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上海信昌珠號被騙巨款事

《記上海信昌珠號被騙巨款事》是汪康年所著作品,出自於《汪康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記上海信昌珠號被騙巨款事
  • 作者:汪康年
  • 作品出處:汪康年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 創作年代:近代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上海信昌珠號,為蘇人所開,其擋手則陳姓也。庚子夏間,我駐美使館參贊壽金甫太守回國過上海,以向與信昌往來,故與陳盤桓頗洽。壽因言與上海美國所開益生洋行之總管佛裴克諗,佛裴克將回國,頗願與信昌作一大交易。陳因於西五月六號,偕壽至益生見佛及其弟二人,亦言及此事。已而,佛及行中華賬房關子平同至信昌,議定代售珠寶一節,言明如能銷去,照價付銀,如不能銷,原貨交還,所有關稅、水腳、保險等費,信昌不管,貨價亦不起利。訂定照限,售多之款,均歸該行所得,或付銀,或退還,言明七個月清楚。旋於十八號,該總管派一洋人偕關賬房至信昌,選取珠十粒、寶石二十二穎,總計價銀二萬七千八百二十九兩。取去後,當日掣回該總管簽名之收單。嗣至七月初,陳至該行詢問,據云外國收貨電已到,俟銷去即可如數付銀。以後月去數次,均據云已交該行總董看過,不合用場,擬轉寄英國銷售。陳告以不必轉寄他處,如美國不能銷去,即寄還可也。該總管雲,如不吝惜水腳等費,稍緩時日,必可售脫云云。他日又去,該總管之弟適於是日回國,雲遲至回申日,或貨或銀定可了結。不意回申後竟不至信昌,陳於他處查悉,即往催問。據云初返申事繁,稍緩當至。數日寂然,又住催問,雲近因行中遷屋,兄又為議和事北上,回申後定可了結。三月十一號,陳又作函去問,無覆信。隨後親自去問,又約次日回信,信上寫明一禮拜內清楚,不意又失約。二十五號又函催,仍無覆信,又至彼行,則佛之弟亦已動身北上。迨至四月一號,陳始接伊在煙臺所發之信,約十日內到申清理。後悉其已至,又往理論,不意惟佛一人回申,又雲俟弟回料理,故延宕至今。陳乃延擔文律師向美領事署控告,旋訊問兩次,據美領事批,該行與總管所立契約,僅有經理權,並無經理總權,所有請由該行賠償之說,作為罷論。擔文律師代為稟控駐京美公使,仍不見理。余亦與陳君諗,陳以是告余,余為計雲,宜另請一律師作函與美領事,謂奉斷云云,雖無權能自伸其屈,然吾華商人同抱不平,擬登告白於歐美各大報,詳敘此事。且雲凡以後華商與美商往來,須調查行東與總管所訂契約,該總管是否有經理總權,再定交易之辦法。如果登此廣告,則於美之商業必大損害,該領事不能不思轉圜之策。萬一仍置不理,則更函告於美之商會,必不能不理矣。如竟不理,乃依言行事。惟有一最要之語,則告白宜詳,宜多登,宜登大報,切不可惜費。顧後陳復余曰:“商之同人,鹹謂此事損失已大,若再為之,倘有意外,不更受虧乎?”余曰:“此事除登告白須費外,徐何受虧之有?”且余以詢友人諳律師事者,亦謂除此更無別法。然陳等卒以畏事惜費,隱忍而罷。此足見吾國商人之無遠識,為可慨也。余按:吾國與外人交易,往往有信之過甚,太不謹慎者。如明明為此種貿易之洋行,忽與作他種貿易,而又不明立契約,萬一遇奸人,資貨無著,則行東不肯賠償,亦固其所。至收條之簽字,亦大宜審慎,萬一事須涉訟,而問官謂此非行中之據,則訟不得直矣。至信昌事,於理除請賠款外,亦須請治佛裴克誆騙之罪,此領事不能護庇也,而竟不及此。蓋吾國商人,僅知追回資本為一大事,殊不知退回資本,此有形者也,其益有限也,若嚴懲奸惡之外人,此其益乃絕大絕遠。蓋不加懲創,則此等奸惡之人,方謂吾國人但顧資本,不知懲治罪人,則益無忌憚,後此且屢為之矣。又余聞人言,佛裴克以此術誆取人財,自漢口至上海不知凡幾,倘一處由行中代償,則各處援例,行中損失甚大,故美之使領盡力駁斥如此。蓋美人保護本國人權利,向來如此,不足怪也。

作者簡介

汪康年,出身於從顯赫走向衰敗的家族,出生於戰亂動盪的年代。伴隨著家族衰敗、朝廷衰敗、國家衰敗,汪康年一生都在為興家、為救朝廷、為振興國家而奮爭。在他努力為自己出人頭地的同時,也為實現政治改革而呼喊、而奔走,甚至準備為此而“動粗”。但汪康年在近代更重要的身份是報人。在他51年生命里,整整26個年頭是在辦報,除《時務報》外,還有《昌言報》、《時務日報》(《中外日報》)、《京報》、《芻言報》等,而且都享譽於言論界。不僅其言論在當時很有影響,他對報業的許多創新和改革,也是對中國近代新聞事業的重大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