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逸夫
- 別名:興國
- 出生日期:1885年
- 逝世日期:1918年
- 畢業院校:福州師範學校
- 出生地:福建閩清梅溪鄉鐘石村
人物生平
父許振鐸系前清秀才,在本村文昌閣執教。逸夫童年時隨父讀書,戊戌政變(1898)後就學於基督教會創辦的福州師範學校。光緒三十年,父母先後病故,只得中途輟學,往沙撈越詩巫“新福州”墾場謀生。後在詩巫加入同盟會,並同劉家洙等人一起創立光遠社,從事革命活動。清宣統三年(1911)春,廣州起義雖然失敗,逸夫認為革命高潮將要到來,遂約同愛國華僑劉賢吁等人回到福州,積極參與福建起義的籌劃和準備工作。10月10日武昌起義告捷,此時福建舉事的布局也大體就緒,逸夫被派回閩清聯絡青年學生前往參加。後因同盟會福建分部緊急決定提前起義,逸夫率領青年學生許際可等13人趕來福州時,福州已先期(11月18日)光復了。是年底,為完成南北統一大業,福建省同盟會組織學生北伐隊。時各縣聚集在省城福州的青年學生計400餘人(其中願意入伍者200餘人),逸夫被指派為福建北伐學生軍總代表,負責辦理一切後勤事宜。12月上旬,福建學生軍乘船到達上海,不久開赴南京,與南方各省學生軍整編成1個入伍生團,福建學生軍編入該團第三營。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期間,曾去明季陵祭掃,入伍生團全體參加。民國元年(1912)3月,南北議和。4月1日孫中山宣布讓位於袁世凱,保送入伍生團進入武昌陸軍第二預備學校學習,準備升學保定陸軍軍官學校。逸夫認為辛亥革命已告失敗,今後革命工作更為艱巨,決定暫回福建,待機而動。民國4年,袁世凱妄圖復辟帝制,逸夫先聯繫尤溪民軍陳子江等部投入討袁,繼而聯繫閩清陳毓輝部進攻浦城、南平。不料兩次出師皆失敗,只得暫時匿居福州倉山施埔酒庫,在酒庫經理李碩甫、林智開等好友的掩護下,倖免於禍。民國5年(1916)6月袁世凱死後,逸夫繼續從事反對軍閥統治的革命活動,成了北洋軍閥在福建的代理人李厚基的眼中釘。他接受以往失敗教訓,採取更秘密手段與軍隊方面聯繫。民國7年(1918),陸軍第十一旅營長江濤(原與逸夫友好,且結為盟兄弟)約逸夫到營部(該營駐莆田縣)共同進餐,暗中卻布下羅網,逸夫赴約前來未見面即被其逮捕。不久李電令秘密槍決逸夫。許逸夫犧牲時年方33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