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州十景包括了許州(今河南省許昌市)的十個景點,又稱“許昌十景”。這十個景點是紫微崇朗、兩院英風、文峰聳秀、葚感澗流、靈泉瑞溢、西湖蓮舫、潩水瀠洄、灌台凝霧、石樑皓月、許田積雪。許州十景”稱謂始見於清乾隆十年(1745)的《許州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許州十景
- 地理位置:許昌市
- 著名景點:春秋樓、霸陵橋等
- 朝代:漢代至清代
紫微崇朗,兩院英風,文峰聳秀,葚感澗流,靈泉瑞溢,西湖蓮舫,潩水瀠洄,灌台凝霧,石樑浩月,許田積雪,
紫微崇朗
許昌城東南角,有兩處古建築,一為城垣上的奎星樓,二為奎星樓正北數十米高台上的文昌閣。遠遠望去,兩處建築凌空而起,相互輝映,蔚為壯觀,因此而入“許昌十景”。“崇朗”謂高大明朗之意。奎星樓上紫微星群,足下有木雕奎星象,面向東南,手持朱筆,似點狀元。現奎星樓與文昌閣已不存在,但地名還在。現察院東南約200米處土台,是文昌閣基址。
兩院英風
春秋樓景區,原是城內的關帝廟。建安五年,曹操東征劉備,俘關羽及劉備甘、糜二夫人入許,相傳曹操賜關羽一宅,關羽將一宅分兩院,皇嫂居內院。進關帝廟大門,內分東西兩院,即 “一宅分兩院”。大門外石雕照壁,刀工精細。大門前有石獅一對。進大門往東為東院,向北是問安亭,系關羽早晚前向皇嫂問安的地方。亭後為甘,糜二後宮,也叫寢宮。兩院前院中軸線上第一所樓為春秋樓,是關羽秉燭達旦夜讀《春秋》處。樓後是中殿,再後為後殿(即現 在的關聖殿)。1995年許昌市各界人民捐資重修關帝廟,並保持了“兩院英風”的格局。中院和後院,均有東西廂房。中院內有青龍偃月刀約白余斤,刀座為北齊天統二年(556年)置。當時全廟布局嚴謹,錯落有致,松波蒼翠,碑刻林立,“忠”,“義”二字到處可見。因關羽將一宅分兩院,皇嫂居內院,自己居外院,故稱“兩院英風”,而入"許州十景"。
文峰聳秀
許昌文峰塔是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州守鄭振光為振興許昌文運而建。此塔磚石結構,八角十三層,高52米,工藝精 湛,玲瓏剔透。基座青石淺線浮雕仰蓮、花草,線條流暢,自然協調。各層塔檐仿木結構,塔角伸出青石浮雕龍頭角梁,翼角翹起,翩翩欲飛。底層門楣上鑲嵌長方形青龍石匾額,上書“文峰聳秀”。以此得名入"許州十景"。甄汝舟詩:孤聳尖峰削不成,十三層上插青雲。分明一管生花筆,書破天章五色紋。塔身內有塔室,室頂用磚制小斗拱頭砌成藻井。塔頂檐部鑲瓷繪龍、虎、獅、孔雀、頑童托蓮等圖案,形態各異。塔內有階梯,可登塔頂。全塔渾然一體,巍峨壯觀。三百多年來經地震、雷擊、水淹、炮轟,仍巍然屹立,可見其建築藝術之高超。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撥款對古塔進行保護,維修,對塔內的階梯甬道進行加固。原許昌文峰塔在文明寺內,寺院早已不存, 1988年在塔下新建許昌博物館,塔、館相連,掩映成趣。
葚感澗流
許昌城西南椹澗村東門外,原來有澗,澗內流水,長年不息,彎彎曲曲,流向東南,俗稱“九曲灣”。岸上植有桑林,桑椹熟時,映托流水,十分好看。椹澗村名由此而得。它還與古二十四孝蔡順有關,蔡死後鄉民建蔡孝子祠,為宣揚孝道。蔡孝子祠西有熊耳山,高岡連綿,祠前有澗水款款流過,加之桑樹成蔭,景色宜人。傳說蔡順拾葚奉母,遇赤眉軍,赤眉被其孝行感動,到澗內洗去赤眉,回家從事農桑,孝敬雙親。後人稱此澗為“洗眉河”。在椹澗西三崗上蔡順拾葚奉母處,修蔡母廟,亦叫“等子寺”,上世紀60年代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等子寺在破四舊行動中遭受嚴重毀壞,近年,有民間人士籌款得到復建,現存清代碑文數塊,復建大雄寶殿等建築。椹澗東門外有石碑可考;每年陰曆四月十五日是蔡順廟會。因這裡有澗水款流、桑樹成蔭,還有孝子奉孝,所以入選“許昌十景”。
靈泉瑞溢
許昌城西靈井村,今靈井鄉政府院內有井,40多年前水仍自流,澇不溢出,旱不涸。原人們在此建廟,井上建亭,亭內樑上,懸制兩條彩繪木龍,倒影井中,栩栩如生。水通過地下道,從大街南面的石龍嘴中流出,可食用、澆灌,造福一方。傳說石龍嘴嵌一鈴,水擊鈴響,能聽數里,後被人盜走。過去當地人遇旱常來井旁祈雨,有時巧合下雨,就認為這裡龍潛其中,故名“靈井”,該村亦由此得名。今廟毀亭折,水系亦被破壞,僅存一深井。因認為這裡的水有靈氣造福一方百姓建有廟宇,而入選“許昌十景”。
西湖蓮舫
如今的西湖公園,據《許昌史話》記載為唐代曲環鎮守許州時築城取土,地面成坑導潩水而成小西湖,到北宋時,隨社會經濟繁榮,百姓在此植樹插柳,種上藕蓮,使得小西湖逐步成為中州有名的園林勝景。如今公園正中央的亭子為德星亭,是許州人為紀念漢末先賢荀淑所建。乾隆時, 因小西湖蓮荷清麗,畫舫如織,遂把小西湖列為“許州十景”。
潩水瀠洄
許昌城東三里橋北河灣村,過去潩水自西北來折而東,在此迴旋。一灣碧綠流水,兩岸樹木參天,曲灣珠繞,向東南流去。特別是雨後水漲,游魚躍波,形成奇觀。今潩河水改道,遂不存。因潩水在這裡形成奇觀,遂入 “許昌十景”。
灌台凝霧
原在許昌城南一公里處,有一高台,高17米,面積一萬平方米。台上有亭,台周圍青石圍砌,邊設曲欄,與城內春秋樓遙遙相對。據說當年漢將灌嬰兵屯許昌,為炫耀武力,築台檢閱兵馬。就在城南修築了高大雄偉,氣勢磅礴的閱兵台,所以叫灌台。還有一種說法為當時灌夫思故鄉而築此台。東漢末年。曹操迎帝都許,每逢佳節,率屬下文武登台仰望家鄉,引酒賞景做詩,藉以抒發思鄉情懷,故而曹操將此台更名“思故台”。因城市發展,修路,建設倉庫,此台已被剷平。今“思故台市場”即以此址在附近而聞名。因灌台高大,常被霧氣籠罩,遠遠望去,濛濛騰騰。登台遠眺,豁然開朗而被稱為“灌台凝霧” 遂入 “許昌十景”。
石樑浩月
許昌城西北石固鎮南寨外東北角石樑河上,原來有一座橋叫“石樑”,故名其河為石樑河。“石樑浩月”即此。此橋修於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竣工於弘治二年(1489年),歷時12年,由義官吳芳獨資興建。據碑文記載,此橋乃石塊鐵鑄一孔橋,凌空而架,河兩岸為開闊地,橋下流水清幽。因夜深人靜,皓月當空,觀看水中明月,水天一色,猶如仙境而被稱為“石樑浩月”,遂入 “許昌十景”。
許田積雪
許昌城東北約25公里的許田,西二里許有射鹿台,為漢獻帝射鹿狩獵的地方。因當時台周圍是鹽鹼地,不長莊稼,每逢天氣潮濕,白色一片,猶如積雪。當時的文人、達官顯貴,只知玩景作樂,不關心民間疾苦,把這不長莊稼的鹽鹼地稱之謂“許田積雪”。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帶領民眾治鹼治澇,改良土壤,使許田鹼地變為良田。再登射鹿台瞭望,不見“積雪”,但見禾苗萬頃,一片碧綠,處處一派豐收景象。因當時台周圍鹼地遍野,每逢天氣潮濕,白色一片,猶如積雪而被稱為“許田積雪”,遂入“許昌十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