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許均華生活隨筆之3:雲起
- 出版社: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179頁
- 開本:16
- 品牌: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
- 作者:許均華
- 出版日期:2011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560481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許均華生活隨筆之3:雲起》讀書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將自己融入到書的里,物我兩忘,是讀書的最高境界了。
作者簡介
許均華,男,1964年出生,湖南省岳陽縣人,經濟學博士。先後就職於銀行證券公司和信託公司,長期從事金融實際工作。撰寫及合作撰寫專業著作十餘部;發表專業論文六十餘篇;出版隨筆集《路上2007——聞思與感悟》《琴音——經濟與生活的音律》。
圖書目錄
第一篇
知所先後
糨糊腦子
人到四十
我是人嗎?
生存智慧探幽
時時是好時
幸福在於生活要有底線
迷時千卷少,悟後一字多
人生感悟
做了半天心靈高尚的人
笑對衰老
看破與放下
關於選擇
狼的思維
墳前感悟
我一天大啦
歲月的輪迴
欲望-能力=痛苦
關於福祿壽之淺見
第二篇
梅花天地
格物致知
別輕易裁員
也說佣金
發行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公平
如何利用通貨膨脹實現財富倍增?
股市還需要呵護
賬不是這樣算的
樓下那些門店
淺談股指期貨與融資融券
管理的藝術
如何選擇管理者
由民間借貸悲劇想到的
實質比規模重要——私淑鈴木修
治理通脹關鍵在治本
第三篇
號稱不等於實際
說說無聊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第四篇
履痕處處
第五篇
與誰同坐
知所先後
糨糊腦子
人到四十
我是人嗎?
生存智慧探幽
時時是好時
幸福在於生活要有底線
迷時千卷少,悟後一字多
人生感悟
做了半天心靈高尚的人
笑對衰老
看破與放下
關於選擇
狼的思維
墳前感悟
我一天大啦
歲月的輪迴
欲望-能力=痛苦
關於福祿壽之淺見
第二篇
梅花天地
格物致知
別輕易裁員
也說佣金
發行制度改革的核心是公平
如何利用通貨膨脹實現財富倍增?
股市還需要呵護
賬不是這樣算的
樓下那些門店
淺談股指期貨與融資融券
管理的藝術
如何選擇管理者
由民間借貸悲劇想到的
實質比規模重要——私淑鈴木修
治理通脹關鍵在治本
第三篇
號稱不等於實際
說說無聊
盛名之下,其實難副
第四篇
履痕處處
第五篇
與誰同坐
後記
在出版《路上·2007——聞思與感悟》(二00八年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時,我當時有一個打算,就是每年出一本與專業無關的集子。《琴言——經濟與生活的音律》(二00九年由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是按約定做的,但《雲起》是爽約了。追究原因,次要的是這兩年俗務太多,占去了許多可以用來思考一些問題的時間;主要的還是許郎才盡,一年的時間要寫出能成集的好文字實在是有點強自己所難。說一句自己為自己辯護的話,兩年能出一個集子也是難得的。
關於集子的名字,得感謝曲宏博士。曲博士是搞金融的,但對詩呀、詞呀的挺有興致。我便請他為我的集子起個名字,他說可以叫《看雲起時》。我說這個名字好。前幾天,深圳的黃建華博士來京,我將集子的初稿給他看,他建議集子的名字最好與已經出版的兩個集子的名字風格一致。於是,在徵得曲博士同意的前提下,我將《看雲起時》簡化為《雲起》,這樣《路上》、《琴言》和《雲起》就比較一致了。有朋友開玩笑說,書店進行圖書歸類時,《路上》很容易被歸為交通類,《琴言》很容易被歸為音樂類,《雲起》很容易被歸為氣象類。我說,那就只能看它們自己的造化了。
集子內容分為五篇:《知所先後》、《梅花天地》、《格物致知》、《履痕處處》和《與誰同坐》。每篇的內容與篇名的意思大致契合。篇名也是仰仗曲博士的靈感。
集子的序,用的是張華偉(湖南大學四年級學生)、張均(湖南大學三年級學生)和李勝(湖南大學三年級學生)二00九年暑期聯合採訪我的採訪稿《智慧點亮人生》。採訪稿文字優美,比較真實、準確地反映了我對一些問題的認識。
三個集子的出版,李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無論什麼方式都難:以表達感激之情。只能沿古人的套路,大恩不言謝啦。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天高雲譎,雲舒雲卷,花開花落。心隨境轉,或是境隨心轉,就看自己的修煉和定力了。
2011年8月16日於北京
關於集子的名字,得感謝曲宏博士。曲博士是搞金融的,但對詩呀、詞呀的挺有興致。我便請他為我的集子起個名字,他說可以叫《看雲起時》。我說這個名字好。前幾天,深圳的黃建華博士來京,我將集子的初稿給他看,他建議集子的名字最好與已經出版的兩個集子的名字風格一致。於是,在徵得曲博士同意的前提下,我將《看雲起時》簡化為《雲起》,這樣《路上》、《琴言》和《雲起》就比較一致了。有朋友開玩笑說,書店進行圖書歸類時,《路上》很容易被歸為交通類,《琴言》很容易被歸為音樂類,《雲起》很容易被歸為氣象類。我說,那就只能看它們自己的造化了。
集子內容分為五篇:《知所先後》、《梅花天地》、《格物致知》、《履痕處處》和《與誰同坐》。每篇的內容與篇名的意思大致契合。篇名也是仰仗曲博士的靈感。
集子的序,用的是張華偉(湖南大學四年級學生)、張均(湖南大學三年級學生)和李勝(湖南大學三年級學生)二00九年暑期聯合採訪我的採訪稿《智慧點亮人生》。採訪稿文字優美,比較真實、準確地反映了我對一些問題的認識。
三個集子的出版,李靜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無論什麼方式都難:以表達感激之情。只能沿古人的套路,大恩不言謝啦。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天高雲譎,雲舒雲卷,花開花落。心隨境轉,或是境隨心轉,就看自己的修煉和定力了。
2011年8月16日於北京
序言
用智慧點亮人生
張華偉 張均 李勝
能與如此優秀的學長交流,我們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心中也伴隨著些許的緊張與期待。許均華作為中誠信託有限責任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平日工作繁多,但我們的訪談預約還是出奇地順利。對許均華的初次了解源於他的一條簡短的回覆:“好,要問些有意思的問題。”這句湖南人特有的輕快爽朗的話語為我們此次尋訪活動奠定了輕鬆愉悅的感情基調。
初見許均華是在他充滿書香茶韻的辦公室。水墨畫、盆栽、木質書櫃裡的豐富藏書,幾處典型的布置與主人的學者氣質相得益彰。他戴著大大的眼鏡,身著白色短袖襯衫、黑色西褲,笑容總在臉上浮現,舉手投足間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平易近人的待人態度、廣博的學識底蘊和高雅的生活志趣。採訪之前我們曾瀏覽過他的個人部落格,裡面不僅有他對金融領域熱點事件的分析,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關於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人生思考,這就使得我們的談話內容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學長的人生經曆本身,在和他的談話中,我們體悟到的是學長几十年求學工作經歷積澱下的人生哲學。
讀書是一種紀律
一九八0年,許均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財經學院農村金融專業。對於當時的情形,他回憶說:“我對於自己所學的專業完全沒有概念,當時對於金融的全部認識都來自我家鄉的農村信用社。”認識的不足並不影響許均華對自己專業的學習興趣,相反還激發了他的學習熱情,增強了迎頭趕上的決心:“我高中學的東西僅限於課本,加之是在信息較為閉塞的農村長大,無論是知識面還是學習方法跟其他同學相比有很大差距。不過在看到差距的同時我的目標也隨之明確。”學長自豪地告訴我們,他的大學四年沒有白過,從老師的授課中,從與同學的交流中,他汲取著營養,充實著自己。
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中,許均華總是與書相伴。最初,是那種邁人大學迫切的求知慾和對自己紀律一般的約束促使著他經常出入於圖書館,久而久之,讀書對許均華逐漸成為習慣和愛好。“好不容易給了我們四年的讀書機會,那么大的圖書館就在眼前,前人的智慧都匯集於此,我當然要好好利用它。”
對於讀書的態度,許均華十分欣賞梁實秋先生的一句話:“讀書是一種紀律。”與很多人較為閒散自由的讀書習慣不同,許均華更多的是一份嚴謹與認真的態度:喜歡的書要讀,不喜歡的但對自己有用的書也要讀。他至今仍保留著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並在自己的博文和公司的雜誌上發表著讀書的感悟與收穫。他把讀書當成一種提升自己的過程。當我們問及他最喜歡讀的書時,出乎我們的意料,他脫口而出的並不是自己本專業的書籍而是國學。國學是一個很廣博的概念,從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許均華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在他辦公室的書架上擺放著諸子百家、南懷瑾等各類書籍,對於裡面的思想與內容,他如數家珍。這其中,他特別提到了老子的《道德經》。他認為《道德經》在向人們詮釋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即人們對於“道”的世界本質問題的認識。他告訴我們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要培養從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很多人正是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而“悟”不出“道”,從而誤人歧途。對於道家的核心思想“無為”,他同樣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無為,二字並不是指的無所作為。對它的含義要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是不要違背客觀規律;二是我們要通過‘有為’的行動達到‘無為’的境界,即‘無為,不是起點而是終點。”他的話使我們受益匪淺。我想對於大學生來說也就是要我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目標吧!許均華語重心長地勉勵我們要珍惜這四年稍縱即逝的時間,博覽群書,汲前人之所長,借鑑千百年來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財富。“讀萬卷書才能行萬里路”,有理論有積累才能做出更好的實踐,才能在未來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許均華博學多識,撫書萬卷,文章自然是妙筆生花,寫作亦是許均華的一大愛好。許均華在研究生階段就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學術寫作的訓練。“當時我們寫文章或翻譯文章,不但可以練筆,還能複習英語,可謂一舉兩得。”上到事關國民經濟的民生大計,下到與家人朋友的出遊小聚,他皆會把它們搬於紙上。除了撰寫一些學術文章,平日裡許均華還會在自己的部落格中記下值得回味的生活感悟。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這其中“立言”恰恰是最困難且最難以實現的。而如今,許均華這位生活點滴的記錄者與感悟者已是收穫頗豐,《路上·2007——聞思與感悟》和《琴言——經濟與生活的音律》這兩本分別收錄了許均華二00七年和二00八年所寫的生活隨筆的書已經分別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以及清華大學出版社結集出版。“能和他人分享我對於生活與人生的一些感悟,也算是一種享受吧!”
用智慧點亮人生
“時時是好時”這條位於杭州靈隱寺的禪語引起了許均華的共鳴,“它的意思是我們要把握現在,活在當下,專心做好每一件事。”一個真正能做到“活在當下”的人,既要有著能放下過去包袱的釋然,又要有著不對未來空想、虛嘆的務實。生命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需要心無雜念、腳踏實地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提及禪宗,許均華若有所感,信手拈來一例為我們解釋何謂專心:“話說一天有一人問趙州禪師何為禪?禪師回答說:‘喝茶去。’”他認為這裡的喝茶就是要做到心無二用,喝茶就是喝茶,不去考慮別的事,不去比較其他種類的茶。如此一來,品眼前的茶就會專注、客觀而不受外界的干擾。
多年的求學治學經歷使許均華對很多社會的熱點問題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對於當今肆虐全球的金融風暴,他有著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金融危機就像一吹得鼓鼓的氣球,要保全氣球,就得慢慢地把氣放掉。現在處理危機的方法過於簡單,也就是拿針一紮。結果呢,氣是放掉了,但氣球也沒了。危機雖然終究會過去,但處理危機需要耐心,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作為大學生千萬別為眼下的危機所惑,我們應該打好基礎,“一心唯讀聖賢書”,以不變應萬變。“這就好比游泳,只要掌握了基本要領在哪裡都會游,無論是水流湍急的江河湖海還是小小的游泳池。”
此外,許均華還談到了“大氣”。“大氣”顧名思義,是一種開闊的胸襟、寬宏的氣度,一種不拘泥於瑣事的大智慧。他說:“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會都需要大氣。”“大氣”並非讓人變得大手大腳、粗心大意,而是讓人頭腦清晰、目標明確,要求人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為了目標的順利實現,有時必須做出適當的忍讓、取捨、寬容與原諒。不為瑣事而羈絆,才能大步前行;鬆開緊握的雙手,才能擁抱更廣闊的天空。這就好比旅遊,我們不能因貪戀沿途的景色而忘記此行的終點。許均華提到生活中一些缺少“大氣”性格的人和社會現象,因爭執於無關小事,忘卻了原有目標,因小失大,實乃惋惜。“大氣”還代表著一種包容的性格:“生活中總會有磕磕絆絆,自己要主動適應別人,要儘量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憶往昔,殷殷忠告
許均華談吐脫俗,面對我們想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培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困惑,他向我們介紹了他的治學之道——讓知識升華為智慧。促成這步升華的前提條件是廣博深厚的知識積累,即閱讀大量的、有益的、能給人思想以啟迪的書籍。許均華笑談道:“書上的內容即使都記下來充其量也只是一本百科全書!我們的治學之道應該先進行知識的積累與儲備,使各領域的知識連成線形成片,然後自己再加以融會貫通,使之發生由量到質的變化,從而使知識升華為真正有用的、可以指導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人生智慧。”
針對現在有些大學生對學校的教學制度與課程設定心存不滿的現象,許均華告訴我們,不應對某些大學的課程體系心存偏見或質疑,因為這樣不但不利於課程的學習,更不利於知識體系的掌握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他坦言大學的課程教育讓他受益終生,我們只有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才能在現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得益於從本科到博士十餘載的求學經歷,許均華對於如今大學生畢業後的發展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大學生要基於自身條件,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他建議我們如果有機會,讀研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會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深造平台,對於我們眼界的開闊與綜合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至於是選擇國內讀研還是出國深造,許均華的建議是最好能在國內讀研,他解釋道:“這些年中國的經濟還處於轉型階段,中國存在著許多自身特有的問題,外國的很多經驗不能直接照搬。盲目的出國深造可能會遠離中國實際國情、導致‘水土不服’。”對於有意出國的學生,他建議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追隨,自己應該在有明確的求學目標後再做定奪。
情系嶽麓
離開母校二十餘載,回憶起嶽麓山下的春花秋葉、夏風冬月,許均華感慨萬千。他由衷地說:“感謝湖南財經學院(現已併入湖南大學)提供給我的學習機會,我的四年沒有荒廢。”許均華的大學生活是充實的,也是美好的:他的眼界得以開闊,人生的奮鬥目標得以明確。師恩難忘,學長對於教過自己的老師心懷感激:“是他們教給了我自主學習的方法。”好知識不如好方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使人受益終生。財院給予許均華的另一筆財富就是豐富的人脈資源。財院培養了無數精英,他們畢業後都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步入社會後,是母校這條無形的情感紐帶把一批批莘莘學子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們相互幫助,共同拼搏。
相比於這個暑假我們尋訪的其他金融界校友,許均華可以說是最具學院背景的。湖南財經學院本科畢業後,他令人羨慕地考上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研究生部,進而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了博士學位。在與他的訪談中,我們不僅分享了學長的成功經驗,更多地感受到了一種學者風範與氣度。與許均華的聊天交流短暫而愉快,學長目送我們走出辦公樓,望著他的身影,那些諄諄的話語縈繞在耳畔,迴響在心問。在聽著學長總結自己人生奮鬥歷程的同時,我們自己腳下的道路也愈加明晰。
2009年暑假於嶽麓山下
張華偉 張均 李勝
能與如此優秀的學長交流,我們激動的心情溢於言表,心中也伴隨著些許的緊張與期待。許均華作為中誠信託有限責任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平日工作繁多,但我們的訪談預約還是出奇地順利。對許均華的初次了解源於他的一條簡短的回覆:“好,要問些有意思的問題。”這句湖南人特有的輕快爽朗的話語為我們此次尋訪活動奠定了輕鬆愉悅的感情基調。
初見許均華是在他充滿書香茶韻的辦公室。水墨畫、盆栽、木質書櫃裡的豐富藏書,幾處典型的布置與主人的學者氣質相得益彰。他戴著大大的眼鏡,身著白色短袖襯衫、黑色西褲,笑容總在臉上浮現,舉手投足間我們感受到的是他平易近人的待人態度、廣博的學識底蘊和高雅的生活志趣。採訪之前我們曾瀏覽過他的個人部落格,裡面不僅有他對金融領域熱點事件的分析,還有相當一部分是關於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人生思考,這就使得我們的談話內容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學長的人生經曆本身,在和他的談話中,我們體悟到的是學長几十年求學工作經歷積澱下的人生哲學。
讀書是一種紀律
一九八0年,許均華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湖南財經學院農村金融專業。對於當時的情形,他回憶說:“我對於自己所學的專業完全沒有概念,當時對於金融的全部認識都來自我家鄉的農村信用社。”認識的不足並不影響許均華對自己專業的學習興趣,相反還激發了他的學習熱情,增強了迎頭趕上的決心:“我高中學的東西僅限於課本,加之是在信息較為閉塞的農村長大,無論是知識面還是學習方法跟其他同學相比有很大差距。不過在看到差距的同時我的目標也隨之明確。”學長自豪地告訴我們,他的大學四年沒有白過,從老師的授課中,從與同學的交流中,他汲取著營養,充實著自己。
在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活中,許均華總是與書相伴。最初,是那種邁人大學迫切的求知慾和對自己紀律一般的約束促使著他經常出入於圖書館,久而久之,讀書對許均華逐漸成為習慣和愛好。“好不容易給了我們四年的讀書機會,那么大的圖書館就在眼前,前人的智慧都匯集於此,我當然要好好利用它。”
對於讀書的態度,許均華十分欣賞梁實秋先生的一句話:“讀書是一種紀律。”與很多人較為閒散自由的讀書習慣不同,許均華更多的是一份嚴謹與認真的態度:喜歡的書要讀,不喜歡的但對自己有用的書也要讀。他至今仍保留著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並在自己的博文和公司的雜誌上發表著讀書的感悟與收穫。他把讀書當成一種提升自己的過程。當我們問及他最喜歡讀的書時,出乎我們的意料,他脫口而出的並不是自己本專業的書籍而是國學。國學是一個很廣博的概念,從中我們可以強烈地感受到許均華對於傳統文化的熱愛。在他辦公室的書架上擺放著諸子百家、南懷瑾等各類書籍,對於裡面的思想與內容,他如數家珍。這其中,他特別提到了老子的《道德經》。他認為《道德經》在向人們詮釋一種人生觀、世界觀,即人們對於“道”的世界本質問題的認識。他告訴我們在平常的學習生活中要培養從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很多人正是被事物的表面現象所迷惑而“悟”不出“道”,從而誤人歧途。對於道家的核心思想“無為”,他同樣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無為,二字並不是指的無所作為。對它的含義要從兩個方面去理解:一是不要違背客觀規律;二是我們要通過‘有為’的行動達到‘無為’的境界,即‘無為,不是起點而是終點。”他的話使我們受益匪淺。我想對於大學生來說也就是要我們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並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目標吧!許均華語重心長地勉勵我們要珍惜這四年稍縱即逝的時間,博覽群書,汲前人之所長,借鑑千百年來古人留給我們的智慧財富。“讀萬卷書才能行萬里路”,有理論有積累才能做出更好的實踐,才能在未來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許均華博學多識,撫書萬卷,文章自然是妙筆生花,寫作亦是許均華的一大愛好。許均華在研究生階段就開始有意識地進行學術寫作的訓練。“當時我們寫文章或翻譯文章,不但可以練筆,還能複習英語,可謂一舉兩得。”上到事關國民經濟的民生大計,下到與家人朋友的出遊小聚,他皆會把它們搬於紙上。除了撰寫一些學術文章,平日裡許均華還會在自己的部落格中記下值得回味的生活感悟。人有三立:“立德、立功、立言”。這其中“立言”恰恰是最困難且最難以實現的。而如今,許均華這位生活點滴的記錄者與感悟者已是收穫頗豐,《路上·2007——聞思與感悟》和《琴言——經濟與生活的音律》這兩本分別收錄了許均華二00七年和二00八年所寫的生活隨筆的書已經分別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以及清華大學出版社結集出版。“能和他人分享我對於生活與人生的一些感悟,也算是一種享受吧!”
用智慧點亮人生
“時時是好時”這條位於杭州靈隱寺的禪語引起了許均華的共鳴,“它的意思是我們要把握現在,活在當下,專心做好每一件事。”一個真正能做到“活在當下”的人,既要有著能放下過去包袱的釋然,又要有著不對未來空想、虛嘆的務實。生命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有它存在的意義。“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需要心無雜念、腳踏實地地去做好每一件事。
提及禪宗,許均華若有所感,信手拈來一例為我們解釋何謂專心:“話說一天有一人問趙州禪師何為禪?禪師回答說:‘喝茶去。’”他認為這裡的喝茶就是要做到心無二用,喝茶就是喝茶,不去考慮別的事,不去比較其他種類的茶。如此一來,品眼前的茶就會專注、客觀而不受外界的干擾。
多年的求學治學經歷使許均華對很多社會的熱點問題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和判斷力。對於當今肆虐全球的金融風暴,他有著自己的看法與觀點:“金融危機就像一吹得鼓鼓的氣球,要保全氣球,就得慢慢地把氣放掉。現在處理危機的方法過於簡單,也就是拿針一紮。結果呢,氣是放掉了,但氣球也沒了。危機雖然終究會過去,但處理危機需要耐心,需要技巧,更需要智慧。”作為大學生千萬別為眼下的危機所惑,我們應該打好基礎,“一心唯讀聖賢書”,以不變應萬變。“這就好比游泳,只要掌握了基本要領在哪裡都會游,無論是水流湍急的江河湖海還是小小的游泳池。”
此外,許均華還談到了“大氣”。“大氣”顧名思義,是一種開闊的胸襟、寬宏的氣度,一種不拘泥於瑣事的大智慧。他說:“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社會都需要大氣。”“大氣”並非讓人變得大手大腳、粗心大意,而是讓人頭腦清晰、目標明確,要求人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為了目標的順利實現,有時必須做出適當的忍讓、取捨、寬容與原諒。不為瑣事而羈絆,才能大步前行;鬆開緊握的雙手,才能擁抱更廣闊的天空。這就好比旅遊,我們不能因貪戀沿途的景色而忘記此行的終點。許均華提到生活中一些缺少“大氣”性格的人和社會現象,因爭執於無關小事,忘卻了原有目標,因小失大,實乃惋惜。“大氣”還代表著一種包容的性格:“生活中總會有磕磕絆絆,自己要主動適應別人,要儘量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考慮問題。”
憶往昔,殷殷忠告
許均華談吐脫俗,面對我們想要提升自己的思想深度,培養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的困惑,他向我們介紹了他的治學之道——讓知識升華為智慧。促成這步升華的前提條件是廣博深厚的知識積累,即閱讀大量的、有益的、能給人思想以啟迪的書籍。許均華笑談道:“書上的內容即使都記下來充其量也只是一本百科全書!我們的治學之道應該先進行知識的積累與儲備,使各領域的知識連成線形成片,然後自己再加以融會貫通,使之發生由量到質的變化,從而使知識升華為真正有用的、可以指導我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人生智慧。”
針對現在有些大學生對學校的教學制度與課程設定心存不滿的現象,許均華告訴我們,不應對某些大學的課程體系心存偏見或質疑,因為這樣不但不利於課程的學習,更不利於知識體系的掌握與實踐能力的培養。他坦言大學的課程教育讓他受益終生,我們只有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才能在現在越來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得益於從本科到博士十餘載的求學經歷,許均華對於如今大學生畢業後的發展有著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大學生要基於自身條件,做出最適合自己的選擇。他建議我們如果有機會,讀研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它會為我們提供一個更加廣闊的深造平台,對於我們眼界的開闊與綜合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至於是選擇國內讀研還是出國深造,許均華的建議是最好能在國內讀研,他解釋道:“這些年中國的經濟還處於轉型階段,中國存在著許多自身特有的問題,外國的很多經驗不能直接照搬。盲目的出國深造可能會遠離中國實際國情、導致‘水土不服’。”對於有意出國的學生,他建議不要人云亦云、盲目追隨,自己應該在有明確的求學目標後再做定奪。
情系嶽麓
離開母校二十餘載,回憶起嶽麓山下的春花秋葉、夏風冬月,許均華感慨萬千。他由衷地說:“感謝湖南財經學院(現已併入湖南大學)提供給我的學習機會,我的四年沒有荒廢。”許均華的大學生活是充實的,也是美好的:他的眼界得以開闊,人生的奮鬥目標得以明確。師恩難忘,學長對於教過自己的老師心懷感激:“是他們教給了我自主學習的方法。”好知識不如好方法,“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一個好的學習方法使人受益終生。財院給予許均華的另一筆財富就是豐富的人脈資源。財院培養了無數精英,他們畢業後都成為各行各業的佼佼者。步入社會後,是母校這條無形的情感紐帶把一批批莘莘學子緊緊地聯繫在一起,他們相互幫助,共同拼搏。
相比於這個暑假我們尋訪的其他金融界校友,許均華可以說是最具學院背景的。湖南財經學院本科畢業後,他令人羨慕地考上了中國人民銀行總行研究生部,進而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獲得了博士學位。在與他的訪談中,我們不僅分享了學長的成功經驗,更多地感受到了一種學者風範與氣度。與許均華的聊天交流短暫而愉快,學長目送我們走出辦公樓,望著他的身影,那些諄諄的話語縈繞在耳畔,迴響在心問。在聽著學長總結自己人生奮鬥歷程的同時,我們自己腳下的道路也愈加明晰。
2009年暑假於嶽麓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