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汝良
- 出生地:無錫
- 出生日期:1915年1月21日
- 職業:制絲工程技術專家
制絲工程技術專家許汝良,簡介,個人簡歷,生平介紹,主要論著,技術成就,創新點,
制絲工程技術專家許汝良
簡介
個人簡歷
1915年1月21日 出生於江蘇省無錫縣。
1929-1931年 無錫華新制絲訓練班學習。
1932-1936年 無錫華新絲廠技術員。
1936-1937年 無錫民豐公記絲廠車間主任。
1938-1940年 上海制絲所、怡和絲廠原料科長、車間主任。
1940-1943年 無錫大同絲廠、合記絲廠、信大絲廠工務部主任。
1943-1949年 中國絲業公司所屬無錫五廠、六廠、嘉興一廠廠長兼工務部主任等。
生平介紹
許汝良,1915年生於江蘇省無錫縣梅村鎮的一個農民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刻苦求進。1929年讀完國中後因家境貧寒,無力繼續升學,於同年7月考進了由無錫著名實業家薛壽萱創辦的“華新制絲訓練班”學習。由於成績優異,備受老師賞識,三年後畢業,留華新絲廠任技術員,從此許汝良就走上了一條個人事業的“絲綢之路”。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無錫淪陷,工廠停產。許汝良輾轉蘇、浙、滬謀生,先後在上海制絲所、怡和絲廠,無錫大同、合記、信大等絲廠任原料科長、車間主任、工務部主任等職。1943年5月,又受聘於上海中國絲業公司所屬無錫五廠、六廠和嘉興一廠,任廠長兼工務部主任。在這段時間裡,許汝良飽經風霜,對日本侵略者的兇殘行為深惡痛絕。1949年無錫解放,許汝良滿懷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恢復振興中國的蠶絲事業,被委任為無錫合作絲廠廠長兼工務部主任,一年後調任中國絲業公司無錫第二絲廠廠長兼工務部主任。為擺脫行政事務,專心致力於生產技術工作,許汝良於1953年辭去廠長職務,改任技術室主任兼專職工程師。他首先對陳舊落後的繅絲機進行改造更新,設計製造了代表當時先進水平的“中絲式”立繅機(後被紡織工業部定名為D201型立繅機)。與此同時,還革新成功聯合剝選(繭)機、小真空給濕機和乾繭熱濕處理等輔助設備,改善了勞動條件,降低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 1955年6月起,許汝良先後調任無錫市紡織工業局繅絲科副科長、江蘇省絲綢工業局工程師,負責生產技術管理工作。許汝良根據各廠的生產情況,從基礎工作入手,抓制度建設,編制了《江蘇省繅絲技術管理規則》,貫徹後取得明顯效果。
通過多年的工作實踐,許汝良深感自己的理論基礎薄弱,光憑傳統的專業知識和直觀經驗不能適應工作需要,於是從1961 年起利用業餘時間參加上海同濟大學函授學院機電系供熱通風專業深造,連續堅持五年,本科畢業。1966年8月,無錫市紡織工業局根據中國和越南兩國政府簽訂的技術合作協定成立繅絲工業援越工作組,許汝良任該組工藝組長,完成了方案設計、設備選型和工藝說明等一系列籌備工作。“文化大革命”中,許汝良被下放到東方紅繅絲廠勞動。雖然身處逆境,仍然關心生產,利用工余時間和大家一起針對生產上的技術問題提建議、搞革新。粉碎“四人幫”後,許汝良任無錫第四繅絲廠(原東方紅繅絲廠)科研所所長,除了為生產“金(銀)雙鹿”名牌生絲出謀劃策外,著力於主持捻線絲和真絲針織綢的研製、開發工作。
1986年許汝良退休。時已年逾古稀,但仍心繫蠶絲事業,為籌建新廠、傳授技術,不辭勞累地奔走於省內外。
1994年12月24日病逝於無錫,享年79歲。
主要論著
1 許汝良,《創造“中絲式”立繅機的介紹》.中國紡織,1954(4)∶31-35
3 許汝良,陳士修.《關於生絲切斷問題的研究》.無錫市科委編印,1959
4 許汝良,陶謀潔.《關於差原料提高潔淨繅好絲的研究》.無錫市科委論文選集,1963
5 許汝良,《整復車間空調與生絲性能的關係》.江蘇紡織科技,1978(4),等等。
技術成就
繅機,並淘汰全部坐繅機。當時有關科研單位正在著手研究自動繅絲機,並邀請許汝良協助指導。他一方面積極支持並參與自動繅絲機的試驗工作,另一方面在廠內組織力量抓緊立繅機的改革,從調研開始,制訂方案,精心設計,試製樣機,反覆試驗,不斷改進,在不長的時間裡,成功地研製成國內先進水平的“中絲式”立繅機。
創新點
和環球式相比,該機的主要創新點是:①改革了調速機構,使原來的整組調速改為分台調速,可以根據工人的操作水平個別調節;②採用了集體配溫,把環球式在每台車上的蒸汽管和冷水管去掉,改用集體配溫,統一了湯溫湯色;③改進了繅台設計,把繅絲檯面上的在繅繭和備繅的新、舊有緒繭分隔為三個部位,底部設孔相通,利於操作,減少了水面波動;④增添了機械索緒,把原來的手工操作改成機械操作。該機結構合理,轉速穩定,操作方便。與環球式立繅機相比,單產提高10%,勻度提高1.03分(相當於半個等級),繅折(百公斤生絲的用繭量)降低1.5公斤。1954年,該廠全部改造完成後,年產能力由不足80噸提高到110噸。當年《中國紡織》刊登了許汝良撰寫的《創造“中絲式”立繅機的介紹》一文,引起同行關注,參觀者絡繹不絕,這一革新被各地繅絲廠先後套用。此後,又經無錫紡機廠改進完善,批量投產,全國推廣。1966年,紡織工業部對絲綢設備選型定型時確定為定型設備,正式定名為D201型立繅機。據不完全統計,該機在定型前後共生產萬台以上,除供國內繅絲廠使用外,還出口到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與此同時,許汝良還革新了聯合剝選繭機和小真空給濕機,使制絲設備的落後面貌大為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