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記憶的紋理
- 作者:李紅濤、黃順銘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12月1日
- 頁數:342 頁
- 定價:50 元
- 裝幀:精裝
- ISBN:9787300252049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叢書信息,
內容簡介
作為國內第一本研究南京大屠殺集體記憶的著作,本書以歷史為經,以不同的媒介場景為緯,深入探究南京大屠殺創傷建構與記憶形塑的過程,揭示國家權力、地方記憶社群、大眾傳媒如何合力塑造出南京大屠殺在當代中國的記憶政治與記憶文化。
本書以文化創傷理論為核心的分析框架,追溯南京大屠殺創傷敘事在主流媒體上的建構過程,在紀念館和線上公祭活動中的擴散與再生產,以及在賽博空間中所面臨的敘事挑戰。
本書雖以“媒介”為核心,但並不流於對靜態“文本”和“符號”的考察,而是力圖揭示創傷敘事的生產和再生產,媒介紀念空間的生成,以及媒介舞台上記憶之所的記憶實踐。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緒論:為了永不忘卻的紀念
一、記憶的重量 /3
二、從“歷史事件”到“感情記憶” /7
三、相互纏繞的記憶場 /12
四、南京大屠殺的集體記憶 /18
五、文化創傷與集體認同 /24
六、媒介創傷:問題意識與方法論
七、本書結構
第二章 從暴行到大屠殺 1937-1948
一、1937年的兩個片段 /41
二、海外媒體:“地獄般的四天” /45
三、中國報章:“為匹夫匹婦復仇” /53
四、戰後審判:“最恐怖的暴行” /65
五、審判報導:“歷史上最黑暗之一頁” /74
六、南京大屠殺紀念:“永不宜忘的一日” /84
第三章 恥化敘事與創傷建構 1949-2012
一、引言 /97
二、研究方法 /99
三、“重新發現”南京大屠殺 /101
四、恥化敘事與雙重創傷 /107
五、誰在說話? /117
六、結論 /126
第四章 以數字標識“記憶之所”
一、引言 /131
二、集群及其鑲嵌與“場所作為集群” /134
三、研究方法 /136
四、數字標識的空間化與意義生成 /138
五、記憶實踐及其腳本化 /156
六、結語 /169
第五章 線上公祭空間的生成
一、引言 /177
二、數字記憶的“鑲嵌性” /180
三、案例背景與研究方法 /184
四、構築公祭空間 /188
五、“生產”紀念公眾 /199
六、結語 /212
第六章 賽博記憶的協作與爭奪
一、引言 /219
二、維基百科作為全球記憶空間 /223
三、條目歷史與記憶協作 /226
四、記憶爭奪:規則支配下的衝突與妥協 /237
五、結語 /251
第七章 結論:中介化與創傷過程
一、中介化與創傷敘事 /257
二、文化創傷的中介化 /263
三、進一步的研究 /267
四、全球記憶與東亞和解 /276
作者簡介
李紅濤(1980- ),黑龍江牡丹江人。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博士(2010),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國際文化和社會思想研究所副教授,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院研究院研究員。研究領域包括媒體與集體記憶、媒介社會學、國際傳播等。出版譯著兩部,在The China Quarte rly, Media, Culture & societ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ss/Politics, Ai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及《新聞與傳播研究》等期刊發表20餘篇論文。
黃順銘(1973- ),重慶人。香港城市大學傳播學博士(2011),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副研究員,媒介與記憶研究所所長,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媒介與集體記憶、榮譽社會學、新聞社學會等。出版專著《加冕:新聞評獎制度與實踐》,發表80餘篇學術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