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淞慶

許淞慶

許淞慶,男,廣東開平人。教授,數學家。1913 年出生。中山大學畢業。曾任中山大學數力系主任、系黨總支書記、數學研究所所長,廣東省數學會理事長,全國高等院校理科教材編委會委員。長期從事數學領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在常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方面的研究有較高的造詣。其專著《常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為我國這一領域頗有影響的代表作。其學術論文《分離式地下球殼結構計算》,系統地解決了結構計算的理論問題,在全國各地地下油庫等工程設計中廣泛推廣套用.獲1978 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淞慶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東莞
  • 出生日期:1913年8月16日
  • 逝世日期:1983年3月8日
  • 職業:教授,數學家
  • 畢業院校中山大學理學院數學天文系
人物簡介,早期經歷,大學學習,雜誌會員,國外進修,開展工作,培養學生,遭受迫害,為人處世,

人物簡介

許淞慶,原籍廣東省開平縣(今開平市),1913年8月16日生於廣東省東莞(今東莞市).1983年3月8日在廣州病故.中山大學教授.常微分方程及其套用專家.
1939年廣州中山大學理學院數學天文系畢業後,一直在中山大學任教,曾擔任中山大學數學力學系主任,數學研究所所長.兼任過廣東省數學會理事長、中國數學會理事、全國高等院校理科教材編委會委員等職.他在常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的教學和科研上都有較高造詣,在國內有相當的影響,為我國培養了一批常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及其套用方面的專家.

早期經歷

許淞慶1913年8月16日(農曆7月15日)生於廣東省東莞石龍鎮.原籍是廣東省開平縣,但他從未回過.父親許若屏繼承祖業在東莞石龍鎮經營鍋店.6歲時父親讓他在石龍養正私塾跟一位前清秀才讀了四年書,後因東江地區不斷內戰,其父攜全家人沿廣九鐵路逃到香港避亂.許淞慶停學三年,在家由父親教讀“古文評註”及“東萊博議”,受到嚴格的親職教育,養成了勤奮讀書,好學博覽的習慣.
以後隨父回到石龍念完國小,1929年升入惠陽一中,次年又轉到廣州市就讀於廣東省立第一中學.不斷得到改善的學習環境,使他見聞增廣,知識面擴大,加之自己勤奮鑽研,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32年秋考入中山大學高中部.當時高中分甲、乙兩部,乙部特別注重數理化,是為學生準備升入大學理工科創造條件的.許淞慶的國文基礎雖不差,但他目睹當時中國科學落後,受“科學救國”呼聲的鼓舞,立下為科學獻身的決心進入了高中乙部.畢業時以優秀的成績獲得免試直升大學.

大學學習

1935年8月,許淞慶進入中山大學理學院數學系.他當時已明確地認識到“數學是科學之母”,在中國科學萌芽的時代,其重要性不亞於其他學科.當時中大數學系在全國是有名的,因此他決定“走純粹理論科學的路”.數學系的功課繁重,許淞慶常常學習到深夜,用刻苦勤奮的精神克服一切困難,成績優異.1938年底廣州淪陷,他跟隨學校輾轉遷徙到雲南澄江、粵北坪石、連縣等地繼續學習和工作.1939年7月畢業於澄江,獲得理學士學位;並為當時數學天文系主任劉俊賢教授所賞識,留他在中山大學當助教.從此他便與數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1942年中山大學工學院需要數學教師,許淞慶便從理學院調到工學院擔任數學專任講師.1945年提升為副教授.當時工學院電機工程系、機械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學工程系、建築工程系的微分方程和土木工程系的最小二乘方等課程均由許淞慶擔任.他還獨立開設過工程數學、高等微積分、向量及張量分析和數學分析等工學院課程.他對教學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整個工學院二年級微分方程一科五個班全由他一人擔任,每周上課10小時以上.他備課充分,經常徵求同學們意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獲得廣大同學的好評和歡迎.許淞慶在教學上還有一個特點,理論聯繫實際,就是注意把純粹數學理論與工程套用問題結合起來,引導學生用理論分析工具去深入理解和解決實際問題.他善於把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既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又結合中國當時的實際狀況.他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和科研成果,分別在1944和1946年用英文寫成《工程數學》和《微分方程講義》兩本教材,供教學參考之用.這是我國較早的有自己特色的數學教科書之一.

雜誌會員

1947年初,廣州數學界為促進戰後數學教育和研究的發展,在中山大學成立“南中國數學會”,創刊《數學教育》雜誌.許淞慶是“南中國數學會”第一期最早的會員,並分別在《數學教育》第一、二期(1947)發表了“同權函式之一定理及其套用”和“論圓形排列”兩篇論文,積極推動開展數學的學術研究.
解放後,許淞慶一直在中山大學數學講壇上執教,任教過多門基礎課(如微積分,解析幾何,高等數學,理論力學等),而更擅長的是工程數學和微分方程.特別是在50年代末他從蘇聯進修兩年回國後,以常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作為主攻方向,培養了一批研究生和進修教師,取得了較突出的成果,成為我國在常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及其套用研究領域的開拓者之一.
穩定性理論是微分方程的一個重要分支,是由研究運動問題而發展起來的,俄國數學家李雅普諾夫(A.M.Ляпунов)是運動穩定性理論的奠基者.“十月革命”後的蘇聯科學技術得到了迅速的發展,穩定性理論的研究工作日趨蓬勃,並引起廣大數學工作者和工程技術人員的密切注意和研究興趣,因此蘇聯成了李雅普諾夫穩定性理論的發祥地和研究中心.

國外進修

1957年8月至1959年7月,許淞慶受中山大學委派到蘇聯列寧格勒大學進修兩年,學習常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列寧格勒大學在常微分方程方面,以葉魯金(H.П.Еругии)為首的學派,有巴索夫(B.П.Басов)、普里斯(B.A.Плисс)、儒波夫(В.И.зубов)等一批數學家.葉魯金本人由於微分方程解析理論和定性理論方面的工作成績優異,在1951年獲史達林獎金.
他還是白俄羅斯科學院院士,蘇聯科學院列寧格勒分院數學研究所副所長.他所領導的列寧格勒大學微分方程教研室,學術氣氛非常活躍,經常開展討論班和學術報告活動.他們在常微分方程解的構造理論、全局穩定性問題的定性方法、解的開拓理論和漸近穩定域的理論均在微分方程方面起著重大的推動作用.許淞慶的導師巴索夫主要在葉魯金的解的構造理論基礎上進行解的構造和解的漸近性態的研究,並套用這些結果研究一類相當廣泛的微分方程組在臨界情形下零解的穩定性條件.
許淞慶在蘇聯進修學習期間刻苦鑽研,虛心學習.努力蒐集有關文獻資料,得到了這些名家的指導和影響,使他深深了解到常微分方程的穩定性和定性理論不僅有重要的學術價值,而且對於我國經濟建設都將有著重大的意義.

開展工作

許淞慶在蘇聯學成回國後,決心在中山大學當時仍然是空白的常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的領域中開拓.他運籌謀劃,多方面開展工作.首先,潛心論著,積極開展科學研究.繁忙的領導工作占去了他的大部分時間,他就夜以繼日地埋頭於書房裡.書桌上的燈光,往往從晚飯後一直亮到翌日凌晨二三點鐘.多年的努力終於結出了豐碩的成果.在1960到1964年不足5年的時間裡他在《數學學報》、《中山大學學報》及《高等學校自然科學學報》(數學、力學、天文學版)上單獨或合作發表了六篇論文,解決了一系列複雜的常微分方程組在臨界情形的穩定性判別問題.他還編寫了專著《常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該書1962年出版後,被全國許多高等院校採用作為研究生和本科高年級學生的教材或參考書.直到二十多年後的1984年,該書還第5次重印發行,成為我國這方面有影響的一部著作.他還積極向國內推薦、翻譯、介紹國外的重要論著,翻譯了一本美國的數學名著《微分方程幾何理論》.在此期間,許淞慶還編寫了《常微分方程定性理論》講義,作為中山大學數學力學系常微分方程專門組和研究生的主要教材.“文革”後,他年事已高,身體多病,仍主持指導編寫了全國高等學校試用教材《常微分方程》(第一版).

培養學生

許淞慶不僅自己科研成果迭出,而且努力培養年輕教師和研究生.他和胡金昌教授一道,培養了中山大學在常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方向上最早的一批6名研究生(1961—1966).他們都已成為這一領域教學和科研的骨幹力量.正是由於許湘慶數十年如一日地在常微分方程理論這個領域中辛勤開拓耕耘,才使中山大學常微分方程組從無到有,發展成為我國穩定性理論與套用研究的一個重要陣地.從60年代初開始,他又親自為全國各地來中大進修的教師講課,主持討論班,直至最後臥床不起.1963年應華羅庚邀請,他到北京科技大學講學半年,講授內容為“微分方程穩定性理論”.組織上給他的鑑定是:“教學效果十分良好,師生均感收穫很大,要求自己很嚴格,對教學工作有高度的責任感,對年輕教師和學生循循善誘,認真備課,甚至備課到深夜.”這是許淞慶幾十年在講壇上耕耘的真實寫照.如今全國常微分方程方面的許多學者,都忘不了許淞慶當年誨人不倦的教導.
許淞慶擔任中山大學數學系領導期間,還親自開展數學的套用研究.他在《中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的論文《分離式地下球殼結構計算》,用微分方程方法科學地解決了結構計算的理論問題,該成果榮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被全國各地地下油庫等工程設計中廣泛推廣套用.

遭受迫害

許淞慶自解放以來,直至1978年病重住院,這中間除在“文革”期間被迫“靠邊站”之外,他一直擔負著繁重的黨政工作.除業務領導職務外,他曾擔任過中山大學黨委第二、三、四屆委員,學校副教務長兼科研處處長,中共廣東省第四屆委員會候補委員.在社會工作中他密切聯繫民眾,虛心聽取民眾意見.在領導崗位上他尊重人才,愛惜人才.“文革”期間,原老系主任胡金昌教授受到很大的衝擊,他一方面鼓勵安慰胡老,同時儘量安排胡的業務工作,發揮胡的專長.
他努力培養青年教師,儘量給他們進修和提高的機會.1962年他邀請華羅庚教授來中山大學講學,同時把青年教師林偉、吳茲潛推薦到華處學習,他們後來均取得了很大成就.許淞慶以自己高尚的品德和嚴格的治學態度,言傳身教,薰陶了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數學工作者.在數學系有口皆碑.他愛惜人才,時刻以祖國的科學事業為重,即使在“文革”後期尚處於動盪期間,他便積極想法將李岳生(1984—1991年任中山大學校長)調到中山大學數學系.他得知李炳熙(現暨南大學副校長)及一些研究生畢業後在工作上未能發揮作用、專業不對口時,多方努力把他們調動到能發揮專長的崗位上.
他長期擔任數學系的黨政工作.數學系從當時十幾個老師、幾十個學生,發展到今天成為中山大學的大系,並在全國有一定的學術地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充實到祖國各地,許淞慶是立下汗馬功勞的.這期間,他還努力發展了力學、計算數學等新專業,為今天的中山大學力學系、計算機科學系和計算中心的成立、發展打下了基礎.

為人處世

許淞慶為人忠厚,寬宏大度,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十年浩劫中,他受到了極不人道的衝擊和批鬥.抄家,“靠邊站”,出門要掛“牛鬼蛇神”的大牌子,工資扣發,存款凍結,一度被隔離審查,完全失去了人身自由,但他始終以正確的態度對待民眾.平反並工作後,他不記前嫌,團結所有的同志一道工作,使那些在“文革”中做過錯事的人深受感動.他一生清廉儉樸,衣食住行都極其簡單,總不捨得多花錢.但在同志有困難時卻樂於雪中送炭,解囊相助.一次,一位年輕教師的家鄉受災,他得知後便悄悄給其在家鄉的老父親寄去一筆救災款.哪位同志家裡困難缺錢用,他也總是熱情資助,設法幫助渡過難關.著書寫作所得的稿酬,每次他都只是要極少的一點,大部分用來交黨費和分給參與工作的同志.
許淞慶把全部心血傾注在教育和科研工作上,不遺餘力,終於積勞成疾.但他多年來帶病堅持工作,直至垂危之際,仍不忘數學力學系的發展.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許淞慶就是這樣.“育才為己任,奮鬥五十春;典範音容在,師表勵後人.”他的學生髮來的這封唁電,正是其一生的真實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