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義門樓

訓義門樓,建在張相村東門的城門樓之上。據《襄陵縣誌》記載,此樓始建於元代至元四年,即公元1267年,距今已逾730餘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訓義門樓
  • 建在:張相村東門的城門樓之上
  • 記載文獻:《襄陵縣誌》
  • 始建於:元代至元四年
建築,真跡,四大名樓,

建築

據該村老人們回憶,此樓為樓閣式建築,主樓高約16米有餘,比只有15米高的岳陽樓還要高出一米多,分上下四層。下層青石為基,設有外延台階,五尺長,高約一米有餘,是供村人相聚休息談論之場所,夏天背陰能納涼,冬天向陽可取暖。男人們常在此劈麻合繩,女人們常在此納鞋底拉家常。下層內設東西通道,寬約4米可通車馬行人。南北各有廳室一所,且有木欄屏障加以保護。北室牆壁鑲著《訓義門記》石碑一通,寬約一米二三,長近2米。南廳室鋪設有供人們步上中層樓台的雲梯十二階,皆有樓道木製護欄。中層樓高4米有餘,雲階登梯為木質地板,上覆蓋青磚地面,外延五尺長亭廓檐,環繞可通四周,木質欄桿護圍。中層樓內建大廳五間,前後皆有華麗壯美的軟門八扇,中置大屏風一個。三層頂樓,飛檐斗拱,明柱彩棟,四角寶花大脊,龍頭飛獸,皆懸掛銅質風鈴,風起叮噹作響,聲音洪亮清脆。上層頂端,六角廣廈,相距一米四五,筒瓦龍脊裝置鐵質大壽字形避雷針一具。

真跡

東西兩側懸掛的牌匾因年久失傳,唯下層門楣東邊鑲嵌著白體墨跡的木匾,上面書寫著蒼勁有力的“訓義門”三字,為元代大學士張蒙溪真跡。西邊題著“嘉言孔章”四個白底藍字,以此可窺此樓文化底蘊之恢宏。

四大名樓

泱泱中國,幅員廣大,各式各樣的名樓勝閣,不勝枚舉。然而大凡久負盛名的樓閣,大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文以“樓”出,樓以“文”名。
君不見,黃鶴樓因唐代大詩人崔顥登上此樓賞景寫下了一首千古流傳的名作:“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後來李白也登上黃鶴樓,放眼楚天,胸襟開闊,詩興大發,正要提筆寫詩時,卻見崔顥的詩,自愧不如,只好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君不見,岳陽樓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北宋大文學家范仲淹寫了一篇不朽的散文《岳陽樓記》。其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兩句,更為世代人們傳誦。
君不見,滕王閣之所以能有巨大名聲,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滕王閣序》。傳說當時詩人王勃探親路過南昌,正趕上閻都督重修滕王閣後,在閣樓上大宴賓客,王勃當場一氣寫下令在座賓客贊服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王勃作序後,又有王仲舒作記,王緒作賦,歷史上稱為“三王文章”。從此,序以閣而聞名,閣以序而著稱。
君更可見,唐代詩人王之渙登鸛雀樓時寫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鸛雀樓也因王之渙詩作而名留千古。
之所以把昔日屹立在一個鄉間僻壤的訓義門樓和四大名樓相提並論,亦是因為《訓義門記》的這篇宏著出自元代大文豪張蒙溪之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