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與發展過程
計算機服務業的歷史可追溯到50年代,比用造表機提供的
統計數據的
處理服務甚至還要早得多。
首先在美國,隨著計算機成為商業化產品,開始了
計算機服務商業化的進程。
硬體製造商為增強其產品競爭能力,和硬體一道提供軟體及有關服務(費用是一體化計入整個系統中)。第一批獨立的
軟體公司也作為一種補充力量在50年代開始成長起來,它們的服務對象是
硬體製造商和政府部門,主要工作是系統軟體和科學套用領域。某些軟體公司也提供管理
諮詢服務。如設備選擇、系統及方法分析、數據處理系統管理和程式設計服務。
60年代中期,第三代計算機出現。硬體製造商被他們的新計算機系統的大量軟體發展工作所壓倒,需要外力幫助,更無力顧及整個服務業市場;用戶面臨從第二代計算機轉移到第三代計算機上的問題;計算機裝機台數急劇增加,大量新用戶需要指導和輔助,
系統設計、
程式設計和
管理等方面的人才日益短缺。以上這些情況推動了計算機服務業的發展。1969年6月IBM公司宣布實行“價格分離”,以後全世界各主要計算機公司也紛紛採取同樣做法。價格分離的結果,使系統分析和設計、
程式設計、諮詢、培訓、軟體銷售、設備管理等計算機服務業的經營項目,從原先和硬體一體化計價的體系中分離出來。對計算機服務業的進一步發展有深遠影響。
現狀 在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中, 美國的計算機服務業形成最早、規模最大,居世界首位。據美國信息處理服務組織協會(ADAPSO)1982年調查報告稱,1981年美國本行業有6178家企業,從業人數413000人,總銷售額為221億美元,年增長率為24%,比重最大的是處理服務(占銷售額的50%),增長最快的是軟體產品和統合系統(年增長率分別是42%和32%)。西歐的市場相當美國的一半多,而美國公司在其中占很大份額。日本的市場約為美國的1/6到1/5。從事計算機服務的有硬體製造商、其他行業中的大企業(如銀行、飛機製造商、保險公司等),和獨立的計算機服務企業。而銷售額最大,占主導地位的是硬體製造商。美國的6000多家計算機服務企業中,4%的大企業占總銷售額的57%(1979~1981年)。眾多的小軟體公司吸引了許多風險投資,每年新成立的公司約占總數的1/4。
美國政府作為最大的計算機用戶,通過其採購計畫對整個計算機行業的形成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此外通過推行反壟斷法,對獨立的計算機服務業產生促進作用。
其他國家的政府都對本行業採取扶植性的發展政策。
蘇聯、東歐國家實行計畫經濟,由多部門組成的全國性聯合組織實行計算機硬體和軟體的綜合服務,包括設備安裝、調試、投入運行和維修;計算機的集中服務(設備管理);系統軟體和套用軟體的提供、維護;計算中心的設計和配置;全國性及地區性算法和程式庫的建立及協調;全國性諮詢站網;硬軟體專業人員培訓,經互會國家間交流協作。
開發中國家和地區沒有自己的計算機製造業,計算機套用起步晚,在深度和廣度上也不能與已開發國家相比。但基於對產業發展趨勢和計算機軟體重要性的認識,不少國家(如
印度、
南韓、
新加坡)都採取了積極發展軟體行業的政策。除滿足本國需要之外,還企圖利用本國人力費用低廉的條件以求打入國際市場。在作法上往往是採用與外資結合的方式。
中國的計算機服務力量分布在各行各業中,並已初具規模。但作為行業還處在發展的
初級階段。
處理服務 以利用計算機處理能力為主的服務,為客戶提供訪問計算機或
計算機網絡的手段。包括受託
信息處理,即為客戶進行事務計算、科學技術計算、
銀行或
醫療等各行業特殊需要的服務(多為實時處理
);數據錄入服務;分時方式或整段時間的計算機機時出租;
設備管理,即連續地為客戶管理和運行(客戶自己的或租用的)計算機及信息處理設備。提供服務的形式包括批處理服務,遠程計算服務(
互動式處理、
遠程批處理、資料庫信息檢索、可視數據服務)等。
軟體產品
軟體產品是指向用戶提供的計算機軟體、信息系統或設備中嵌入的軟體或在提供計算機
信息系統集成、套用服務等技術服務時提供的計算機軟體。
向最終用戶或其他供應商出售軟體包,這
些軟體包是獨立於硬體而定價和銷售的。
專業服務
以提供專門知識為主的技術服務,包括
受託程式設計,即按客戶特殊需要設計軟體;在軟體設
計、系統故障尋找、系統和軟體實現等各方面提供諮詢;
教育培訓
提供培訓計畫或課程。
綜合系統
針對專門套用領域購入設備,配備專門
的軟體,構成完整的軟體硬體系統,出售給一般用戶,或
供專門的工業市場。
其他服務
與計算機有關的其他服務 包括計算機及有關設備
的租賃、修理和維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