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組成原理(第4版)——面向實踐能力培養

計算機組成原理(第4版)——面向實踐能力培養

《計算機組成原理(第4版)——面向實踐能力培養》全書共7章。第1章概述計算機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和系統的硬體、軟體組織及計算機相關的性能指標;第2章介紹數據信息的表示、運算和校驗方法;第3章介紹CPU子系統的工作原理、設計實例和多核等前沿技術;第4章介紹存儲子系統的存儲原理、主存設計和性能改進措施;第5章介紹I/O子系統,包括接口、匯流排以及中斷、DMA和通道等I/O傳輸控制方式;第6章介紹顯示器等常見輸入/輸出設備;第7章以一個硬體系統模型的設計作為全書總結。

基本介紹

  • 書名:電子工藝基礎(第3版)
  • ISBN:9787121122804
  • 出版社:王衛平
  • 出版時間:2011-06-01
圖書內容,目 錄,

圖書內容

本書為“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國家級規劃教材。本書以當前主流微型計算機技術為背景,以建立系統級的整機概念為目的,深入介紹計算機各功能子系統的邏輯組成和工作機制。
全書共7章。第1章概述計算機的基本概念、發展歷程和系統的硬體、軟體組織及計算機相關的性能指標;第2章介紹數據信息的表示、運算和校驗方法;第3章介紹CPU子系統的工作原理、設計實例和多核等前沿技術;第4章介紹存儲子系統的存儲原理、主存設計和性能改進措施;第5章介紹I/O子系統,包括接口、匯流排以及中斷、DMA和通道等I/O傳輸控制方式;第6章介紹顯示器等常見輸入/輸出設備;第7章以一個硬體系統模型的設計作為全書總結。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計算機及相關專業“計算機組成原理”及相關課程的教材,也可作為從事計算機專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參考書。

目 錄

第1章 概論 1
1.1 計算機的基本概念 1
1.1.1 信息的數位化表示 2
1.1.2 存儲程式工作方式 5
1.1.3 計算機的分類 6
1.2 計算機的誕生和發展 8
1.2.1 馮·諾依曼體系 8
1.2.2 計算機發展歷程 9
1.2.3 未來的發展趨勢 12
1.3 計算機系統的組織 13
1.3.1 硬體系統 13
1.3.2 軟體系統 18
1.3.3 硬體、軟體系統層次結構 20
1.3.4 硬體、軟體功能劃分與邏輯等價 22
1.4 計算機的特點與性能指標 23
1.4.1 計算機的特點 23
1.4.2 計算機的主要性能指標 24
習題1 27
第2章 數據的表示、運算和校驗 29
2.1 數值型數據的表示 29
2.1.1 進位計數制 29
2.1.2 帶符號數的表示 35
2.1.3 定點數與浮點數 40
2.2 字元型數據的表示 46
2.3 運算方法 48
2.3.1 定點加減運算 48
2.3.2 溢出的判斷與移位 50
2.3.3 定點乘法運算 54
2.3.4 定點除法運算 60
2.3.5 浮點四則運算 65
2.4 常用的數據校驗方法 68
2.4.1 奇偶校驗 68
2.4.2 海明校驗 69
2.4.3 循環冗餘校驗 71
習題2 73
第3章 CPU子系統 76
3.1 CPU概述 77
3.1.1 CPU的硬體結構模型 77
3.1.2 基本功能與控制方式 83
3.1.3 外部連線與I/O控制任務 88
3.1.4 CPU設計步驟 89
3.1.5 CPU的發展歷程 89
3.2 指令系統 92
3.2.1 CISC與RISC 92
3.2.2 指令格式 93
3.2.3 定址方式 98
3.2.4 指令的功能和類型 114
3.3 運算部件與運算器 123
3.3.1 加法單元 123
3.3.2 加法器與進位邏輯 124
3.3.3 算術邏輯運算部件 126
3.3.4 運算器的組織 130
3.4 模型機CPU設計方法 132
3.4.1 模型機指令系統 132
3.4.2 基本部件與數據通路 136
3.4.3 指令流程與微命令 140
3.4.4 組合邏輯控制 154
3.4.5 微程式控制 165
3.5 MIPS32架構CPU設計實例 184
3.5.1 MIPS32指令架構 185
3.5.2 基本的組成部件 190
3.5.3 單周期模式 193
3.5.4 多周期模式 205
3.5.5 指令的時間特性 223
3.6 提升CPU性能的高新技術 228
3.6.1 流水線技術 228
3.6.2 SMT與超執行緒 232
3.6.3 多核技術 233
3.7 經典處理器介紹 236
3.7.1 Intel 8086/8088 CPU 237
3.7.2 Intel 80386/80486 CPU 240
3.7.3 Pentium微處理器 243
3.7.4 Alpha微處理器 244
3.7.5 CRAY-1 246
3.7.6 Transputer 247
習題3 248
第4章 存儲子系統 252
4.1 存儲子系統概述 252
4.1.1 存儲系統的層次結構 252
4.1.2 物理存儲器與虛擬存儲器 256
4.1.3 存儲器的分類 256
4.1.4 存儲器的技術指標 259
4.2 半導體存儲原理 260
4.2.1 雙極型存儲單元 260
4.2.2 靜態存儲器 263
4.2.3 動態存儲器 267
4.2.4 半導體唯讀存儲器 272
4.3 主存儲器的組織 276
4.3.1 主存的設計原則 276
4.3.2 主存的邏輯設計 278
4.3.3 主存的外部連線方式 281
4.3.4 常見的主存晶片技術 283
4.3.5 存儲器的刷新與校驗 286
4.4 磁表面存儲原理 289
4.4.1 存儲介質與磁頭 289
4.4.2 讀寫原理 290
4.4.3 磁記錄的編碼方式 292
4.5 磁碟存儲器及其接口 296
4.5.1 軟碟存儲器 297
4.5.2 硬碟存儲器 300
4.5.3 技術指標與數據校驗 308
4.5.4 磁碟適配器 310
4.6 光學存儲原理及器件 314
4.6.1 光存儲原理 314
4.6.2 光碟存儲器 316
4.6.3 光碟驅動器及其發展方向 317
4.7 存儲系統性能的改進措施 320
4.7.1 高速緩衝存儲器 320
4.7.2 虛擬存儲器 326
4.7.3 雙連線埠存儲器 331
4.7.4 並行存儲器 332
4.7.5 聯想存儲器 336
習題4 337
第5章 匯流排與輸入/輸出子系統 340
5.1 輸入/輸出子系統概述 340
5.1.1 匯流排簡介 341
5.1.2 接口的功能與類型 342
5.1.3 輸入/輸出控制方式 345
5.2 匯流排 347
5.2.1 匯流排的特性與分類 348
5.2.2 匯流排的標準 350
5.2.3 匯流排的設計要素 351
5.2.4 PCI匯流排介紹 358
5.3 直接程式傳送模式 360
5.4 中斷處理模式 362
5.4.1 中斷的基本概念與套用 362
5.4.2 中斷請求與優先權裁決 366
5.4.3 中斷回響與中斷服務程式 372
5.4.4 中斷接口的邏輯模型 378
5.4.5 典型中斷接口舉例 381
5.5 DMA模式與接口 384
5.5.1 DMA方式的基本概念 384
5.5.2 DMA控制器與接口的連線 387
5.5.3 DMA控制器的組成 391
5.5.4 DMA傳輸操作過程 394
5.5.5 典型DMA接口舉例 395
5.6 IOP和PPU模式 401
5.6.1 通道的系統結構 401
5.6.2 通道的類型 402
5.6.3 通道的工作原理 403
習題5 405
第6章 輸入/輸出設備 407
6.1 輸入/輸出設備概述 407
6.1.1 輸入/輸出設備的一般功能 407
6.1.2 輸入/輸出設備的類型 408
6.1.3 輸入/輸出設備與主機的信息交換 411
6.2 鍵盤及接口 412
6.2.1 鍵盤的類型 412
6.2.2 硬體掃描鍵盤 415
6.2.3 軟體掃描鍵盤 416
6.3 顯示設備及接口 419
6.3.1 顯示器的分類 419
6.3.2 顯示器的成像原理 420
6.3.3 CRT顯示器 427
6.3.4 LCD顯示器 433
6.3.5 顯示適配器及工作原理 439
6.4 列印設備及接口 444
6.4.1 列印設備概述 444
6.4.2 印表機的性能指標 445
6.4.3 點陣針式印表機 446
6.4.4 噴墨印表機 450
6.4.5 雷射印表機 453
6.4.6 印表機適配器 455
6.4.7 3D列印技術簡介 456
6.5 其他輸入/輸出設備 457
6.5.1 光學字元識別設備 457
6.5.2 圖形圖像輸入設備 458
6.5.3 語音識別設備 460
6.5.4 條形碼與二維碼識別儀 461
習題6 464
第7章 計算機硬體系統模型 465
7.1 模型機系統及信號互連 465
7.1.1 系統組成 465
7.1.2 系統匯流排 466
7.1.3 各部件的信號線 467
7.2 模型機典型I/O操作舉例 471
7.2.1 直接程式傳輸方式的I/O操作 471
7.2.2 中斷方式下的I/O操作 472
7.2.3 DMA方式下的I/O操作 473
7.3 系統配置舉例 474
習題7 476
參考文獻 477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