公頃。
播種深度:播種深度以3-5厘米為宜,在此深度範圍內,應掌握沙土地宜深,黏土地宜淺;墒情差的宜深,墒情好的宜淺;早播的宜深,晚播的宜淺的原則。旋耕和秸稈還田的麥田,播種時要用帶鎮壓裝置的播種機隨播鎮壓,踏實土壤,確保順利出苗。
合理施肥:超高產(產量在9000千克/公頃以上)麥田施純氮(N)225-270千克/公頃、磷肥(P2O5)120-150千克/公頃、鉀肥(K2O)75-120千克/公頃。全部有機肥、磷肥、70%鉀肥及30%-40%氮肥於播種前混合均勻撒在地表,深耕翻入地下作基肥,其餘的60%-70%氮肥及30%鉀肥作追肥,其中40%-50%氮肥在第2年小麥返青期至拔節期追施、10%-20%氮肥及30%鉀肥在抽穗期追施(根外追肥)。
及時澆水:對於口墒較差、出苗不好的麥田應及早澆水;對整地質量差、土壤疏鬆的麥田先鎮壓後澆水;對晚播且口墒差的麥田及時澆蒙頭水。春季可根據土壤墒情澆返青拔節水,結合澆水可追施尿素120-150千克/公頃。為了充分獲得較高產量應及時澆孕穗及灌漿水。
科學除草:於11月上中旬至12月上旬,日平均氣溫10℃以上時及時防除麥田雜草。對野燕麥、看麥娘、黑麥草等禾本科雜草,用6.9%精惡唑禾草靈(驃馬)水乳劑900-1050毫升/公頃或10%精惡唑禾草靈(驃馬)乳油450-600毫升/公頃加水450千克噴霧防治;對播娘蒿、薺菜、豬殃殃等闊葉類雜草,可用75%苯磺隆(闊葉淨、巨星)乾懸浮劑15-27克/公頃,或10%苯磺隆可濕性粉劑150克/公頃,或20%使它隆乳油750-900毫升/公頃加水450-600千克噴霧防治。
防治病蟲害:越冬前是小麥紋枯病的第1個盛發期,可用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300-450克/公頃,或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克/公頃,兌水750千克均勻噴灑在麥株莖基部進行防治。在抽穗至灌漿期結合“一噴三防”防治蚜蟲、條鏽病、白粉病及赤霉病。可採用殺蟲劑和殺菌劑各計各量、混合噴藥進行綜合防治。用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600-900克/公頃,或25%丙環唑乳油450-525克/公頃,或30%戊唑醇懸浮劑150-225毫升/公頃,加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克/公頃,或40%毒死蜱乳油750-1125毫升/公頃加水750千克/公頃噴霧防治,間隔7-10天再噴藥1次。為防止降低蛋白質含量,禁用三唑酮(粉銹寧)。防治蚜蟲要及時徹底。
適時收穫:在蠟熟末期至完熟初期適時收穫。小麥在蠟熟末期收穫產量最高,籽粒營養價值和加工品質也最好。收穫過早或過晚都會造成減產。若收穫期有降雨過程,應適時搶收,天晴時及時晾曬,防止穗發芽和籽粒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