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網路基礎與實踐(2023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計算機網路基礎與實踐(2023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5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計算機網路基礎與實踐》是2023年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春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計算機網路基礎與實踐 
  • 作者:李春平
  • 出版社:電子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3年3月
  • 頁數:332 頁
  • 定價:69.80 元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121451287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本書從培養工程型、技術型等套用型人才的角度出發,採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系統介紹計算機網路的基礎知識,以及套用計算機網路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方法。全書共9章,包括計算機網路概述、TCP/IP協定、區域網路、無線與行動網路、廣域網、路由技術、Internet、IPv6技術、網路安全基礎。本書力求達到寬基礎、厚理論、重實踐的編寫思想。其中,與網路發展相關的多個知識點融合起來;理論講述簡明扼要、層層遞進;實踐內容方案明確、步驟清晰,可操作性強,力求為讀者提供簡明易學、容易上手操作的綜合實踐案例和項目實驗。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類專業相關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非計算機類專業相關課程的教材或參考書,同時可以作為計算機網路工程師、學習興趣愛好者的參考書和指導書。

作者簡介

李春平,副教授。1988年9月-1992年6月,武漢理工大學計算機套用專業學習,獲工學學士;2006年9月-2009年12月,廣東工業大學軟體工程專業學習,獲工學碩士;1992年7月-2003年8月,湖北省恩施工商銀行擔任工程師;2003年9月-至今,廣東白雲學院大數據與計算機學院任專職教師。個人、集體榮譽:《計算機網路》校級精品課程負責人。所承擔過的重點科研或教研項目及在項目中所承擔的工作:《無碴軌道工藝3D建模設計》項目負責人、省級項目《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綜合改革》負責人、《白雲宏產業學院》項目負責人。教學成果和作品獲獎情況:《無碴軌道工藝3D建模設計》獲校級科研成果一等獎。主要著作出版情況:《區域網路與廣域網套用技術》,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年。

圖書目錄

第1章 計算機網路概述 1
1.1 計算機網路的概念 1
1.1.1 計算機網路的定義 1
1.1.2 計算機網路的功能 2
1.1.3 計算機網路的類型 2
1.2 計算機網路的組成 7
1.2.1 網際網路的邊緣部分 8
1.2.2 網際網路的核心部分 9
1.3 計算機網路的發展歷史 12
1.3.1 通信技術發展的四次革命 12
1.3.2 網際網路的發展過程和未來趨勢 14
1.3.3 我國計算機網路發展的概況 16
1.4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 18
1.4.1 計算機網路的性能指標 18
1.4.2 計算機網路的非性能特徵 23
1.5 計算機網路的體系結構 23
1.5.1 計算機網路體系結構的形成與相關術語 24
1.5.2 OSI參考模型 27
1.5.3 TCP/IP協定模型 29
1.5.4 OSI參考模型與TCP/IP協定模型的比較 30
1.5.5 五層協定模型的體系結構 31
1.6 項目實驗:認識計算機網路 32
習題1 39
第2章 TCP/IP協定 43
2.1 TCP/IP協定概述 43
2.1.1 TCP/IP協定簡介 43
2.1.2 TCP/IP協定族與網路通信模型 44
2.2 物理層協定 46
2.2.1 物理層概念 46
2.2.2 物理層傳輸介質 47
2.2.3 信道復用技術 49
2.3 數據鏈路層 50
2.3.1 數據鏈路層概念 50
2.3.2 數據鏈路層協定 52
2.3.3 差錯控制技術 53
2.4 網路層協定 54
2.4.1 網路層概念 54
2.4.2 網路層協定 54
2.4.3 網路層路由算法 58
2.5 傳輸層 60
2.5.1 傳輸層概念 60
2.5.2 傳輸層協定 60
2.5.3 擁塞控制機制 62
2.6 套用層 64
2.6.1 套用層概念 64
2.6.2 套用層協定 64
2.6.3 視頻流媒體技術 65
2.7 項目實驗:使用Wireshark分析數據包 66
習題2 71
第3章 區域網路 73
3.1 區域網路概述 73
3.1.1 區域網路概念 73
3.1.2 區域網路的技術特點 73
3.1.3 區域網路的組成和分類 75
3.2 乙太網技術 76
3.2.1 乙太網的兩個標準 76
3.2.2 CSMA/CD協定 77
3.2.3 乙太網MAC地址及幀格式 79
3.2.4 乙太網交換機 82
3.2.5 乙太網交換機基本配置 85
3.2.6 地址解析協定 88
3.2.7 MAC地址、IP位址的關係及ARP的作用 93
3.3 虛擬區域網路 96
3.3.1 VLAN概述 96
3.3.2 VLAN的實現機制 97
3.3.3 VLAN的配置 100
3.4 區域網路IP位址規劃 101
3.4.1 IPv4地址概述 101
3.4.2 分類編址的IPv4地址 103
3.4.3 劃分子網的IPv4地址 105
3.4.4 無分類編址的IPv4地址 110
3.4.5 IPv4地址的套用規劃 112
3.5 項目實驗 116
3.5.1 項目實驗一:VLAN劃分與VLAN間路由 116
3.5.2 項目實驗二:劃分子網 121
3.5.3 項目實驗三:區域網路IP位址規劃 124
習題3 128
第4章 無線與行動網路 134
4.1 無線網路 134
4.1.1 無線網路的基本結構 134
4.1.2 無線鏈路與無線網路特徵 136
4.2 行動網路 137
4.2.1 行動網路基本原理 137
4.2.2 定址 138
4.2.3 移動終端的路由選擇 138
4.3 無線區域網路IEEE 802.11 139
4.3.1 IEEE 802.11 體系結構 139
4.3.2 IEEE 802.11 的MAC協定 140
4.3.3 IEEE 802.11 幀 141
4.4 蜂窩網路 142
4.4.1 蜂窩網路體系結構 142
4.4.2 蜂窩網路中的移動性管理 143
4.4.3 移動通信5G網路 144
4.5 移動IP網路 144
4.5.1 代理髮現 145
4.5.2 向歸屬代理註冊 145
4.5.3 數據報的間接路由選擇 145
4.6 其他典型無線網路介紹 145
4.6.1 WiMAX網路 145
4.6.2 藍牙網路 146
4.6.3 ZigBee網路 147
4.7 項目實驗:搭建WLAN 149
習題4 152
第5章 廣域網 157
5.1 廣域網概述 157
5.1.1 廣域網的基本概念 157
5.1.2 廣域網結構與參考模型 158
5.2 廣域網協定 159
5.2.1 HDLC協定 159
5.2.2 PPP協定 160
5.2.3 PPPoE協定 163
5.3 廣域網接入 164
5.3.1 廣域網的連線類型 164
5.3.2 廣域網接入實例 166
5.3.3 軟體定義廣域網 172
5.4 項目實驗 173
5.4.1 項目實驗一:PPP協定認證配置 173
5.4.2 項目實驗二:PPPoE協定認證配置 175
習題5 178
第6章 路由技術 181
6.1 路由的基本原理 181
6.1.1 路由和路由器 181
6.1.2 路由表 182
6.1.3 路由的來源 184
6.1.4 路由優先權 187
6.1.5 路由開銷 188
6.2 路由協定 189
6.2.1 RIP協定 190
6.2.2 OSPF協定 193
6.2.3 BGP協定 198
6.3 網路互聯設備 200
6.3.1 路由器 200
6.3.2 三層交換機 204
6.4 項目實驗 205
6.4.1 項目實驗一:靜態路由配置 205
6.4.2 項目實驗二:動態路由配置 209
習題6 215
第7章 Internet 220
7.1 Internet的基礎知識 220
7.1.1 Internet的產生和發展 220
7.1.2 Internet概述 222
7.1.3 Internet的主要功能與服務 224
7.1.4 Internet的結構 227
7.2 Internet接入技術 230
7.2.1 Internet接入概述 230
7.2.2 區域網路接入技術 230
7.2.3 APN接入技術 231
7.2.4 Cable Modem接入技術 231
7.2.5 光纖接入技術 231
7.2.6 無線接入技術 232
7.3 網路服務 233
7.3.1 DHCP 233
7.3.2 DNS 234
7.3.3 FTP 235
7.3.4 SMTP 235
7.3.5 Telnet和SSH 236
7.4 下一代Internet 237
7.4.1 下一代Internet概述 237
7.4.2 下一代Internet的組成架構體系分析 238
7.5 項目實驗:DHCP伺服器配置 240
習題7 247
第8章 IPv6技術 251
8.1 IPv6地址 251
8.1.1 IPv6數據包 251
8.1.2 IPV6編址 253
8.1.3 IPV6地址類型 254
8.1.4 IPv6全局單播地址配置 256
8.1.5 IPv6地址配置 258
8.2 IPv6協定構成 261
8.2.1 ICMPv6協定 261
8.2.2 鄰居發現協定 262
8.2.3 實施子網劃分IPv6編址方案 264
8.3 從IPv4過渡到IPv6 267
8.3.1 雙協定棧技術 267
8.3.2 隧道技術 268
8.3.3 NAT64網路地址/協定轉換技術 268
8.4 項目實驗:IPv6雙協定棧配置 269
習題8 273
第9章 網路安全基礎 275
9.1 網路安全概述 275
9.1.1 網路安全的概念 275
9.1.2 網路安全的原則 276
9.1.3 網路安全的大敵:網路攻擊 278
9.1.4 網路安全的建設內容 280
9.1.5 物理安全 281
9.1.6 網路安全服務 281
9.2 密碼學基礎 283
9.2.1 密碼學的基本概念 283
9.2.2 古典密碼技術 284
9.2.3 對稱密鑰加密技術 286
9.2.4 非對稱密鑰加密技術 289
9.3 身份認證與訪問控制 293
9.3.1 概述 293
9.3.2 身份認證技術 293
9.3.3 訪問控制技術 298
9.4 網路安全防禦技術:防火牆、入侵檢測 303
9.4.1 防火牆的概念與原理 303
9.4.2 防火牆的體系結構 305
9.4.3 防火牆的關鍵技術 306
9.4.4 入侵檢測的概念與原理 308
9.4.5 入侵檢測的關鍵技術 310
9.4.6 入侵檢測系統及其主要類型 311
9.5 項目實驗:網路安全基礎配置 313
9.5.1 場景簡介 313
9.5.2 實驗步驟 314
習題9 315
參考文獻 31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