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肇南

許肇南

許肇南(1886年-1960年),字先甲,號石枬,是中國水電工程先軀,中國貴州省貴陽市人,入南社書號為539。許氏是貴州較早加入中國同盟會的進步人士,也是貴州第一個赴美國留學的學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肇南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886年
  • 逝世日期:1960年
  • :先甲
  • :石枬
  • 籍貫:貴州省貴陽市
簡介,詳細內容,

簡介

1886年12月12日生於貴陽,4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譚氏撫育,在貴陽入私塾啟蒙。塾師的嚴格教誨,使他對古文字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後考入成都高等學堂,開始受到西方先進自然科學和民主思想的影響。在四川讀書期間,他曾與盧師締(孫中山任護法軍政府大元帥時,盧為屬下軍長)等人相交,傾向民主革命,並秘密加入了同盟會。1905年,19歲的許肇南東渡日本,立志學習“科學救國”的本領。1908年又從日本轉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深造,為貴州省第一位赴美留學生。1910年6月,許肇南回國投考公費留學資格,以總分五十八分四分之一的成績與胡適等143名考生取得第二屆清華公費生赴美深造,先入威斯康星大學攻電機工程,學成後獲得該校學士學位及電氣工程師職稱。後又入哈佛大學攻讀工業經濟和經營管理。留美期間,他被留學生推選為“中國留美學生會會長”。又與楊銓、任鴻雋等共同發起,在康奈爾大學成立了“中國科學社”和“中國工程師學會”。在哈佛大學即將畢業之際,許肇南到美國通用電器公司所屬的斯坎奈克塔底工廠實習。這家公司看中了他的才幹,擬以重金聘任他為遠東總買辦。許予以婉言拒絕,打定主意學有成即歸,報效祖國。1914年8月14日,胡適在日記中有以下記載:

詳細內容

許肇南(先甲)遠道來訪,連日傾談極歡,肇南將回國,作詩送之:
秋風八月送殘暑,天末忽逢故人許。
烹茶斗室集吾侶,高談奕奕忘夜午。
評論人物屈指數,爽利似聽蕉上雨。
明辨如聞老吏語:“君家汝南今再睹。
慷慨為我道出處,“不為良相為良賈。
願得黃金堆作■(陳之左“阜”+烏),遍交天下之才諝。”
(肇南昨書黃伯芹冊子上云:“願得黃金三百萬,交盡天下美人名士。”)
自言“國危在貧霎,衣食不足士氣沮。
室惟四壁塵生釜,餓莩未可任艱巨。
能令通國無空庾,自有深夜不閉戶。
諸公肉食等狐鼠,吾曹少年國之主。
(君每言一國命脈在中等社會)
責人無已亦無取,宜崇令德慎所樹。
願集志力相夾輔,誓為宗國去陳腐。
(今夜同人有“社會改良會”之議,君倡之,和之者任叔永、梅覲莊、陳晉侯、楊杏佛、胡明復、胡適之也。)
譬如築室先下礎,綱領既具百目舉。”
我聞君言如飲醑,投袂欲起為君舞。
君歸且先建旗鼓,他日歸來隸君部。
1914年,許肇南滿載學習的收穫返回祖國,恰逢北京政府農商總長張謇不滿袁世凱公然復辟帝制的作法,憤然南歸,準備繼續發展實業與教育事業,但又苦於無技術人才相助。恰此時許肇南回國,便前去拜見張謇,向他提出設立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的建議,立即得到張謇同意。隨後張謇出面向當時的冀、魯、蘇、浙四省當局籌得銀洋四萬元作為學校的開辦費,校址暫設城北丁家橋江蘇省咨議局。1915年1月9日,許肇南被任命為校長;2月7日,學校分赴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招生;3月15日,學校正式開學,分正特、科,各班40人。這一年的10月23日,他給遠在美國的胡適去書:
目下帝制運動極形活動。中華民國早變官國,其必有皇帝,宜也。時局危險,當局亦豈不知之?然愛國之心不敵其做皇帝與封侯拜相之癮,故演成現時怪狀。自我觀之,招牌換後,一二在朝賢者必皆退隱。剝極之時,內亂且生。然能復興否,殊未可必,以有日本乘我之危也。又值均勢打破之時,國命如何,正不忍言。在理,以吾國現在人心社會,若不亡國,亦非天理。吾人一息尚存,亦努力造因而已。欲揚眉吐氣,為強國之民,吾輩曾元庶得享此幸福。某為此言,非持悲觀主義。某以為現在中國較前實有進步。特造孽太久,揆諸因果相尋之理,不易解脫耳。曾文正有言:“不問收穫,且問耕耘。”某至今猶服膺此語。亦甚冀海外故人之“努力崇明德,隨時愛景光”也。
1915年至1921年在他任校長期間,克服種種困難,苦心孤詣,熱心辦學。他忠實地恪守張謇倡導的辦學宗旨:一、注重學生道德思想,以養成高尚之人格;二、注重學生身體之健康,以養成勤勉耐勞之習慣;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學理技術,注重實地練習,以養成切實套用之智識。在他親手制定的《設校旨趣》中,對於受聘的教員、就讀的學生,都一一作了明確的要求,體現了強烈的科學救國精神。
許肇南嚴以律己,事事率先垂範。常抱“持己則奮勉篤實為歸,得人則以仁民愛物為志,師徒一堂,相為戒勉”的態度,注重教育對象全面發展,深受廣大師生的尊重敬仰。後來在全國水利局年終論考成績時,以“精心擘劃,校規學風均稱整飭,畢業生成才甚多”呈請大總統比照簡任官例給獎,許肇南先後獲得三至五等嘉禾勳章。
他還是民初革命文學社團“南社”的成員。柳亞子編的《南社社友姓氏錄》載:“許肇南,字先甲,貴州貴陽人。入社書號為539。”
“河海”成立之時,新文化運動已在北京發軔,由於“河海”的文化背景,《新青年》等進步刊物得以在學校圖書室公開陳列,為學生閱讀新文化的讀物提供了可能和方便。在自由和民主思想的感召下,“河海”在南京率先成立了校友會(學生會、學生自治會)。張聞天來校後不久,即被選為校友會評議部評議,結識了比他高一級的時任校友部音樂部長的沈澤民,兩人志趣相投,常在一起議論改造中國、改造社會等問題。沈澤民是著名文學家茅盾的弟弟,受哥哥影響,投身新文化運動。平時他們一起利用課餘時間閱讀《新青年》、《每周評論》、《新潮》等進步刊物,努力探索革命真理,一起議論“改造中國”的問題,萌發了獻身於建設“光明中國”的意願。張聞天在校期間就是《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編輯和主要撰稿人之一。他的文章猛烈地抨擊了舊制度、舊道德、舊思想。他發表在《南京學生聯合會日刊》的《社會問題》一文,以馬克思主義唯物論的歷史觀,在觀察剖析中國社會的現狀之後,提出了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辦法,認為“現在最要緊的是剷除士大夫階級”,亦即徹底推翻封建統治階級。關於革命的動力,他認為應當是“勞農界人”(工人和農人)。他還根據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論述了中國革命的步驟:第一步,必須剷除士大夫階級,然後實行普選的民主政治;第二步,實行共產主義,生產機關歸社會所共有,“各盡所能,各取所需”或“各盡所能,各取所值”。文章最後,他全文轉抄了《共產黨宣言》第二章中的十條綱領,認為這是中國人民光明的前途和具體的奮鬥目標。張聞天所著《社會問題》一文,對傳播馬克思主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張聞天因此成為南京地區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一人。
當時的“河海”十分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每周都舉行演講會,演講者可以是校外的社會名流,也可以是校內的各科教席。演講的主題包羅萬象,不局限於工程技術,有哲學、文學、藝術、風俗等等,可以是學科介紹,也可以是觀感或漫談。這種演講對“河海”學生影響很大,一方面開拓了眼界,活躍了思想,另一方面學習了知識,培養了思維。“河海”創辦之初沒有中文教材,許肇南就提出完全用外文教材以濟急需,得到各位教師的贊同。先後採用英文教材達40餘種,教師授課也大都使用英文,“一時使國內工科高等學校採用外文教材成為風氣”。這樣一來,學生在學習和掌握科學知識的同時,外語能力也迅速提高,給學生開闊視野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對於世界範圍內新思想和新文化的傳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張聞天1919年12月離開“河海”後開始從事新文化運動。1920年初,他就指出,“有系統地翻譯歐美叢書”是當時提倡新思潮的重要工作之一,並認為即使是“整理國故”,也應該請不僅對國故有徹底研究,而且對西洋學說也十分了解,“有世界的眼光,有科學的見解”的人來做。他還指出翻譯介紹國外學術思想必須消除三個弊端:“閉門造車”、“故為歧異”和“盲目的服從”,提出“譯名的統一”的要求。這些成就的取得顯然與張聞天在“河海”學習期間形成的外語素養有密切的關係。
“河海”獨特的文化氛圍使它在“五四”運動期間成為南京地區的中堅力量。5月13日,南京成立學界聯合會,許肇南被公推為臨時主席和參事長。在他的支持下,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廣大師生始終站在反帝愛國鬥爭的前列。
1919年底,許肇南在任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校長的同時,又肩負起了創建下關發電廠的重任,兼任廠長。為了兼顧學校與工廠的工作,許肇南還創設了校內電話和廠內電話,以爭取時間,提高辦事效率。他選購了美商上海慎昌洋行美制的一台1000千瓦汽輪發電機和一台水管式鍋爐之後,免去了聘請外國專家的慣例,創建了我國第一座自行設計、施工、安裝、運轉成功的火力發電廠,為我國電力工業的起步和發展開了先河。當年,許肇南設計的下關發電廠廠房,如今是下關發電廠修配車間用房。
許肇南1921年辭去“河海”校長後,又出任鄱陽煤礦礦長,後又任廣東國立師範學校教授、廣東省省長廖仲愷秘書、宜昌海關監督署監督。1927年後,許肇南深感當局政治腐敗,他的“科學救國”的理想在現實面前只能變為泡影,從此辭去一切職務,潛心研究起古文字學,寫有《家學古獲編》77卷、《中庸平義探》、《簡鱘靈集——經篆論證》等多種著作,可惜均未印行。抗日戰爭初期困居北平,後輾轉流亡到上海,過著“寓公”生活。解放前夕,許肇南謝絕了胡適邀請他同去台灣的請求,毅然留在上海。新中國成立後,許肇南被聘為上海文史研究館館員,除了繼續從事古文字的研究外,還積極參加了徵集上海近百年史的史料工作,翻譯了外國人編著的《上海史》一書部分篇章。
1960年12月26日許肇南病逝於上海,享年7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