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關於文化問題的論述,散見於作者近年來就文化問題所發表的文章和演講之中。作者深究文化問題,旨在把握住文化作用於人和社會的深層次規律,以期為我國的文化建設思考方略。在書中,作者以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真摯嚮往,為讀者構畫出一幅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美好藍圖。作者認為,要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文化,民族切不能失去自我,為此要大力提倡和保護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不能拒絕同異質文化的交融互補,並要實現雅俗文化的良性互動;要稟承先烈的足跡,我們今天的成果來之不易……作者深切地緬懷聶紺弩、吳印成、姚雪垠等文化界知名人士,對當前一些關乎社會進退的文化現象進行分析和批判,把中華文化的歷史和現狀放到政治和經濟這個大環境中,進行追本溯源的深入考察……睿智與情感,信念和原則,在書中得到了激情的演繹…… 本書所收錄的是作者近一二年就文化問題所發表的文章和演講。作者深究文化問題,旨在把握住文化作用於人和社會的深層次規律,以期為我國的文化建設思考方略。在書中,作者以對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真摯嚮往,為讀者構畫出一幅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美好藍圖。
基本介紹
- 書名:許嘉璐論文化:未愜集
- 出版社:貴州人民
- 頁數:314頁
- ISBN:7221068631
- 作者:許嘉璐
- 出版日期:2005年5月1日
- 開本:0開
- 品牌:貴州人民出版社
圖書目錄,文摘,
圖書目錄
在中華書局9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在紀念人民出版社建社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5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在《聶紺弩全集》座談會上的講話
在吳印鹹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在網路文明工程啟動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在樹仁學院2003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在第三屆中華管理英才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
在《中華史畫卷》《世界史畫卷》座談會上的講話
為民族文化的搶救、保護與建設做貢獻
中華文化源流概述(上)
中華文化源流概述(下)
中華文化漫談
民族文化的發生、發展與生存環境
漢語漢字與哲學(上)
漢語漢字與哲學(下)
關於文化
中華文化與異質文化
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
在浸會大學的講辭
為中華文化的發揚與發展盡我綿薄
立足中華大文化,儘快發展長城學的研究
呼喚民族哲學的覺醒
在姚雪垠書系座談會上的發言
《揚州文化叢書》座談會上的發言
曲藝迎來新高潮
《激勵永遠》所引發的思考
語言與文化
首善之區需要首善文化
論民族文化的雅與俗
先秦婚姻說略(上)
讀《爾雅·釋親》
民進與文化建設
“文化自覺”研討會的賀詞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叢書出版賀詞
賀《中國教師》創刊
《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序
《昆明方言的文化內涵》序
《二十四史全譯》序
《故訓彙纂》序
《中華文化大典》序
《媒體與語言》序
我與中國書店
在紀念人民出版社建社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5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在《聶紺弩全集》座談會上的講話
在吳印鹹先生誕辰10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
在網路文明工程啟動新聞發布會上的講話
在樹仁學院2003年畢業典禮上的講話
在第三屆中華管理英才論壇開幕式上的講話
在《中華史畫卷》《世界史畫卷》座談會上的講話
為民族文化的搶救、保護與建設做貢獻
中華文化源流概述(上)
中華文化源流概述(下)
中華文化漫談
民族文化的發生、發展與生存環境
漢語漢字與哲學(上)
漢語漢字與哲學(下)
關於文化
中華文化與異質文化
中華文化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
在浸會大學的講辭
為中華文化的發揚與發展盡我綿薄
立足中華大文化,儘快發展長城學的研究
呼喚民族哲學的覺醒
在姚雪垠書系座談會上的發言
《揚州文化叢書》座談會上的發言
曲藝迎來新高潮
《激勵永遠》所引發的思考
語言與文化
首善之區需要首善文化
論民族文化的雅與俗
先秦婚姻說略(上)
讀《爾雅·釋親》
民進與文化建設
“文化自覺”研討會的賀詞
《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叢書出版賀詞
賀《中國教師》創刊
《漢字闡釋與文化傳統》序
《昆明方言的文化內涵》序
《二十四史全譯》序
《故訓彙纂》序
《中華文化大典》序
《媒體與語言》序
我與中國書店
文摘
書摘
一提到中國書店,心裡就湧出一股難以言喻的親切感和對已逝歲月的懷念。
我和中國書店發生關聯是從22歲大學畢業開始的。40多年來它始終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畢業我跟隨陸宗達(穎明)、蕭璋(仲珪)先生學習“國小”,這是我和中國書店、和古書結緣之因。
老一輩人文學者教導後學,一般都是從目錄學開始,弄“國小”更是如此。《書目答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簡明目錄》),《國小考》《經義考》等就是我入門的書、常翻的書。等學識稍長,才去接觸《隋書經籍志》之類以及現當代人寫的書目(例如《四庫提要辨證》《販書偶記》等)。
唯讀書目和提要而不見書,猶如旅遊而不到其地,唯讀讀導遊小冊子。北京師大圖書館的藏書是豐富的,但“非本館人員不得人內”,於是逛古舊書店就成了我見識古書的常規。隆福寺、西單、東安市場的舊書店,尤其是琉璃廠的通學齋(當時已不景氣)、來熏閣、中國書店,是我幾乎每個星期天必去的地方。1959年畢業,正趕上為了“防修反修”而凍結工資,於是56元一拿就是19年。這點錢,要買需要的或喜愛的古書,頗似現在工薪階層想進五星級飯店去“瀟灑”一番,談何容易!記得有一次看到一部不錯的《漢魏叢書》,沒錢買,於是回家抱來才買不久的《魯迅全集》賣掉,然後把《漢魏叢書》抱了回去。為這事我得意了好些天,但卻要做妻子的工作:《魯迅全集》可以從圖書館借,而《漢魏叢書》則可以在家從從容容地讀!既然“囊中羞澀”,我的逛,當然就是翻看多而買少。翻者,打開來了解其版式、紙張、墨色;看者,讀序、覽目,有自己需要的內容則細讀。這是一座不要特許、不需花錢的書庫,任我馳騁;旁邊還站著有問必答的指導教師——書店的師傅們。到這裡來無異於享受。
去得多了,和琉璃廠幾家書店的師傅漸漸熟識起來。常常是我踱進書店正在翻書,忽然,背後一聲“許先生您來啦”,轉臉看,師傅笑眯眯地過來了。有些師傅的名字已經忘記,讓我受益最多的兩位則永遠難忘。一位是王炳文,一位是馬春槐(原本寫作“懷”),都早已退休。馬師傅已經多年不見了,聽說身體還好;王師傅則還在店裡幫忙,偶爾和我通通電話,每次中國書店拍賣古籍他都要寄來一本賣品介紹,大概知道我雖已不便隨意到店裡去,卻一直關心著他們的事業吧。他們分別長我幾歲、十幾歲,並沒有上過大學,卻都身懷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不但熟悉版本和書籍的流傳,而且對學界掌故、人事動態也都了如指掌。哪位先生藏書如何,近來身體怎樣,哪位最近來過,正在寫什麼,需要什麼書,幾乎無所不曉。他們了解吳曉鈴、啟功,以及趙元方諸先生並不奇怪,令我驚訝的是對並不常來這裡的穎明、仲畦先生的學問和藏書情況,居然也都很瞭然。書店裡還有一位雷夢水先生,早已從師輩那裡知道他的造詣;及至當面請教,信然,不但經見的書多,而且誨人不倦。只可惜見他的次數太少。他們是我增長古籍知識的真正的師傅,也是幫我了解前輩、領悟書海生涯的益友。
我至今懷念那時書店的布局和氣氛:四周書壁,上可達頂,滿室書香;屋子中間安一長桌,鋪一白布,上有茶盤茶杯,兩側幾把木椅。顧客可以隨意從架上取書,坐到桌邊不慌不忙地看,也可以請師傅代取。這時師傅還要給倒上一杯茶。有意購買,可以請師傅幫助找出其他本子以便比較;如不買,道一聲“謝謝”即可離去,師傅還要送至門口:“您慢走,有功夫您再來。”“來的都是客,招待十六方”,他們對所有顧客一視同仁,有名的藏書、購書家來了固然有此款待,連像我這樣小而窮的助教也能得到同樣的禮遇,也被尊你為“先生”。我則因為是常客,主人已知所需,因而還獲得了進入後面書庫的特許。前年我又去了一次海王村中國書店和來熏閣,王師傅恰恰不在,失去了和他暢敘的機會。店裡讀者比過去多多了,還有不少外國人,所列幾乎都是鉛印本,也沒有了當年那種誘人的感覺。
P312-313
一提到中國書店,心裡就湧出一股難以言喻的親切感和對已逝歲月的懷念。
我和中國書店發生關聯是從22歲大學畢業開始的。40多年來它始終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畢業我跟隨陸宗達(穎明)、蕭璋(仲珪)先生學習“國小”,這是我和中國書店、和古書結緣之因。
老一輩人文學者教導後學,一般都是從目錄學開始,弄“國小”更是如此。《書目答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和《簡明目錄》),《國小考》《經義考》等就是我入門的書、常翻的書。等學識稍長,才去接觸《隋書經籍志》之類以及現當代人寫的書目(例如《四庫提要辨證》《販書偶記》等)。
唯讀書目和提要而不見書,猶如旅遊而不到其地,唯讀讀導遊小冊子。北京師大圖書館的藏書是豐富的,但“非本館人員不得人內”,於是逛古舊書店就成了我見識古書的常規。隆福寺、西單、東安市場的舊書店,尤其是琉璃廠的通學齋(當時已不景氣)、來熏閣、中國書店,是我幾乎每個星期天必去的地方。1959年畢業,正趕上為了“防修反修”而凍結工資,於是56元一拿就是19年。這點錢,要買需要的或喜愛的古書,頗似現在工薪階層想進五星級飯店去“瀟灑”一番,談何容易!記得有一次看到一部不錯的《漢魏叢書》,沒錢買,於是回家抱來才買不久的《魯迅全集》賣掉,然後把《漢魏叢書》抱了回去。為這事我得意了好些天,但卻要做妻子的工作:《魯迅全集》可以從圖書館借,而《漢魏叢書》則可以在家從從容容地讀!既然“囊中羞澀”,我的逛,當然就是翻看多而買少。翻者,打開來了解其版式、紙張、墨色;看者,讀序、覽目,有自己需要的內容則細讀。這是一座不要特許、不需花錢的書庫,任我馳騁;旁邊還站著有問必答的指導教師——書店的師傅們。到這裡來無異於享受。
去得多了,和琉璃廠幾家書店的師傅漸漸熟識起來。常常是我踱進書店正在翻書,忽然,背後一聲“許先生您來啦”,轉臉看,師傅笑眯眯地過來了。有些師傅的名字已經忘記,讓我受益最多的兩位則永遠難忘。一位是王炳文,一位是馬春槐(原本寫作“懷”),都早已退休。馬師傅已經多年不見了,聽說身體還好;王師傅則還在店裡幫忙,偶爾和我通通電話,每次中國書店拍賣古籍他都要寄來一本賣品介紹,大概知道我雖已不便隨意到店裡去,卻一直關心著他們的事業吧。他們分別長我幾歲、十幾歲,並沒有上過大學,卻都身懷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不但熟悉版本和書籍的流傳,而且對學界掌故、人事動態也都了如指掌。哪位先生藏書如何,近來身體怎樣,哪位最近來過,正在寫什麼,需要什麼書,幾乎無所不曉。他們了解吳曉鈴、啟功,以及趙元方諸先生並不奇怪,令我驚訝的是對並不常來這裡的穎明、仲畦先生的學問和藏書情況,居然也都很瞭然。書店裡還有一位雷夢水先生,早已從師輩那裡知道他的造詣;及至當面請教,信然,不但經見的書多,而且誨人不倦。只可惜見他的次數太少。他們是我增長古籍知識的真正的師傅,也是幫我了解前輩、領悟書海生涯的益友。
我至今懷念那時書店的布局和氣氛:四周書壁,上可達頂,滿室書香;屋子中間安一長桌,鋪一白布,上有茶盤茶杯,兩側幾把木椅。顧客可以隨意從架上取書,坐到桌邊不慌不忙地看,也可以請師傅代取。這時師傅還要給倒上一杯茶。有意購買,可以請師傅幫助找出其他本子以便比較;如不買,道一聲“謝謝”即可離去,師傅還要送至門口:“您慢走,有功夫您再來。”“來的都是客,招待十六方”,他們對所有顧客一視同仁,有名的藏書、購書家來了固然有此款待,連像我這樣小而窮的助教也能得到同樣的禮遇,也被尊你為“先生”。我則因為是常客,主人已知所需,因而還獲得了進入後面書庫的特許。前年我又去了一次海王村中國書店和來熏閣,王師傅恰恰不在,失去了和他暢敘的機會。店裡讀者比過去多多了,還有不少外國人,所列幾乎都是鉛印本,也沒有了當年那種誘人的感覺。
P312-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