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裔葉氏

許裔葉氏

許姓葉氏特指發源於福建政和梧桐(今政和縣澄源鄉上洋村),由許姓改為葉姓的一個葉氏族支。其先祖許文郁(又一說許延一)由河南遷入福建後改姓葉,後裔至今40餘代,主要分布在閩北的政和、建甌和閩東的壽寧、屏南、周寧、福安、霞浦等地,人口3萬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姓葉氏
  • 含義:由許姓改為葉姓的一個葉氏族支
  • 地域:主要分布在閩北、閩東
  • 淵源:唐末入閩
由來,始祖,

由來

許姓葉,南平一帶普遍持隨母姓葉一說,而寧德有隨母姓葉(也作“頂母姓葉”)說、受姓說、“憑虛飛葉”說三種不同的版本。
頂母姓葉說
清同治十三年(1874)許左瀛修編的政和縣《漈頭葉氏族譜》(以下簡稱“政和漈頭譜”)載----
“傳至荊華,任常州刺史,因宦途,爰徙東京河南汝寧府光州固始縣新安村白馬渡。傳至成公,事唐文宗,授殿前中丞,金紫光祿大夫,贈鴻臚少卿,加封懷遠侯、莒國公。生二子,長德猷,字延一,授金紫光祿大夫;幼德勛,字延二,授銀青光祿大夫。二公事宣宗,兼庫鈔官,遭讒害,奏謫貶閩南,因而棄官隱姓,埋名改號。長官延二公,卜居梧桐,生九子,散處閩浙之域,不可勝紀;而延一公頂母葉氏,生子國正,卜居漈頭。”
該譜《許葉分姓志》又載----
“當夫許公兄弟同到黃紫江,議曰:‘吾聞上古隱者,多更名易姓,設若朝廷復召,無由覓也。’二公爭頂母姓,焚祝告天。母曰:‘爾等勿爭,吾將樹葉為卜,擲之空中,憑風吹落誰身,即頂吾姓。’葉落延一公身,即以葉為姓也,號葉長官。”
譜中明確記載了為何改姓及改姓過程。在當時特定情況下,從母姓葉,有其現實考慮,可信度較高。
“隨母姓葉”添上“梧桐樹下分許葉”這一出,雖然讀起來生動、逼真,但是否符合當時的宗法制度呢?
我國的宗法制度確立於夏朝,發展於商朝,完備於周朝,影響於後來的各封建王朝
宗法制度的基本原則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傳嫡不傳庶,傳長不傳賢”,唐朝作為封建王朝,自然深受這一制度的影響。那么,在這種現實影響下,會允許長子改姓嗎?不免讓人生疑。
持“隨母姓葉說”的,還有乾隆二年(1737)修編的屏南《東峰葉氏族譜》(以下簡稱“屏南東峰譜”)、乾隆三十二年(1767)葉世珍主修的周寧《際會葉氏族譜》(以下簡稱“周寧際會譜”)。
兩譜均載:許成妻葉氏,生二子:長子文絹,號德猷,行延二,銀青光祿大夫,紹父姓許;次子文郁,諱德勛,行延三,金紫光祿大夫,從母姓葉。
與“政和漈頭譜”不同,這兩譜所載“隨母姓葉說”的是次子文郁。
從宗法制度來說,這一說法較符合常理。
受姓說
清乾隆十一年(1746)丙寅《武濟葉氏宗譜》(以下簡稱“壽寧武濟譜”)記,“葉氏受姓始祖文郁公……”,此句表明文郁系“受姓”葉氏。
茗坑清光緒己亥(1899)《葉氏宗譜》(以下簡稱“壽寧茗坑譜”),有“葉氏受姓起源系圖”;該圖文字使用“受姓”一說。
受姓,指皇帝對有功臣民賜姓。如婁敬因向漢高祖建議都長安有功,被賜姓劉。《新唐書·高儉傳贊》:“古者受姓受氏,以旌有功。”
文郁公因何有公而旌?為何受姓葉?“壽寧武濟譜”和“壽寧茗坑譜”都隻字未提,無從知曉。
“壽寧武濟譜”對文郁公之父秦公作了介紹。秦公夫人鄭氏,封莒國夫人;秦公的父親成公,妣丁氏。文郁公的母親姓鄭,不姓葉。譜中所記,看不出“隨母姓葉”之說。
“壽寧茗坑譜”在介紹文郁公時,明確記載“母命而姓葉”。這明白說明得姓非賜,而是“母命難違”。為何是“母命”而非“隨母姓葉”?沒見記載。
“壽寧茗坑譜”竟有“受姓”、“母命”兩說並存,讓人更是不解。
那么,這“受姓”說,是否只是溢美之詞,而非“賜姓”呢?還有待方家、族賢進一步考證。
“憑虛飛葉”說
清乾隆三十二年丁亥葉輝華(壽寧北浦人)修的下屏峰《葉氏族譜》(以下簡稱“壽寧下屏峰譜”),記載了葉有挺於清康熙辛亥(1671)所撰的《葉氏源流》----
下屏峰葉氏,其來舊矣。姓不以賜得,不以望稱,而得之憑虛飛葉,以創而謔,其源益奇。
葉國弼之父,諱令環,許姓也,為唐名卿,光祿大夫。因韓文公上佛骨表,環亦具表廷諍,謫貶楚州山陽縣令。遂棄官南渡,攜妻梁氏、周氏,並子八人,乘舟濟江。忽而狂風暴至,舟將覆沒。環急呼天,禱祝曰:“某以進表,獲罪諸佛。今若能解此厄,生還即是諸佛之靈,我必創建廟宇,崇祀佛像以報。”隨祝風靜,憑空忽一葉入舟,鹹相詫異,旋感曰:“遇危而安,葉從天授,寧非再生子姓之佳兆乎?行當以為姓,永誌不忘。”既而登岸,即以次子國弼,指葉為姓。時大唐憲宗元和己亥十四年(819)。厥初遷柳州轄下,即今建寧之東,離郡二百里,土名梧桐樹下居焉。今為政和縣屬。是卜宅已就,即建寺名定風,以記其事。又於其左,建清平寺,於其右建鳳棲寺。俱置田畝以備歲時香燈。迄今古蹟俱存,有可考者。葉姓實從於此。
然自唐以來,其間遷徙福州、江西、浙江,不一其家。宋末開禧二年,又從政和徙居下屏峰,計至國弼歷十有五世,凡三百五十年。葉二公出自國弼公,其開姓氏之源乎。挺(葉有挺)自建郡歷南溪還,經過其里,稽其族牒,而知所由來,並為之序其實,以並於首。
葉有挺,字貞孚,號果庵,犀溪人,清康熙九年(1670)進士,是壽寧縣置縣後首位進士。
韓文公上佛骨表,歷史上確有其事。
史載,元和十四年(819)正月,憲宗派使者前往鳳翔佛骨,長安一時間掀起信佛狂潮。韓愈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論佛骨表》極力勸諫,認為供奉佛骨實在荒唐,要求將佛骨燒毀,不能讓天下人被佛骨誤導。憲宗覽奏後大怒,要用極刑處死韓愈,裴度、崔群等人極力勸諫,憲宗卻仍憤怒。一時人心震驚嘆惜,乃至皇親國戚們也認為對韓愈加罪太重,為其說情,憲宗便將他貶為潮州刺史。唐朝光祿大夫為從二品,官位不低,要高於當時為祥定使副使的韓愈。
韓文公上佛骨表事件的主角是韓文公,被貶的也是韓文公,按理說殃及不到官位比韓愈高的許令環啊,且有關史料中也找不到此事件與許令環有關的記載。所以,雖然此說故事生動神奇,但真實性令人生疑。雖說生疑,亦無證據證其偽。
從行文於清康熙辛亥(1671)這個時間點來看,有其可信之處。
據史料所載,葉有挺於康熙九年(1670)第五次上京會試,考中進士,時年53歲。中進士後,回籍奉養母親三年,以盡孝道。其間,“挺自建郡歷南溪還,經過其里”,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
此說並非孤說。“壽寧武濟譜”載,文郁的母親及祖母均不姓葉,未有“隨母姓葉”說。按理說,如果這支許姓葉系隨母姓葉,如此重要的改姓緣由,修譜者在修譜過程的序、凡例、源流考多篇文章中,不可能隻字不提。這無論如何是說不過去的。
顯然,修譜者有他的考慮。
“壽寧武濟譜”中的《從許分葉族譜敘》說了葉從“受姓”而來,但未說如何受姓,記載受姓始祖為文郁公。
“壽寧武濟譜”世系圖中有兩處記載葉姓由來:一處記載文郁公孫國弼公時,稱“葉氏之派此分”;另一處記載國弼子景衡(世系待考)時,稱“葉姓從此而分受姓”。
修譜者當年在修譜時是否受多說影響?是否在多方考證或缺乏有力史料考證的情況下,採取多處埋伏筆的春秋筆法?
或許,這正是修譜者的高明之處,既不肯定,也不否定,在《敘》和《世系》中不同記載,留待後人考證。如此處理,恰恰體現了修譜者負責任的態度。

始祖

始祖是文郁還是延一
閩東的壽寧、屏南、周寧、福安、霞浦以及閩北的建甌等地族譜記載,許姓葉始祖是葉文郁。
政和漈頭、上洋的族譜記載,許姓葉的始祖是葉延一。
兩地族譜記載又有重疊、交叉的,比如文郁諱德勛,行延二;延一諱德猷,延二諱德勛;文絹諱德猷,行延一。
文郁和延一,是不同的兩個人,還是同一個人?
“壽寧武濟譜”《從許分葉族譜敘》記載,“葉氏受姓始祖文郁公,官至中奉大夫,學士,任白州刺史。祖妣范氏,益國夫人。遷居常州宜安縣,於天祐元年復遷建寧府許家巷立業。”該敘文由梧桐十一世孫許可久、葉得遠撰寫於南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丙寅歲三月。
“周寧際會譜”記載,“成公,婆葉氏,次子文郁,從母命而姓葉也。今則八荒之外,六合之內,凡從許而姓葉者,由文郁公始也。”
“屏南東峰譜”記載,許成妻葉氏,生二子:長子文絹,號德猷,行延二,銀青光祿大夫,紹父姓許;次子文郁,諱德勛,行延三,金紫光祿大夫,從母姓葉。
“壽寧茗坑譜”記載的始祖,“文郁,任金紫光祿大夫,名德勛,行延二,從母命而姓葉,由白馬源而徙梧桐,乃唐朝寶泰七年也。范氏,生五子。”
“政和漈頭譜”記載(前文所述),隨母改姓葉的是延一,延一是漈頭的許姓葉始祖。
梧桐古地(今政和縣澄源鄉上洋村)的民國年間所修《許氏宗譜》(以下簡稱“政和上洋許譜”),關於許姓葉始祖記載,與漈頭同治譜一致。
建甌一帶的許姓葉族譜稱,許成次子文郁隨母姓葉。
霞浦一帶的許姓葉族譜稱,許成次子文郁,字德勛,號延三,擇居政和梧桐。
從區域上來說,閩東譜及閩北建甌譜記載,普遍認為始祖是文郁公,閩北政和譜記載是延一公。
從支派上來說,認為祖源地是梧桐的茗坑、武濟、霞浦,記載始祖是文郁,認為祖源地是漈頭、由漈頭遷居屏南東峰、周寧際會的閩東支派,也記載始祖是文郁。
這就出現了重疊、交叉的問題。
此外,若從“越久遠的族譜越能說明歷史問題”這個觀點出發,閩東幾本乾隆譜應該要更有說服力一些。
但如果採信“壽寧下屏峰譜”記載,則既非文郁,也非延一,而是國弼。
“壽寧武濟譜”記載,國弼是令環之子,文郁之孫。
“政和上洋許譜”記載,國弼為上洋許氏開基始祖延二之子,中間少了令環這一代。
雖然始祖不一樣,但文郁公、延一公後裔幾代,記載的裔孫名諱相同。這又是一個問題。
“壽寧下屏峰譜”國弼公的世系圖----
國弼-天保(天授、天生、天保、天成、天慶五兄弟)-地二(地二、地六二兄弟)-呈川-祥十-景衡(景城、景衡、景裔三兄弟)-仰七-榮一-昌二-開二(開一、開二、開三三兄弟)-發久-萬四-代有-千六-百念一(百念一、百念二、百念三三兄弟)-葉二(葉一、葉二二兄弟,葉二為下屏峰肇基始祖)-武一(武一、武二、武三三兄弟)-正一、正二、正三、正六、亨九。其中,正二-甲一、甲二、甲三、甲五、甲六、甲八;亨九-甲四、甲七;甲四-子五、子七、子十。
“壽寧茗坑譜”文郁公世系圖----
文郁-令環(令隨、令紀、令環、令從、令通五兄弟)-國弼(國輔、國繼、國弼、國駢四兄弟)-景衡(有將、韓翊、景衡、應羽、變公五兄弟)-及之-得遠(得遠、得遇兩兄弟,得遇遷漈頭)-良(良、盛、駿、驥四兄弟)-千二(千一、千二、千三、千四四兄弟)-武一(武一、武二、武三三兄弟)-亨九(正十、亨九、亨十三兄弟)-甲四(甲一、甲二、甲三、甲四、甲七、甲八、甲九,甲四為茗坑始祖)-子五、子七、子九、子十。
“壽寧武濟譜”文郁公世系圖----
文郁-令環(令隨、令記、令環、令從、令通五兄弟)-國弼(國輔、國繼、國弼、國瑀、國駢、國煒、國駿、國徵八兄弟)-十二(一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五兄弟)-長官-景衡(安世、景衡兩兄弟)-及之-德遠-良(良、盛、駿、驥四兄弟)-武一(武一、武二、武三三兄弟)-亨九-甲四(茗坑始祖)-子五、子七、子九、子十。
“政和上洋許譜”延二公世系圖----
延二-國弼(國輔、國弼、國紀、國駢、國歸、國器、國監、國駿、國玉九兄弟)-金一、金二、金三、金四、金五、金六、金七、金八、金九,共九兄弟。其中金七出嗣國正頂葉姓,分居漈頭、象山、平陽和溪。
“政和漈頭譜”延一公世系圖----
延一-國正-景衡-廷珪-及之-得遇(得遇、得遠兩兄弟)-影公-標公-百六(百一、百二、百五、百六、百九、百十六兄弟)-武八(武七、武八、武九三兄弟)-享十(享七、享八、享十三兄弟)-甲一、甲二、甲三、甲五、甲六、甲七-子一、子二、子三、子四、子六、子八。景衡,行金七,號泌川,宋紹興三年狀元及第,淳熙元年任陝西都察院兼樞密使。
按以上諸譜的記載,“壽寧下屏峰譜”從“國”字輩到“子”字輩,共20世,如果從文郁公算起,是22輩;“壽寧茗坑譜”從文郁公到“子”字輩,是12世;“壽寧武濟譜”從文郁公至“子”字輩,共13世;“政和漈頭譜”從延一公至“子”字輩,共13世。下屏峰譜多了9代。另三本譜代數雖接近,但代際並不一定相同。
這裡有幾組有趣的現象。
第一,得遠、德遠是否同一人?得、德是否為同一輩?
第二,“亨”和“享”是否同一輩?兩個字之間是否存在筆誤?
第三,“甲”字輩和“子”字輩,諸譜所載名諱或重疊、或“互補”。
綜上所述,從“武”輩至“子”輩的4代,輩份是完全一致的。
這樣往上反推,是否能間接證明葉氏始祖文郁、延一是同一人?
如果這個假設成立的話,那么,閩東、南平兩地的許姓葉裔們,究竟尊誰為始祖?這恐怕又是一大難題。
還有,漈頭、梧桐,這兩個祖地又該如何取捨?漈頭的葉姓,願意認梧桐為祖地嗎?如果不認,那么尊梧桐為祖地的葉姓,能認漈頭嗎?顯然也不現實。
這兩個關鍵問題,是擺在許姓葉後裔們面前的一個千古難題。綜合各說,筆者傾向於認同“壽寧下屏峰”這一支祖地為“梧桐”、始祖為“文郁”。就全省許姓葉來說,筆者尊重多說並存。
竊以為,修譜的目的是為了溯源,考證明白“我從哪裡來”,但同時也應該遵循慎終追遠、敦親睦族的祖訓,在拿不出有足夠的說服力的證據時,應尊重既成現實,有寬容精神,允許多說並存,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多做有益於弘揚葉氏文化的善舉。
筆者認為,所謂既成現實,就是接受許姓葉始祖有爭議的現實;所謂寬容精神,就是即使自己認為自己的意見是正確的,也要容忍另一種觀點的存在;所謂多說並存,就是允許始祖有文郁公、延一公兩說,祖地有梧桐、漈頭兩說,姓氏由來有隨母姓葉說、受姓說、憑虛飛葉說;所謂求同存異,就是要共同承認皆是許姓葉,同為華夏葉姓,同屬南陽郡,但允許在這個前提下存在的不同表述;所謂相互尊重,就是互不否定。
如果做不到這幾點,譜牒研究很容易鑽牛角尖,其結果就是宗親之間矛盾越來越大,甚至出現勢不兩立的極端,這就違背了修譜初衷或譜牒研究目的,是沒有前途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