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許國屏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上海
- 出生日期:1940年12月
- 職業:民樂演奏家
- 代表作品:《簡易豎笛演奏法及合奏曲集》(盲文)等
- 主要成就: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
- 性別:男
簡介,成就,簡歷,發明,
簡介
許國屏,男,1940年12月出生,中共黨員,原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藝教部主任,2001年退休。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中華笛文化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上海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兒童音樂學會常務副會長,上海兒童藝術劇院藝術教育部主任,許國屏多功能民族管樂器教學實驗室主任,新苗業餘音樂學校校長,申珉盲孩子樂隊藝術顧問。
成就
許國屏同志長期從事笛子演奏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力。他發明了多功能組合式民族管樂器,撰寫了《簡易豎笛演奏法及合奏曲集》(盲文)、《兒童民族樂隊實用手冊》、《少兒豎笛教程》、《青少年學竹笛》、《學豎笛,識簡譜-獻給山區農村的孩子們》、《中國竹笛考級》等一大批專業著作。先後獲得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第二屆寶鋼高雅藝術獎、上海市勞動模範、98世界華人發明博覽會銀獎、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第十一屆“星火杯”創造發明一等獎、上海市第二屆“德藝雙馨”藝術家等獎項。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創造發明的(多功能組合式民族管樂器)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專利,創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紀錄,榮獲首屆國際愛因斯坦新發明、新技術博覽會國際金獎。1997年1月曾率團赴日本參加五大洲青少年音樂大聯歡。曾先後舉辦兒童音樂作品與教學專場演出,創作的少年笛子協奏曲“雷鋒”,電琵琶與樂隊“思念”,彈拔樂合奏“跳繩”、“初航”、“哇哈哈變奏曲”,故事音樂“心靈的眼睛”,笛子獨奏“快樂的小笛手”多次獲獎、部分作品曾參加“上海之春”和國際少兒藝術節演出。編著出版《兒童民族樂隊實用手冊》、《青少年學竹笛》、《少兒豎笛教程》、《兒童豎笛電視教學錄像》、《多功能笛練習100條》等。許國屏曾被評為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勞動模範、上海市優秀藝術教育工作者。並榮獲首屆“六一”育苗獎、第二屆寶鋼高雅藝術獎。上海市靜安區人民代表。多次受到江澤民、吳邦國等領導同志的接見。
簡歷
許國屏是我國著名民族音樂家許光毅之子,從小受民族音樂的薰陶,九歲起,隨笛子演奏家陸春齡學笛。從此與民樂、與笛子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兒時學藝起,到眼下退休之時,許國屏幾乎每天笛不離手。他練笛、吹笛、教笛、研究笛子,被人戲稱為“笛迷”。
許國屏16歲那年考進宋慶齡創辦的上海兒童藝術劇院,任演奏員。至今,他參加了多少場演出,已無法記清。他的演出不分場地、不分觀眾:正規劇場他演,廣場山坡他也演;在參加《財富》論壇會議的富翁夫人面前他演,為著貧困山區的娃娃們他更演。他的笛聲在草原上、在礦井下、在哨所里、在大山深處綿延不絕。
1997年,他到內蒙古演出時,聽說一名堅守在滿洲裡邊境的解放軍戰士未能看到演出,特地趕到那裡,為這名戰士表演笛子獨奏。當《我是一個兵》的笛聲響起時,感激的淚水從戰士的眼睛裡滾滾落下……
“生命不息,笛聲不止。”這是許國屏追求的境界。
盲童情深
七十年代,山葉、卡西歐電子琴風靡華夏;80年代,鈴木口風琴傳到我國;90年代,山葉豎笛進入學校。這一現象令許國屏有些坐不住了,他想:洋樂器長驅直入,我國優秀的民族樂器卻不被孩子們認識,這是一個民族音樂工作者的失職啊!他決心要為民族樂器的普及做一番努力。他的努力是憑著一根笛子、一輛腳踏車、一個創新的腦子開始的。
那年,他跑到上海盲童學校,對校長說:“我想義務來教孩子們吹笛子。”校長既驚訝又感動,竟流下了眼淚。原來校長正為學校缺少音樂老師而犯難,許國屏的到來,真是救了急。就這樣,許國屏堅持兩年,每周到學校給孩子們上四堂課。此間,他還編了3本盲文音樂教材。
黃慎小朋友9歲得青光眼失明,曾6次試圖自殺。自跟隨許老師學笛後,性情也改變了。5年後,在笛子考級中,他考出了10級。同樣考出10級的陳俊偉,還被保送進了東北一所大學特殊教育學院藝術系……孩子們與許老師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喬俊偉是許國屏8年前收下的盲學生,中學畢業後到南京學習推拿,暑期回滬時,他在父母陪同下,每周六從張廟趕到市區來為許老師推拿。當許國屏婉拒時,他說:“我來聽聽你的聲音也好的。”
音樂長征
“作為一名民族音樂工作者,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中國傳統的民族音樂能夠深入到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裡……”那日,許國屏在市文聯舉行的學習江澤民總書記“七一”講話座談會上,激動地暢談體會。江總書記指出:“我國幾千年歷史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時代精神加以繼承和發展,做到古為今用。”江總書記的講話點燃了許國屏心中的一團火,更堅定了他“要把民族音樂普及到人民中去,讓它成為多數人的音樂”的決心。
這是一串讓人驚嘆的數字:20年中,許國屏行程20萬公里,免費為全國20多個省市舉辦了208期音樂教師培訓班,培訓音樂教師10000餘名。他曾五上大別山、三赴內蒙草原。從北京、瀋陽、哈爾濱到廈門、桂林、昆明,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這就是許國屏進行的“音樂長征”。
1995年,許國屏參加了上海宋慶齡基金會組織的赴革命老區“金寨服務團”,得知金寨縣834所中國小,只有一名音樂教師(還兼教數學)時,一個音樂工作者的責任,讓他心中久久不能平靜。服務團向學校和孩子們贈送了樂器。許國屏在那裡教孩子們吹笛,四十多天后,他的學生已能用笛子吹出《紅星歌》《共產兒童團歌》《小草》等近10首樂曲。一個女孩在給許國屏的信中說,當她拿到一尺長的豎笛時,看了又看,這是她第一次看到樂器。她盼了好久好久。
當一個個音符,從礦井草原、大山邊寨、社區學校飄出的時候,許國屏感到了深深的滿足和幸福。
創新改革
民族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珍貴財富,但它也面臨發展和創新的課題。江總書記在“七一”講話中指出:“必須結合新的實踐和時代的要求,結合人民民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努力繁榮先進文化……”許國屏對此深有體會。他認為,民族樂器要贏得今天的觀眾,必須進行改革。
1993年,他精心研製發明了集豎笛、雙音豎笛、簫、巴烏、喉管、學生笛為一體的多功能笛子,使音樂愛好者從一件樂器中了解了多種民族管樂器。多功能笛攜帶方便、表演隨意、容易學習,開創了民族樂器改革的新路,它獲得了首屆美國愛因斯坦國際新發明博覽會金獎、上海市優秀髮明一等獎、文化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種獎項。
許國屏在小舞台和大舞台上的表演都很出色,為此他贏得了市優秀共產黨員、市勞動模範、“德藝雙馨”文藝家等多項光榮稱號。那日,在許國屏的多功能民族管樂器實驗室結束採訪時,他卻嘆了口氣說:“我獲得的榮譽太多,貢獻太少”。
發明
2003年經醫生驗定,許國屏得了最厲害的印戒細胞胃癌。按醫生預測他最多活5年。許國屏聞之一度失望之極,後來他在精神上挺了過來,並立誓在戰勝病魔之時,抓緊時間,再為社會作貢獻,把笛藝廣為傳播。9歲他隨著名笛子演奏家陸春齡學習,1957年考進中福會兒童藝術劇院,至今將近半個世紀。儘管退休,他仍關注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關注對青少年民族音樂的教育。他說:“上世紀70年代我到了一所學校,買了兩盒音帶給孩子聽,一盒是流行歌曲,一盒是民族音樂。一個班級48個學生,40個喜歡流行歌曲,只有6個喜歡民族音樂,還有兩個什麼音樂都不喜歡。這樣下去,我覺得我們的民族音樂要失傳了。相反,好多德國的、日本的、美國的青年,來到上海音樂學院學習我們國家的民族樂器。這樣下去的話,若干年後,老的藝術家不在了,那么我們要學民族樂器,不是要到國外去學了嗎?再有,我經常騎著腳踏車到學校去調研,深有感觸,有一件事情讓我到現在覺得還是比較沉痛的。好多孩子,現在不是學我們民族笛子,而是學日本的山葉笛子。山葉八孔笛子,在全國很普及。我們現在是多元化文化,孩子學山葉笛子我不反對。但是,作為我們中國人,首先應該要弘揚我們的笛子,因此我發明了多功能笛子,參與‘國際競爭’,努力使更多的孩子喜歡我們的民族樂器。”這種笛子具有豎笛、竹笛、梆笛、巴烏、簫、葫蘆絲、長笛七種功能,人稱“魔笛”。
帶著這套獲國家發明專利、愛因斯坦新發明、新技術博覽會國際金獎的多功能笛,許國屏開始了漫長的音樂長征。他跋山涉水,獨自走了20年,行程20萬里,從大別山到大草原,從革命老區到貧困山區;他自掏腰包把笛子送到沒有音樂的孩子們手中,並教了兩萬多名音樂教師,讓笛聲在中華大地上流傳。比如在安徽革命老區金寨,他培訓了一千多名小笛手和一百多名師範生。有人納悶著名演奏家為何至今一貧如洗原來他是用別人“走穴”的時間來編寫學吹笛子啟蒙教材;他發明的多功能笛子不收專利費,是為讓更多想吹笛的青少年買得起。傳播民族音樂是許國屏心中的舞台,弘揚延續9千年的中華笛文化是他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