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連網技術大全》是1998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Mark A.Sportack
基本介紹
- 作者:(美)Mark A.Sportack
- 譯者:袁兆山/等
- ISBN:9787111069027
- 頁數:374
- 定價:39.00元
-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8-11
- 裝幀:平裝
作品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一部分 網路基礎
第1章 網路入門
1.1網路發展史
1.2標準化組織
1.2.1ANSI
1.2.2IEEE
1.2.31S0
1.2.4IEC
1.2.5IAB
1.30SI參考模型
1.3.1第1層:物理層
1.3.2第2層:數據鏈路層
1.3.3第3層:網路層
1.3.4第4層:傳輸層
1.3.5第5層:會話層
1.3.6第6層:表示層
1.3.7第7層:套用層
1.3.8模型的套用
1.4網路基礎
1.4.1硬體部件
1.4.2軟體部件
1.4.3用部件組裝網路
1.5小結
第2章 區域網路類型和拓撲結構
2.1區域網路附屬設備
2.1.1伺服器類型
2.1.2檔案伺服器
2.1.3列印伺服器
2.1.4應用程式伺服器
2.2網路類型
2.2.1對等網路
2.2.2基於伺服器的網路
2.2.3組合網路
2.3區域網路拓撲結構
2.3.1匯流排型拓撲結構
2.3.2環型拓撲結構
2.3.3星型拓撲結構
2.3.4交換式拓撲結構
2.4 複雜的拓撲結構
2.4.1菊花鏈
2.4.2分層拓撲結構
2.4.3分層的環型拓撲結構
2.4.4分層的星型結構
2.4.5分層的組合拓撲結構
2.5區域網路功能域
2.5.1站點連線
2.5.2伺服器連線
2.5.3廣域網連線
2.5.4主幹連線
2.5.5串列主幹
2.5.6分散式主幹
2.5.7層疊式主幹
2.5.8平行主幹
2.6小結
第3章 物理層
3.1 第一層:物理層
3.1.1物理層功能
3.1.2信號編碼
3.1.3頻寬
3.2距離限制
3.2.1衰減
3.2.2失真
3.3物理傳輸介質
3.3.1同軸電纜
3.3.2雙絞線
3.3.3光纜
3.4小結
第4章 無線區域網路
4.1電磁頻譜
4.1.1頻譜特性
4.1.2頻寬和頻譜
4.1.3研究電磁頻譜的目的
4.2無線區域網路
4.2.1無線站點連通性
4.2.2無線對等連通性
4.2.3無線集線器互連
4.2.4無線網橋
4.2.5無線傳輸技術
4.2.6擴頻無線電頻率
4.2.7單頻帶無線電頻率
4.2.8紅外線傳輸
4.2.9LASER傳輸
4.3IEEE802.H標準
4.3.1介質訪問
4.3.2無線區域網路的物理層
4.4小結
第5章 數據鏈路層
5.10SI第2層
5.2幀
5.3專用幀結構的發展
5.3.1Xerox的PARC乙太網的幀
5.3.2DIX乙太網的幀
5.4IEEE802
5.4.1IEEE802.2邏輯鏈路控制(lLC)
5.4.2IEEE802.2子網協定(SNAP)
5.4.3IEEE802.3乙太網幀
5.4.4IEEE802.5令牌環
5.5FDDI
5.5.1FDDI的LLC幀結構
5.5.2FDDI的SNAP幀結構
5.6介質訪問控制
5.6.1基於競爭的介質訪問
5.6.2請求優先權介質訪問
5.6.3基於令牌的介質訪問
5.6.4802.5令牌環介質訪問
5.6.5FDDI介質訪問
5.7選擇一個區域網路技術
5.7.1802.3乙太網
5.7.2802.5令牌環
5.7.3FDDI
5.7.4802.12VG-AngLAN
5.8小結
第6章 介質訪問機制
6.1介質訪問
6.1.1基於競爭的介質訪問
6.1.2半雙工與全雙工的比較
6.1.3基於令牌的介質訪問
6.1.4請求優先權介質訪問
6.1.5在交換式區域網路中的介質訪問
6.2小結
第二部分 建造區域網路
第7章 乙太網
7.1乙太網的發展
7.2分層功能
7.2.1數據鏈路層的功能
7.2.2物理層功能
7.3物理層的介質相關接口
7.3.110Base2
7.3.210Base5
7.3.310BaseT
7.3.410BaseFL
7.3.510BaseFOIRL
7.3.6混合介質類型
7.3.7IEEE802.3Ethernet幀
7.4延遲預算
7.4.1估算傳輸延遲
7.4.2計算延遲
7.5小結
第8章 快速乙太網
8.1快速乙太網
8.1.1快速Ethernet的介質選擇
8.1.2100BaseTX
8.1.3100BaseFX
8.1.4100BaseT4
8.1.5信號傳輸模式
8.1.6網路最大直徑
8.1.7快速Ethernet小結
8.2千兆位Ethernet
8.2.1物理接口
8.2.2還需要哪些新的內容
8.2.3千兆位Ethernet能成為現實嗎
8.3小結
第9章 令牌環網
9.1概述
9.2令牌環網的幀結構
9.2.1令牌幀
9.2.2數據帕
9.2.3MAC管理幀
9.2.4異常終止幀
9.2.5填充序列
9.3令牌環網
9.3.1硬體
9.3.2令牌環網的拓撲結構
9.3.3動態的令牌環成員關係
9.3.4現行監控器
9.4令牌環的發展
9.4.1交換機和專用令牌環
9.4.2增加傳輸速度
9.4.3它會工作嗎
9.5小結
9.5.1令牌環的優點
9.5.2令牌環的局限性
第10章 光纖分布數據接口FDDI
10.1光纖分布數據接口FDDI概述
10.1.1FDDI概述
10.1.2FDDI的組成
10.2建造FDDI網路
10.2.1連線埠類型與連線方式
10.2.2有效連線
10.2.3FDDI的拓撲結構及其實現
10.2.4網路規模
10.3FDDI帕
10.3.1數據幀
10.3.2LLC數據幀
10.3.3LLCSNAP數據幀
10.3.4令牌幀
10.3.5SMT幀
10.4F0DI機制
10.4.1站點初始化
10.4.2環初始化
10.5小結
第11章 異步傳輸模式(ATM)
11.1異步傳輸模式基礎
11.1.1ATM的虛擬連線
11.1.2ATM的連線類型
11.1.3八TM的傳輸速率
11.1.4ATM的拓撲結構
11.1.5ATM接口
11.2八TM的參考模型
11.2.1ArM的物理層
11.2.2ArM適配層
11.2.3ATM層
11.2.4信元
11.3區域網路仿真
11.4小結
第12章 網路協定
12.1網路協定概述
12.2Internet協定,版本4(IPV4)
12.2.1剖析TCP/IP
12.2.2典型的IP操作
12.2.3IP編址方案
12.2.4IPv4小結
12.3Internet協定 版本6(IPv6)
12.3.1IPv6單點傳送地址結構
12.3.2IPv6過渡型單點傳送地址結構
12.3.3IPv6任意傳送地址結構
12.3.4IPv6多點傳送地址結構
12.3.5Ipv6小結
12.4N0vell的IPX沼PX
12.4.1剖析IPX/SPX
12.4.2數據鏈路層和介質訪問層
12.4.3IPX編址
12.4.4IPX/SPX小結
12.5Apple公司的AppleTalk網路協定
12.5.1剖析AppleTalk
12.5.2A即1eTalk的編址方案
12.5.3A即leTalk小結
12.6NetBEUI
12.7小結
第三部分 建造廣域網
第13章 廣域網
13.1廣域網技術
13.2傳輸設備
13.2.1電路交換設備
13.2.2分組交換設施
13.2.3信元交換設備
13.2.4異步傳輸模式(ArM)
13.3通信硬體的選擇
13.3.1用戶提供的設備(CPE)
13.3.2約定邊緣媒介
13.4網際網路定址
13.4.1保證定址的唯一性
13.4.2帶不同協定的網路互聯
13.5使用路徑選擇協定
13.5.1距離向量路徑選擇
13.5.2連結狀態路徑選擇
13.5.3混合路徑選擇
13.5.4靜態路徑選擇
13.5.5選擇協定
13.6廣域同的拓撲結構
13.6.1對等型拓撲結構
13.6.2環型拓撲結構
13.6.3星型網路拓撲結構
13.6.4全網狀拓撲結構
13.6.5局部網狀拓撲結構
13.6.6.兩層拓撲結構
13.6.7三層拓撲結構
13.6.8混合拓撲結構
13.7設計廣域網
13.7.1廣域網的性能指標
13.7.2廣域網的費用
13.8小結
第14章 租用線路
14.1租用線路概述
14.1.1多路復用技術
14.1.2租用線路的優缺點
14.1.3租用線路的拓撲結構
14.2數位訊號標
14.2.1ANSI數位訊號層
14.2.2ITU的數位訊號層
14.2.3S0NET的載波系統
14.3T-carrier系統
14.3.1T-carrier服務
14.3.2線路編碼
14.3.3幀格式
14.4小結
第15章 電路交換傳輸設備
15.1交換56
15.1.1交換56的一般用途
15.1.2交換56技術
15.2幀中繼
15.2.1帕中繼與租用線路的比較
15.2.2擴展型幀中繼
15.2.3持久虛擬電路與交換虛擬電路
的比較
15.2.4基本幀中繼的格式
15.2.5設計幀中繼網路
15.2.6UNI與NNI比較
15.2.7CIR簡介
15.2.8幀中繼網中的流量控制
15.2.9語音傳輸幀中繼(VoFR)
15.2.10專用網、公用網和混契約
15.2.11以ATM實現網路互連
15.3異步傳輸模式(ATM)
15.3.1異步傳輸模式(ATM)的歷史
15.3.2ATM的本質
15.3.3八TM的連線
15.3.4服務質量
15.3.5信令
15.3.6ATM電路的準備
15.3.7遷移到ATM
15.4小結
第16章 分組交換傳輸設備
16.1X.25協定
16.1.1X.25的歷史
16.1.2X.25優缺點
16.1.3X.25的套用
16.1.4X.25與OSI參考模型的比較
16.1.5幾種不同類型的網路
16.1.6X.26標準(REC1356)
16.1.7遷移X.25
16.2小結
第17章 數據機和撥號技術
17.1數據機工作原理
17.1.1比特和波特
17.1.2數據機的調製類型
17.1.3異步與同步
17.2標準數據機接口
17.3ITU-T(CCITT)數據機標準
17.4數據機和Micros0ft網路
17.5小結
第18章 遠程訪問服務
18.1遠程訪問的歷史
18.1.120世紀70年代
18.1.220世紀80年代
18.1.390年代的主要趨勢
18.2建立遠程連線
18.2.1開發協定標準
18.2.2AT指令系統
18.2.3RAS連線協定
18.2.4會話的建立
18.2.5TCP/IP訪問協定
18.3遠程訪問傳輸服務
18.4WindowsNT的RAS功能
18.4.1LAN中作為網關/路由器使用
的RA3
18.4.2使用RAS為撥號入網用戶
提供Internet訪問
18.5N0vell公司NetWare連線軟體
的RAS功能
18.6Banyan系統的RAS功能
18.7RAS的安全問題
18.7.1口令保護
18.7.2撥號裝置
18.7.3回叫系統
18.8小結
第19章 內因網和外因網
19.1內因網
19.1.1Web的特點
19.1.2什麼是內因網
19.2外因網
19.2.1開放型協定存在的問題
19.2.2無連線協定中存在的問題
19.2.3開放型協定和外因網存在
的問題
19.2.4外因網的安全規則
19.2.5我是否在浪費時間
19.3虛擬專用網
19.3.1由通信公司提供的VPN
19.3.2建立隧道
19.4小結
第四部分 網路操作
第20章 網路作業系統
20.1網路作業系統的歷史
20.1.1Novell統領網路市場
20.1.2新的競爭對手
20.1.3Micros0ft開始掌握大局
20.1.4目前的情況
20.1.5網路作業系統的傳統服務項目
20.2Banyan網路作業系統
20.2.1VINES的套用和服務
20.2.2VINES支持的標準
20.2.3VINES的優缺點
20.3Novell的NetWare
20.3.1NetWare的特點
20.3.2NetWare支持的標準
20.3.3NetWare的優缺點
20.4Micr0s0ftWindowsNT
20.4.1WindowsNT的特點
20.4.2WindowsNT支持的標準
20.4.3WindowsNT的安全性
20.4.4WindowSNT的優缺點
20.5 小結
第21章 網路管理
21.1什麼是網路管理
21.2網路帳號管理
21.2.1用戶帳號
21.2.2用戶組帳號
21.2.3多次註冊
21.3資源管理
21.3.1硬體資源
21.3.2磁碟容限
21.3.3檔案和目錄
21.3.4軟體安裝和升級
21.3.5網路列印
21.4管理工具
21.4.1Microsoft的網路管理工具
21.4.2零管理
21.4.3Microsoft管理控制台
21.5小結
第22章 網路性能管理
22.1潛在的網路性能問題
22.1.1物理層的問題
22.1.2網路通信問題
22.1.3地址解析問題
22.1.4網路互連問題
22.2工具和技術
22.2.1Ping工具
22.2.2Tracer0ute工具
22.2.3WindowsNT性能監控器
22.2.4網路分析器
22.2.5硬體故障診斷
22.3小結
第23章 數據安全性
23.1網路和數據安全規劃
23.1.1安全性等級
23.1.2安全策略
23.1.3工作組、域和託管
23.1.4四種域模型
23.1.5Windows95下的安全性設定
23.1.6口令的共享
23.1.7對WindowsNT下的安全性
設定
23.1.8C2標準
23.1.9審核
23.1.10無盤工作站
23.1.11加密
23.1.12病毒防護
23.2小結
第24章 數據完整性
24.1保護作業系統
24.1.1安裝過程
24.1.2維護技術
24.2硬體的保護
24.2.1不間斷供電
24.2.2環境因素
24.2.3物理安全性
24.2.4 硬體冗餘
24.3保護用戶數據
24.3.1備份數據
24.3.2冗餘磁碟存儲
24.4實現數據完整性計畫
24.5關於數據完整性的一封簡訊
24.6小結
第25章 問題預防
25.1預防性網路控制操作
25.1.1預防性網路控制操作的
應用程式
25.1.2同絡測試、基線和監視
25.1.3最佳化現有的網路控制操作
25.2預防性網路災難操作
25.2.1預防性網路災難操作的套用
25.2.2測試災難恢復操作和策略
25.2.3最佳化現有網路災難後的
恢復操作
25.3小結
第26章 故障排查
26.1邏輯故障分離
26.1.1確定優先權
26.1.2收集有關信息
26.1.3確定可能的原因
26.1.4單元測試和分離
26.1.5研究和評價結果
26.1.6記錄結果和過程
26.2常見的聯網問題
26.2.1物理介質
26.2.2網路接口卡(NIC)
26.2.3網路接口卡NIC配置參數
26.2.4網路協定失配
26.2.5網路擁擠
26.2.6廣播風暴
26.2.7電源問題
26.2.8伺服器問題
26.3收集信息的工具
26.3.1數字電壓表
26.3.2時域反射計
26.3.3示波器
26.3.4高級電纜測試器
26.3.5協定分析器
26.3.6網路監視器
26.3.7性能監視器
26.4幫助性資源
26.4.1銷售商技術的支持
26.4.2Internet新聞組和郵件傳送清單
26.4.3下載站點
26.4.4雜誌和技術期刊
26.4.5MicrosoftWindowsNT硬體軟體
兼容性清單
26.4.6Micros0ft技術信息網
26.4.7Microsoft在線上知識庫
26.4.8WindowsNT伺服器資源
工具包
26.5小結
第五部分 附錄
技術術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