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韜

許韜

許韜,1985年生於江蘇宜興丁蜀鎮前墅村,中國工藝美術員,中國工藝美術高級技工,中國工藝美術制壺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徐悲鴻藝術陶瓷紫砂委員會會員,宜興聖堂陶瓷研究有限公司技術總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韜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江蘇 宜興 丁蜀鎮
  • 職業:紫砂藝術品創作
  • 畢業院校:南京師範大學
  • 代表作品:《梅樁》《貴妃竹》《松鼠葡萄壺》
  • 年代:現代
人物介紹,人物特寫,生平經歷,作品風格,主要作品,淺談紫砂,

人物介紹

人物特寫

1985年出生於前墅古龍窯邊,從有記憶起就在爺爺奶奶及父母的泥凳邊長大,在紫砂文化氛圍的薰陶下, 對紫砂情有獨鐘。2008年從事陶藝製作,得工藝大師楊勤芳.孔良法.吳震.汪寅仙等紫砂前輩的指導,其制壺技術日趨成熟開始學習紫砂陶藝,從事紫砂陶創作設計製作工藝,擅長“花貨”製作,具有頗高的藝術造詣和姻熟的製作技藝。作品氣韻生動、整體協調,並酷似自然生態,維妙維肖,具有濃厚的東方藝術文化特色和高雅的藝術欣賞價值。作品在國內曾多次獲國際博覽會大獎。成為壺藝愛好者的收藏品。

生平經歷

2008年,畢業於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環保設備專業,同年從事紫砂藝術品的創作,從此和紫砂結工藝師緣。他師從民間民間許君明學藝,好學精進,成為師傅的得意門生。多年的創作經驗,使其擁有精湛的制壺功夫和對紫砂泥性透澈的了解。
2008年,創立“宜興聖堂陶瓷研究有限公司”,專門從事紫砂陶造型設計製作。後受教於工藝大師楊勤芳.孔良法.吳震.汪寅仙等紫砂名家,受益多師,使他在紫砂藝術上技藝精進,尤擅花貨壺創作。其製作作風嚴謹,工藝細緻,格調高雅,善於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憑著紮實的基本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同年和父親創辦“窯廠”專門從事紫砂茶壺的燒制,大大方便了紫砂從藝者得創作。
2009年,經朋友介紹,來到禹州市神垕鎮大唐鈞窯學習鈞瓷窯變燒制,掌握了還原氣氛燒制原理,再加上從小在前墅古龍窯邊長大,對其燒制過程的了解,全部融合到紫砂壺的燒制中,燒制出精品窯變紫砂茶壺的幾率大大增加。受到窯變愛好者及收藏者的認可。
2010報名”南京師範大學”工藝美術系專業,經考核合格後被入取,學習素描.書法.國畫.陶刻以及陶瓷文化類課程。各種文化元素的融合,極大豐富了紫砂壺的創作靈感。
2011年,通過考試江蘇省宜興市統一理論及手工考試,成為國家級工藝美術員。
同年在吳震名師的指導下,取得了中國工藝美術高級技工證。向社會證明了自己現在的制壺水平。
2012年,通過培訓考核,獲得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中國就業指導中心頒發的中國工藝美術制壺師。
為了提高自己的藝術素養,掌握紫砂傳統的精髓,開始臨摹紫砂名家名作,臨摹仿製朱可心的《雙線竹鼓》《報春》獲得成功。藝術天賦在紫砂界嶄露頭角。隨後,仿製汪寅仙的《梅樁壺》,獲第六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工藝美術金獎。首屆徐悲鴻杯紫砂藝術作品海外香港展二等獎。仿製紫砂歷史上的名作既要做得像,還要以審美的目光,對原作進行適當的改進,仿中有創,更合乎尺度,爭取更完美。”這一認識,對他後來的花貨創作及製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作品風格

其制壺態度一絲不苟、謹慎嚴密,並長期對創作題材深入觀察體會進行藝術的提煉。使作品展現包括形象、神韻與氣質上的美感。他以寫實的手法刻劃自然生態美於花貨上,詮釋田園中旺盛的生機和飽滿盎然的精神。仿真形象惟妙惟肖,在運色上許韜有其獨特的美學觀念,他儘量保持紫砂特有的光華質感,而不求顏色與實物相同。僅於局部做顏色處理,形成一種畫龍點睛的效果,也更能突顯作品造型特色及優雅氣韻。其光素器則講究整體結構慎密及線條流暢,以簡練的形式表達紫砂器特有的美感與深度。

主要作品

作品《貴妃竹》、《梅樁》、《雙線竹鼓》、《松鼠葡萄壺》、《大一粒珠》
作品《梅樁》獲第六屆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工藝美術金獎。首屆徐悲鴻杯紫砂藝術作品海外香港展二等獎。
作品《竹段壺》獲第三屆中國(山東)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作品《笑櫻壺》獲第三屆中華(天津)民博會手工技術金獎
源於生活,高於生活是他的藝術追求,抽象與自然寫實相結合是他的壺藝風格。
紫砂壺的美就如同他千變萬化的造型一般,欣賞許韜的紫砂壺,更是有美不勝收的感覺。仔細品味,它們的美,實在是妙不可言!許韜用他的藝術才華,給我們展現了一幅幅看上去很美的藝術畫卷!

淺談紫砂

宜興,一座獨特的城市,宜興,一個包涵古韻的城市,宜興一個典雅的城市,地處於長江三角洲的太湖西 濱,是江蘇省最南端的一邑,南、西緊鄰浙江的長興和安徽的廣德,境內多山多水,既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河流交錯,是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
“人間珠玉安足取,不如陽羨溪頭一丸土”說的就是宜興紫砂。宜興古稱陽羨,又名陶都,宜興紫砂工藝始於北宋,盛於明清,繁榮於當今。集書畫、詩文、篆刻、雕塑於一體,成為獨步世界的藝術品。2006年國務院公布了首批非物質遺產名錄,雄踞傳統手工技藝首位的,就是宜興紫砂。古往今來的工藝大師和民間藝人薪火相傳,見證著中華文明發展的源泉和永恆的魅力。
宜興紫砂壺從又實物佐證的明代“供春壺”開始,在五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一大批的制壺高手和代表人物,紫砂陶作為一種工藝品,其發展往往取決於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的因素,而通過這些因素,反映了當時的一定的文化面貌和使用者的品味,從而又反過來影響其藝術風格和審美標準,早在北宋開始,宜興紫砂陶的記載就見諸於一些典籍,雖無實物存世,但從文人介入作題詠的已大有人在,如梅堯臣《宛陵集》有:“小石泉冷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歐陽修《和梅公儀嘗茶詩》有:“喜共紫甌吟且酌,羨君瀟灑有餘情。”相傳孫東坡在宜興時,曾定製一把“東坡提梁壺”,上面刻有“松風竹爐。提壺相呼”,這些是早期文化元素在紫砂陶上的一種體現和表述,自明代正德年間供春制“樹癭壺”開始,多元文化現象在紫砂壺的造型和裝飾上,不斷的開拓創新,類別發展非常之多,中間經歷時大彬、陳鳴遠、陳曼生、邵大亨、黃玉麟、程壽珍、范大生、俞國良,直至今日的各陶藝名家,如明代制壺巨匠時大彬繼承前輩的技藝,對紫砂壺泥料的配置、造型設計、成型技法都有獨到的研究,並能執刀鐫刻詩文短句,為紫砂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清代從康熙道乾隆年間,御用砂器亦受宮廷皇室喜愛,作品無不高貴華麗,進入嘉道年間金石書畫家“西冷八家”之一的陳曼生在溧陽任縣令期間,嗜好紫砂,與宜興制壺名匠楊彭年合作,取自然現象、生物形象、實物器物、古器文玩等。精心設計了十八種壺式,其主要特點是融造型、文學、繪畫、書法、篆刻於一體,壺腹上還鐫刻山水花鳥,形成獨特的文人壺風格,使曼生壺“字依壺傳,壺隨字貴。”而身價百倍。
紫砂壺可分五大類:光身壺、花果型、方壺、筋紋型、陶藝裝飾壺。光壺是以圓為主,它的造型是在圓型的基礎上加以演變,用線條、描繪、銘刻等多種手法來製作。滿足於不同藏家的愛好。花壺是以瓜、果、樹、竹等自然界的物種來作題材,加以藝術創作,使其充分表現出自然美和反樸歸真的原理。方壺是以點、線、面相結合的造型。來源於器皿和建築等題材,以書畫,銘刻,印板,繪塑等當作裝飾手段。壺體壯重穩健。最近方壺創作中更注意到方圓的結合,剛柔相間,更能體現人體美學。筋紋菱花壺俗稱“筋瓤壺”,是以壺頂中心向外圍射有規則線條之壺,豎直線條叫筋,橫線稱紋,故也稱“筋紋器”。 紫砂壺分類方法主要有三種,可以按造型分、是否有扭捏裝飾等裝飾手段、是否出自工藝師之手來分。比如按造型分可分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和筋紋形體三大家族;按是否有扭捏等裝飾手段又可分為花貨和光貨,這期間花貨的類型最多,形式最廣,範圍最普通,也是人們最喜聞樂見的種類之一。  紫砂壺藝術的文化源遠流長,生命力更是永恆,創造力也是無窮無盡的,汲取前人經驗,在發展傳統的基礎上努力創新,才能在紫砂這條路上走得越來越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