訝

⑴訝 yà ⑵(形聲。從言,從牙,牙亦聲。“牙”指人的上下前排齒,與人類語言功能密切相關。“言”與“牙”聯合起來表示“開口說話”、“露齒而笑”。本義:邊說邊笑地迎接客人。引申義:迎接。)⑶同本義 [meet face to face;move towards]訝,相迎也。從言,牙聲。周禮曰,諸侯有卿訝發。按,乍接必以言,故從言,俗字作迓。周官有訝士,有掌訝。――東漢·許慎《說文》

跛者訝跛者。――《公羊傳·成公二年》

從者訝受皮。――《儀禮·公食大夫禮》。註:“迎也。”

厥明,訝賓於館。――《儀禮·聘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訝
  • 外文名:be surprised
  • 拼音:yà
  • 釋義:詫異
  • 部首:訁
字的介紹,古籍解釋,訝的書法,

字的介紹

be surprised;
又如:訝客(迎接賓客);訝賓(迎賓)
詫異,感到意外 [wonder;surprised]
若夫道德,則不然,無訝無訾。――《呂氏春秋·必已》
又如:訝奇(驚奇)
責怪 [blame]
本欲往見,以下痢乏力,未果,想未訝也。――蘇軾《與郭功父》
通“譽”(yù)。稱人之美 [praise]
若夫道德則不然,無訝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呂氏春秋·必己》
已訝衾枕冷,復見窗戶明
yàrán
[look surprisingly] 驚奇詫異的樣子
聽到此話,他不覺訝然
(訝)
yà ㄧㄚˋ
驚奇,奇怪:~然。~異。驚~。
古同“迓”,迎接。
鄭碼:SHI,U:8BB6,GBK:D1C8
筆畫數:6,部首:訁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吾駕切《集韻》魚駕切《韻會》《正韻》五駕切,𠀤音砑。《說文》相迎也。引周禮秋官,諸侯有卿訝。《徐曰》按《周禮》使將至,使卿訝。謂以言辭迎而勞之也。
《訝士注》士官之迎四方賔客者。《儀禮·聘禮》厥明訝賔於館。《注》迎也。
《廣韻》嗟訝也。《增韻》疑怪也。《呂覽·必已篇》無訝無訾。《唐書·李勣傳》使至,高祖訝無表。《韓愈·縣齋有懷詩》睢盱互猜訝。
《玉篇》與迓同。《書·盤庚》余迓續乃命於天。《傳》迓,迎也。
《集韻》或作御。《詩·召南》百兩御之。《釋文》御,本亦作訝。
《集韻》或作輅。《左傳·宣二年》宋狂狡輅鄭人。《注》輅,迎也。
《音學五書》通作梧。《儀禮·聘禮》賔進訝受幾於筵前。《注》今文訝為梧,五故切。
與牙通。《周禮·冬官》輪人為輪牙也者,以為固抱也。《注》鄭司農云:牙讀如訝。《疏》訝,迎也。此車牙亦輮之,使兩頭相迎,故讀從之。 《說文》重文從辵作迓,隸省作迓。迓字從辵從牙。

訝的書法

訝的書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