訊號山

訊號山

訊號山(Signal Hill),又名黑頭角(Blackhead Point)和大包米等,原是一處位於香港九龍半島尖沙咀岸邊的海角,自1907年至1933年曾為皇家香港天文台向維多利亞港的船隻報時之地點。 訊號山現已闢作公園,開放公眾,內里至今仍保留有一座訊號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訊號山
  • 外文名:Signal Hill
  • 又名:黑頭角
  • 地理位置:香港九龍半島尖沙咀岸邊的海角
歷史,訊號塔,建築特色,報時方法,前往方法,

歷史

訊號山原本是一座面臨尖沙咀海濱,高度約40米的小山丘,而由於該地也屬於一處海角地貌,所以訊號山最初又名黑頭角。另一方面,訊號山亦擁有一土名大包米,不過此名的來源今已不可考。
在1907年,香港天文台在黑頭角興建了一座訊號山訊號塔,以取代原位於水警總部的報時塔,黑頭角遂由此取得訊號山之名。訊號塔建成後,天文台在1908年1月把原位於水警總部的時間球搬到訊號塔,正式負起向維多利亞港船隻報時的工作。另外,訊號塔旁邊還有一座小型建築物,在熱帶氣旋吹襲香港的時候,該小型建築物就會掛起風球訊號到半空當眼處,以讓附近的人士清楚看見。
然而,隨著無線電報時的普及,以時間球報時的方法日漸顯得不合時宜,再加上日久失修和人手不足等因素,政府於是在1933年6月30日拆下訊號塔的時間球,訊號塔從此被荒廢下來。但鄰近的小型建築物則繼續運作。
一直至1980年,市政局接管了訊號山,並對訊號塔進行復修工程。訊號山重修後在1981年辟成訊號山花園,訊號山現今已成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的公園,內里的訊號塔亦向公眾開放,至於原本的小型建築物則被改建成公廁。經過歷年的填海,訊號山現今已經不再靠近海岸,訊號山現位於梳士巴利道與漆鹹道南交界,對海一面為新世界中心所擋,因此現時已很難從維多利亞港望到訊號山和訊號塔。

訊號塔

建築特色

訊號塔在1907年建成,原本樓高兩層,塔身高12.8米(約42呎),外牆由紅磚砌成,屬愛德華風格建築。至1927年,為了讓船隻更清楚見到訊號塔,塔身被加高6.1(約20呎)米至至18.9米(約62呎);整座訊號塔由原本兩層增至三層。加建前的訊號塔窗戶全為方形,而塔頂呈平面狀;加建後,三樓的窗戶呈圓形,而塔頂則改成淺綠色,並呈半圓球體。另外,訊號塔塔頂原插有一支長5.5米的桅桿,用作放置時間球。桅桿今已不存。
訊號塔現已被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列作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報時方法

在訊號塔運作的日子,它每天都會向位於維多利亞港的船隻報時。報時之方法,主要依賴置放於訊號塔塔頂桅桿的時間球。時間球由銅所制,內為空心。未報時的時候,時間球會停置於桅桿桿頂,到報時的時候的時候,訊號塔就會透過特別的機械制置,引放時間球到桅桿桿底。時間球被降至桿底後,那就表示現在已到了一定的時間,而身處海港的船隻就可憑此得知時間,並調準船上的時鐘。
自1908年至1920年,時間球進行引放的時間訂於每日下午一時正;而在1920年至1933年期間,時間球則改為每日引放兩次,時間則是每日上午十時及下午四時。

前往方法

訊號山公園的入口位於緬甸台,乘搭巴士至彌敦道近梳士巴利道交界處下車步行即可。至於火車和捷運則分別在尖東站和尖沙咀站下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