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嶺燈會是一種獨特的燈會,是一種傳統民俗文化藝術表現形式,既是一種種傳統民俗舞蹈,又匯集了傳統民間竹編藝術,焊接扎彩藝術,民間雜技藝術,臉譜藝術,民樂演奏藝術,剪紙藝術,彩繪藝術,戲劇藝術和神話傳說於一體的民間藝術,玩的是燈,妝的是戲,演的是舞,講的是禮,唱的是歌,如:龍燈、花燈、牌燈、台閣、秋乾、斷絲炫鑼鼓、高蹺、大頭燈、腰鼓燈、東鄉道戲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嶺燈會
- 流行地區:許嶺鎮
- 設定時間:道光二年間
起源,製作,
起源
許嶺鎮自明代興埠至今,已有六百餘年的歷史,勞動人民在這塊秀美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代代傳承。在辛勤勞作的同時,創造了許多內容豐富,形式各異的民俗文化,積澱成古鎮文化的博大精深——許嶺燈會更以古樸雄渾、怪異清新、意境深遠,栩栩如生,雅俗共賞的獨特的藝術魅力為當地老百姓所喜愛,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獨特的燈會,2009年斷絲炫鑼鼓燈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定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許嶺燈會,以前一般在年前一個月準備,由街道居民以及能人巧匠自發創置,不計報酬。正常年景和節日一般不舉行大型出演,只有在大災之年過後第一個春節由佛教、道教人士“點光”演出,其寓意在於祈求天地神靈不再降災於民,冀希風調雨順,百姓平安幸福,天下大同。後來,逐步被娛樂和喜慶所替代,但表演的儀式、風格仍然保持著本來面目和特點。
許嶺燈會是一種獨特的民俗文化藝術,起源於清朝道光二年間,距今已有一百七十餘年歷史。以前沒有這么多節目品種,也沒有如今的盛勢,只是由家境較好,根據年景的好壞來出燈。比如龔家的台閣燈最為獨特,台閣燈就是整燈在4米多高處端坐一3歲至5歲小孩,化妝著裝(傳說凡上座的小孩,將來有神靈保佑、平平安安、大富大貴等),底盤裝有滾動輪,內能上下翻動,外能720度轉動,全是鋼材焊接,四方篾編扎彩,插著蠟燭,點燃後,繪製地方熟悉的戲劇人物圖像就四周轉動。表演時配有男性青年8人,既是保護4米多高處的小孩和作人力驅動,又是維護秩序,並也根據表演的故事情節著衣化妝,另外,還配備4對“燈牌”,牌燈用篾編扎,宣紙作繩,宣紙裱糊,並繪製不同紋飾,由4個女孩分四方裝彩手持,出演時嗩吶開道,先由“牌燈”盛裝出場,護場8人聽鑼鼓點聲走台步,魚貫而入。俗稱打場探路。然後“台閣”進入,輔以民間舞蹈及民間曲牌伴唱,唱詞均以淳樸地方方言,別具一格,甚是熱鬧好看。
製作
許嶺燈會的竹製編扎、焊接堪稱一絕,即具生動的藝術構思,各種鳥獸、人物造型獨具誇張,又有巧妙地編扎和精緻絕倫的編繪,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獨具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獨具匠心的設計風格。充分體現出民間藝術高超製作技術。燈會竹扎,先用青竹劈成細篾,後用宣紙做成紙繩綁紮,等全部輪架製成後,宣紙裱糊,配以各種彩紙,再在彩紙上繪描各種紋飾。正是由於這些民間能人巧匠精心製作使燈會成為節假日和商業開發慶典的盛會,也成為當地老百姓最喜愛看和參與的民間盛會。
許嶺燈會歷經了170餘年的傳承和發展,從扎制、焊接、化妝、彩繪到表演,都是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也遇到了傳承問題。雖然自1986年至2007年春節先後舉辦了近五次大型燈會。可現在懂得製作、玩的人越來越少。雖還有幾位老藝人健在,但年齡都已經達80多歲,所以培養燈會傳承人已迫在眉睫,需引起當地鎮府、文化部門和社會的廣泛重視。要充分認識非物質文化在繼承傳統文化遺產中的作用,認真貫徹“保護為主,合理利用、繼承發展”的工作方針,切實做好非遺的保護、管理和利用工作。要充分發揮鎮府的主導作用,調動一切力量參於到保護和發展中,才能形成強有力量,對非物質文化實行有效的保護和發展。事實證明,沒有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鎮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就沒有規模宏大、形式多樣、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節目達17種、演職人員近千人的2007年大型迎春燈會。進縣城演出時招來全城空巷、人如潮的盛況。要充分利用社會的參與作用,讓非物質文化存活於民俗風情中,民眾是文化遺產真正的主人,也只有實行“民間事民間辦”,廣泛地調動民眾積極性,才能為民間文化藝術的傳承搭建一個展示發展的平台。要充分利用許嶺鎮地理優勢獨特、地貌環境優越、人文資源豐富,借用旅遊載體,把非物質文化變成動態的展示活動,充分利用鎮政府正在申報朱書墓為省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為契機,積極開發非物質文化的旅遊項目,打造好、利用好“朱書”品牌,將非物質文化許嶺燈會這種寶貴的資源整合到旅遊項目中去,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實際生活,從而達到傳承保護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