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功力(記者的功力:新民晚報新聞採訪感言集)

記者的功力

記者的功力:新民晚報新聞採訪感言集一般指本詞條

《記者的功力》是2006年文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向陽。

基本介紹

  • 作者:陳向陽
  • ISBN:9787807416753
  • 頁數:581
  • 定價:32.00元
  •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
  • 裝幀:平裝
內容介紹,作品目錄,

內容介紹

2006年,我們決定在報社內部編輯推出《新民采編活頁》(當時是分管總編徐炯同志負責),讓那些已發表優秀報導的記者,講那些未見報的採訪故事,說那些新聞故事背後的體會,以此作為內部同仁探討新聞理念、切磋新聞業務、提高新聞採訪寫作水平的一種方式。我們看到的這本書,就是選自本報80名記者的採訪感言集。

作品目錄

功夫在詩外(序)2006年—— 寫新聞精品需要“有準備的頭腦”——“巔峰之旅”系列報導感言
沉下去“發現” 挖上來“表現”——《我想生一個自己的娃)感言
肯“傷腦筋” 會“傷腦筋” 貴“傷腦筋”——《警方亮劍迎頭痛擊“拍車門”飛賊》感言
暗訪是記者智慧與勇氣的結合——《揭開賭球莊家暴利黑幕》感言
預習、消化、拚命:記者出精品的功力——《聯體姐妹今分離》感言
輕鬆來自重負 勝人在於勝己——《夢中我是克林斯曼》感言
身入 深入 神入——《誰來為公共配套服務,埋單”》感言
震撼:激勵記者寫出獨家新聞——《翻開上海女醫生的“救災日記”》感言
創新能力:讓“規定動作”出彩——《新新老娘舅的品牌效應》感言
“爭議新聞”需要熱情和冷靜——《“家庭私塾”教出14歲的大學生》感言
把網路新聞變為報紙新聞——《上海教授網上聲討“流氓老外”》感言
在感動中寫出感人新聞——《失語癱兒學會用字典“說話”》感言
“深度”提高新聞的影響力——《誰來監管業委會》感言
願吃苦 敢吃苦 會吃苦——《“哥德堡”號》連續報導感言
同中求異:增強正面報導影響力之道——《上海兩大機場規劃項目今日確定》感言
打磨記者的新聞敏感——《該向明星高片酬宣戰了》感言
把熱點新聞做深做透——《哪怕貪官已死,香港廉政公署也決不放手》感言
事實提供者,更是故事講述者——《四位親人冤死在“肅反”槍口下》感言
做有思想的記者 寫有思想的新聞——《藝術還是謀術》感言
一篇體現“人文關愛”的好新聞——《先尋好安置點,再端走無證攤》感言
準確把握輿論監督的尺度——《道路交通別讓交通專家缺席》感言
批評民生問題要有大局觀念——《五成機器不合格 八成員工不專業》感言
圖片新聞版也要緊貼時代脈搏——《艷麗華服原是廢物製成》版感言
記者的新聞靈敏嗅覺從哪來——《多寶魚抽樣30件,件件藥殘超標》感言
2007年—— 把握輿論監督的角度、尺度、溫度——《當年,宋慶齡在這裡住過4年》感言
正面報導也要回答“為什麼”——《百姓念著他.因為他把百姓放心頭》感言
目擊式報導要有現場感——《本報讀者點出5個堵車“頑症”》感言
增強圖片文字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曲甜甜:為狗狗設計漂亮衣服》感言
提升社會新聞的價值——《農民工夜生活,忙裡偷閒找樂》感言
提高記者暗訪的隨機應變能力——《今年春運,警惕“黃牛”興風浪)感言
細節決定感人——《“輪椅上的天使”陳海新》感言
愛好讓人成為“多面手”——《劉翔無愧“1”號戰袍)感言
一篇適合客群心理的社會新聞報導——《到新加坡買“祖母綠”,小心!》感言
為讀者提供切實的借鑑和幫助——《售價低於20元的葡萄酒“水分”多》感言
用心開採百姓心中的“金礦”——《徜徉在故紙堆里的一介布衣》感言
採訪,從“混個臉熟”開始——《臭氣衝天茅坑旁生產豆腐衣》感言
反映“市民最想不通的事”——《哪裡排隊最長,市民直指銀行》感言
一篇“平中見奇”的科普報導——《冬蟲夏草找到價廉物美“替身”》感言
暗訪:膽量與智慧的結合——《1張賭桌旁圍了20多個賭徒》感言
記者要把自己當成讀者——《全程體驗提速打開10個問號》感言
在矛盾最恰當時機介入——《子女“有頭有臉”老父被棄醫院》感言
帶著“三種感情”寫故事——《誰來滿足孩子的小小心愿》感言
有真實感覺就能寫出好文章——《專家呼籲為重大工程設定科學“壽險”》感言
從平凡生活中挖掘典型人物——《1毫米的縫隙也絕不放過》感言
將自己帶入採訪者的境遇——《高價雇個高考保姆真的有用嗎?》感言
王瑜明 讓社會新聞厚重起來——《鄉村小河一夜被填70多米》感言
寫作要選自己力所能及的題目——《退賽頻起呈現“牛去熊來”》感言
話鋒尖銳 答問敏捷 改稿嚴謹——《經濟學家吳敬璉在本報座談側記》感言
金志剛 王瑜明 選擇有內涵的新聞由頭——《萬一大停電上海怎么辦?》感言
一篇讓“兩頭滿意”的報導——《點亮“無極燈”,要過幾道坎?》感言
“隨機應變”換角度——《缺傳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代難》感言
“沒有新的故事,只有新的記者”——《毛主席連聲稱讚他“揭竿而起”》感言
情理 事例 文辭——《大清華保全怎樣叩開大學之門?》感言
不要輕易放過一條新聞線索——《數百人沖入酒店搶砸一空》感言
有的放矢捅“馬蜂窩”——《5元一桶“農夫山泉”可能是自來水》感言
談話是從臉上的皺紋開始——《選擇農業,因為我是農民的女兒》感言
一本書可以激發一個靈感——《慈善超市如何“非贏利生存”?》感言
一次艱難體驗式的採訪——《茫茫大海孤島守燈人》感言
在“對話”中求證新聞事實——《載客三輪車迎頭撞上小轎車》感言
把一個故事講深講透——《“茶托”引進門 8人喝掉7455元》感言
追到奇人不獵奇——《115歲“大俠”跨越3個世紀》感言
寫出上海人家的“味道”——《劉海:玩轉石擔石鎖 包幹家里重活》感言
千里往返一日聞——《掌聲響起,仿佛歌王又唱高音C)感言
“全家福”的前前後後——《前後不到2分鐘,這就完了?》感言
敢於小題大做 善於以小見大——《讀者之聲》版感言
把“冷門”報導做出“熱氣”——《“旱優3號”高產又好種》感言
版面跟著圖片跑 標題盯著畫面走——《美麗足球》版感言
功崇惟志 業廣惟勤——《瘋狂的石頭從銀幕走向現實》感言
一篇聊出來的報導——《保姆有心跳槽當“速成月嫂”》感言
記者的工作有時像律9幣——《“黑票務”環環相扣快刀斬客》感言
最怕麻木最怕失缺新鮮感——《小發明家曾被多所重點高中“婉拒”》感言
舞者如五線譜上“黑蝌蚪”——《文娛新聞)版感言
半小時採訪也要充分準備——《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病可基本治癒》感言
“流水賬”中淘到“寶”——《螃蟹水稻做鄰居“雙贏”》感言
一篇與通訊員合作的稿件——《一場婚禮捐出一個籃球場》感言
從簡訊中發現大稿件——《遭遇職場冷暴力,怎么辦》感言
2008年—— 朋友是一輩子的財富——《揭開“鵝王”與毒王坤沙相處的秘聞》感言
老選題怎么翻出新花樣——《“黑搬場”年底忙賺黑心錢》感言
讀人 讀事 讀局——《等待的過程很美麗》感言
尋找條線外的“興奮點”——《揭開“動遷中介”背後的利益鏈》感言
第三隻眼睛看體育——《一舉一動都可炒作一言一行皆成花邊》感言
厚積薄發老馬識途——《用“望遠鏡”留下上海“立體記憶”》感言
一篇懸念式社會新聞——《大觀園10件紅木家具一夜失蹤》感言
在冰冷的親情中尋找人情味——《新生兒夭折,強忍悲痛找證據》感言
心中有激情 落筆需冷靜——《12座專用油煙井道到底建沒建》感言
最樸素的往往是最感人的——《因為思念,不能也不想放棄》感言
錢俊毅 王瑜明 做一桌別出心裁的“年夜飯”——《你的年夜飯吃得滿意嗎》感言
現場有更多的精彩——《沒有時刻表的列車開了11天》感言
豐年之炊的難處——《中國首次大學生北極考察系列報導》感言
“讓人讀後有想哭”的感覺——《要把看到的愛滋病現狀告訴決策者》感言
當一名觀眾 繞圈子打量——《選手有點尷尬評審也出洋相》感言
也關注名不見經傳的民企——《和老闆坐下來談一談工資怎么加》感言
先“解放”自己 再“解放”別人——《老房子換“節能衣”好事卡在哪兒》感言
做新聞,要學會做朋友——《申城400萬m2舊區動遷要啃硬骨頭》感言
採訪需要一點體力 一點堅持 一點運氣——《膜結構一掃陰影照明燈亮白晝》感言
寫出“獨特的這一個”——《端正地寫完了一個“人”字》感言
《十五斤牛肉干成了難題》給我的啟示——《不孝子女高消費》等感言
追求真實,對讀者和歷史負責——《400年前明代牡丹今又開花》感言
用心去感悟每個細節——《不能光靠別人幫忙我們要自救》感言
感人心者莫過於情——《為了一個生命)感言
北川的那些人,那些事——《數千村民被圍困,不知自己是災民》感言
做個克制的提問者——《齊聲高唱“團結就是力量”》感言
永不放棄的堅持 不畏艱難的跟隨——《俯身貼近水面抱起遇難者遺體》感言
思想的信息 激情的火花——《國家自信緣於內在而非“外媒盛讚”》感言
不僅僅寫給烈士家屬看——《“看望”安眠在雲南的上海兒子》感言
還原一個真實的上海奶奶——《上海奶奶捐房為災區造學校》感言
暗訪:養魚 抓魚 做魚——《這邊排著長隊加油 那邊忙著私下賣油》感言
不只是一個“夢想”——《一個7人團隊的高效救災路徑》感言
不拋棄學會“放棄”——《“袖珍女”高考 媽媽照常上班》感言
一篇有意思的報導——《請別折騰彌留之際的老人》感言
學會做社會調查——《保姆為啥得“心病”?如何減壓?》感言
不僅記錄,還應思考——《上海航空人的大飛機夢》系列感言
接到報料後的暗訪——《女顧客“豐胸”遭遇噩夢般羞辱》感言
被部主任“逼”出來的稿子——《這裡的早晨靜悄悄》感言
賦予社會新聞“警示意義”——《一花季少女被甩下高架橋》感言
在採訪中尋找報導方向——《泳池救生員為啥捉襟見肘》感言
多尋點“尷尬人”的故事——《賣“子”卻換不來穩定生活》感言
“眾人拾柴火焰高”——北京奧運會採訪報導感言之一
做個有激情的新聞工作者——北京奧運會採訪報導感言之二
難以忘懷的三送“金鑲玉”——北京奧運會採訪報導感言之三
從名人中挖掘平凡新聞——北京奧運會採訪報導感言之四
跳出比賽寫比賽——北京奧運會採訪報導感言之五
摘果待到成熟時——北京奧運會採訪報導感言之六
用心講故事 以情寫華章——北京奧運會採訪報導感言之七
在新聞發布會上向明星提問——北京奧運會採訪報導感言之八
帶著感情不等於“感情化”——北京奧運會採訪報導感言之九
從“冷飯”到“蛋炒飯”——北京奧運會採訪報導感言之十
不要過分相信採訪對象——《中醫術語怎么翻譯外國人才明白》感言
找“冷路子”寫“熱新聞”——“神七”採訪報導系列感言之一
獨家新聞難拿獨特視角好抓——“神七”採訪報導系列感言之二
注重講究大眾化——“神七”採訪報導系列感言之三
要善於“設問式”報導——“神七”採訪報導系列感言之四
那一段歷史 那一份情感——《青春留在了那片山林》感言
生命可以如此明朗又充滿彈性——《長壽秘訣:慢慢跨過“人生的坎”》感言
“老生常談”里寫出“新意”——《一場煙花表演留下20多噸垃圾》感言
用新聞語言回答問題——《433歲御界橋能否原樣保留》感言
王劍虹把深奧的藝術主題通俗化——《欲望在美好與罪惡中衝突》感言
發揮策劃作用體現人脈優勢——《身高不是問題新人不是藉口》感言
先聽“明白”,再寫“淺白”——《銀行無力支付儲戶可獲賠償》感言
學一學 轉一轉 跟一跟 想一想——《“神七家族”帶出滬產航天兄弟連》感言
2009年—— 以“笨”易“巧”——《驚悉姐姐身患白血病》感言
要善於寫出新意——《卡片不離視線吞卡不離機器》感言
帶著責任感 深入第一線——《這些老人冬天為啥不穿長褲》感言
社會新聞要有現場感——《7人情急跳樓2人受困火場》感言
體驗“報網互動”——《50米“斷頭路”4年修不通》感言
深入出感受 筆鋒帶感情——《走3節“綠皮車”車廂全身濕透》感言
和災民們一起過新年——《汶川災後第一春》感言
模組式新聞中的采編互動——《1月13日民生版》感言
10年前的採訪筆記用上了——《上海動物園要不要搬家》感言
貼近性與個性化——《帶著禮物和希望回家過年》感言
批評報導要敢於求新碰強——《沃爾沃豪華車高速公路失控》感言
寫出同質化新聞中與眾不同的東西——《斬斷伸向乘客的一隻只賊手》感言
尋找斷裂材料中的黏合劑——《他家的麥苗長得特別壯》感言
王偉如要長“新聞眼”還要長“新聞耳”——《老師,寒假作業批改了嗎?》感言
要“識貨” 更要“理貨”——《15年免費培訓3萬多女學員》感言
做好晚報味的報導——《1元錢:喝茶聽書好逍遙》感言
以“搶”制靜以“細”寫實——《背你過水塘,5塊錢一人》感言
媒體主流輿論引導的力量所在——《圓明園獸首拍賣評論》感言
為保護百年老宅,我已跟蹤了5年——《誰掀了百年老宅的屋頂》感言
措手不及“搶”出來的稿子——《侵權案例涉及美容餐飲快遞房產》感言
只有20分鐘採訪時間……——《教育者,志為將來)感言
有限空間追求新聞價值最大化——《自助租賃腳踏車亮相軌交站》感言
好新聞有時光顧“笨記者”——《吃轉基因食品心理負擔別過重》感言
“大事”化“小”才能“了”——《專利“甜頭”從國內“吃”到國外》感言
既輿論監督又促進整改——《“華聯吉買盛衛生問題”報導》感言
把“冰點”融化成“沸點”——《“陽光動遷”請來“公證人”》感言
從“光打雷不下雨”中挖掘——《問題食品撤櫃聽誰“發令”》感言
災區人物線索的“撞”和“挖”——《生死相守76小時重組5人新家庭》感言
同類報導要寫出新意——《網路客服中心“藏在”災區板房裡》感言
雕塑是這樣煉成的——《孩子在幫助孤兒中慢慢長大》感言
順藤摸瓜抓線索——《北京志願者成都結下“姐弟”情》感言
我用文字為丁聰送行——《笑嘻嘻的“小丁”怎么走了》感言
“紀念報導“要寫出新意——《如今,數字造船一人頂十》感言
孩子是永恆的話題——《寶寶腳丫被卡水池遭截趾》感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