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學的起源與發展

記憶學的起源與發展是1984年我國第一家記憶研究會-錦州市記憶研究會在遼寧省錦州市成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記憶學的起源與發展
  • 外文名:Lear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memory
我國從1980年左右開始,有關記憶研究的專著、譯著相繼出版問世,1984年我國第一家記憶研究會-錦州市記憶研究會在遼寧省錦州市成立。1984年末遼寧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舉辦了最早的快速記憶函授。夢真、王維、曾憲禮、王進收等第一批有影響力的記憶專家們對於中國快速記憶方法的普及推廣做出了巨大貢獻,其後的倪新威至今在中國快速記憶領域也仍舊很有影響力。近幾年,快速記憶培訓班在各地如雨後春筍般遍地開花,有越來越多人加入到傳播快速記憶方法的陣營中,也使得更多的人從中受益!
現代人類對記憶的研究仍在繼續,儘管當今的科學技術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到揭開記憶之謎還相距甚遠,在探索記憶內在機理的同時,我們現在談的快速記憶多是指運用那些經過實踐後能有效提高記憶力的方法、技巧,使之更好地服務於我們的工作、生活、學習中。我們普通人能熟練套用這些技巧和方法就可以了,至於大腦是如何記憶的等內在機理就留給科學家們去研究吧。
記憶研究在當代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於科學技術和方法的進步。從50年代開始研究記憶現象的生物學基礎理論認為,在記憶過程中有一種複雜的分子——核糖核酸,由它來充當化學介質。核糖核酸產生於一種決定著遺傳物質的脫氧核糖核酸中。人的眼睛的顏色就是由脫氧核糖核酸決定的。人們已經對核糖核酸做了一些實驗來支持核糖核酸與記憶很有關係的觀點。例如人們發現,對動物進行一定的訓練,其某些細胞中的核糖核酸就會發生變化。此外,如果動物體內的核糖核酸的產生被停止下來,它就會失去學習和記憶的能力。還有一個令人感興趣的實驗:當把一隻老鼠的核糖核酸取出來移植給另一隻老鼠時,第二隻老鼠就能“想起”第一隻老鼠學過的而它本身從未學過的東西。
直接刺激腦細胞的研究工作是由加拿大的潘費爾博士開始的。他在為癲癇病患者實施開顱手術時(需切除一小部分腦子),第一次取下了部分腦殼骨。手術之前,潘費爾對打開的腦子進行了全面的電刺激,意識清醒的病人則回答每次刺激後的感覺。在早期的一次案例中,當潘費爾刺激患者腦子的顳葉部分時,病人說自己想起了童年的經歷。潘費爾發現,刺激大腦皮層的不同區域所得到的反應都很多,但只有刺激顳葉部分才能產生清晰而集中的記憶感覺。這些感覺常常是很全面的,包括了以往體驗過的那些色彩、聲音、動作和情感等等。
這些研究中有一個特別值得一提的事實是:潘費爾教授通過電刺激所引發出來的記憶,在正常回想條件下卻想不起來。此外,刺激出來的回憶體驗要比正常的回想準確、清晰、全面得多。這使得我們相信,一個人在下意識中注意的任何事物都會記錄在腦子裡,而且這種記錄基本是永久性的,儘管它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遺忘"了。
圖片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