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層析成像:基本原理、系統技術、圖像質量及套用(第3版)》是2016年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書籍,作者是Willi A. Kalender [德]威利 卡倫德爾 。
基本介紹
- 書名:計算機層析成像:基本原理、系統技術、圖像質量及套用(第3版)
- 作者:Willi A. Kalender [德]威利 卡倫德爾 著
- 譯者:許州、陳浩、王遠 譯
- ISBN:9787302430131
- 定價:99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6.07.01
圖書簡介,編輯推薦,目錄,
圖書簡介
本書依次從單斷層掃描到採用錐束螺旋CT(MSCT)的容積掃描,旨在描述計算機層析成像的技術和物理原理。對CT初學者,本書第1章以解說性的方式詳細描述了CT的基本原理。對這些內容熟悉的讀者可以跳過這一章節或通過其中的圖例來更新知識。對於理解後續章節,數學原理並不必要,但作為附錄列在本書第9章。
編輯推薦
本書是寫給不同交叉學科的讀者,嘗試在CT的基本原理和套用這兩方面做講解,因此重點放在物理、技術方面,而放射學方面略微提及,對先驗知識也沒有特殊要求。重要的CT術語集中在術語表中並作了簡明定義。對於細節問題,本書參考了相關文獻。本書並不主張或致力於提供一個完整的參考書目,而只是為了儘可能保持本書的自洽性。本書講述的目標是否實現還留待讀者判斷。作者隨時接受讀者的建議、評論、批評,同時希望本書第三版像前兩版一樣得到讀者同樣的認同。
目錄
歷史概述
第1章CT原理
1.1關於斷層成像的一般認識
1.1.1CT——一種數字成像手段
1.1.2斷層成像為什麼能夠提高對比度
1.2CT的基本原理
1.2.1我們在CT中測量什麼
1.2.2在CT中如何測量一個物體
1.2.3如何計算一幅CT圖像
1.2.4在CT圖像中顯示什麼
第2章技術原理
2.1發展階段與目標
2.1.120世紀70年代——從頭顱到全身掃描
2.1.220世紀80年代——單層快速掃描
2.1.320世紀90年代——快速容積掃描
2.1.421世紀初——多樣化的快速容積掃描
2.1.52010後十年將是SubmSvCT
2.2CT掃描標準配置
2.2.1機械設計
2.2.2X射線部件
2.2.3準直器和過濾器
2.2.4探測器系統
2.3掃描方式和掃描參數
2.3.1定位像
2.3.2單層掃描:連續CT
2.3.3單層掃描——步進模式
2.3.4材料的選擇性成像——雙能量CT
2.3.5連續掃描——動態CT
2.3.6CT透視——介入CT
2.3.7容積掃描——螺旋CT
2.3.8容積掃描——錐束CT
2.4特殊掃描原理CT
2.4.1電子束CT
2.4.2動態空間再現機
2.4.3平板探測器CT掃描系統
2.4.4PET/CT聯合掃描系統
2.4.5SPECT/CT聯合掃描裝置
2.4.6雙源CT
第3章螺旋CT
3.1早期設計與成果
3.2螺旋CT的掃描原理和技術特性
3.3螺旋CT圖像重建
3.3.1基本z軸內插法(360°LI)
3.3.2採用數據重組的z軸內插法(180°LI)
3.3.3180°z軸內插算法的演變
3.4多層螺旋CT圖像重建
3.4.1多層螺旋CT的z軸內插法(180°MLI)
3.4.2多層螺旋CT的z軸濾波法(180°MFI)
3.4.3ECG相關性心臟成像
3.5錐束螺旋CT圖像重建
3.5.164層重建方法
3.5.2多於64層重建方法
3.5.3大螺距雙源CT螺旋掃描
第4章圖像質量
4.1連續CT的變數和方法
4.1.1CT值、均勻性、對比度和線性
4.1.2像素噪聲
4.1.3空間解析度——高對比度解析度
4.1.4對比度解析度:低對比度解析度
4.1.5偽影
4.2螺旋CT的變數和方法
4.2.1一般問題
4.2.2像素噪聲
4.2.3層面靈敏度曲線
4.2.4z軸方向上的空間解析度
4.2.5多層螺旋CT需考慮的因素
4.2.6錐束螺旋CT考慮的因素
4.2.7螺旋CT的偽影
4.2.8z軸方向上良好樣本的效應
4.2.9雙源CT的性能
4.3平板探測器CT需考慮的因素
4.3.1基於C形臂的FDCT圖像質量需考慮的問題
4.3.2面部頭骨的FDCT成像需考慮的問題
4.3.3FDCT中減少偽影所做的工作
4.4系統整體性能指標
4.4.1噪聲,劑量和解析度相互之間的關係
4.4.2品質因數
4.5驗收試驗和穩定性試驗
第5章劑量
5.1CT是高劑量檢査方法嗎
5.2劑量測量的技術參數
5.2.1連續單層掃描的劑量分布
5.2.2雜散輻射
5.2.3螺旋掃描的其他注意事項
5.2.4寬排探測器的其他注意事項
5.2.5寬排探測器的CTDI概念
5.2.6CT的劑量參考水平
5.2.7CTDI的問題
5.3CT的患者劑量
5.3.1掃描參數對患者劑量的影響
5.3.2螺旋CT對患者劑量的影響
5.3.3器官劑量和有效劑量的估計
5.3.4有效劑量估計
5.3.5患者劑量的測定問題
5.4進一步降低劑量的可行性
5.4.1檢查人員的作用
5.4.2技術措施和新方法
5.5我們應如何對待關於劑量的討論
5.5.1CT系統的進一步最佳化
5.5.2劑量、好處及風險的相關信息
5.5.3作者的總結和建議
第6章圖像處理及可視化
6.1簡單圖像處理及評價流程
6.2二維顯示
6.3三維顯示
6.3.1表面顯示
6.3.2投影顯示
6.3.3體繪製技術
6.3.4虛擬內窺鏡技術
6.3.5選擇3D顯示方法的建議
6.4怎樣處理全部圖像
第7章特殊套用
7.1概述
7.2定量CT
7.3心臟的時像選擇成像
7.3.1連續CT中的前瞻性觸發
7.3.2螺旋CT中的回顧性門控
7.3.3使用前瞻性觸發技術的高螺距雙源螺旋CT
7.3.4CT用於冠狀動脈鈣含量測量
7.4雙能CT
7.4.1雙能CT的基本物理原理
7.4.2技術解決方案
7.4.3DECT套用
7.5圖像導引的介入治療
7.6基於診斷的臨床預成像(顯微CT)
7.6.1微焦點體外成像
7.6.2微焦點CT活體成像
7.6.3質量控制和劑量評估
7.7CT組織灌注的評估
7.7.1臨床CT的大腦灌注測量
7.7.2使用CT進行灌注評估的另外的方法
7.7.3質量控制和劑量的考慮
第8章CT的未來
8.1共同關注
8.2技術發展
8.3專用乳腺CT的特點
8.4總結
第9章圖像重建的數學概述
9.1二維圖像重建
9.1.1二維投影數據的定義
9.1.2平行束投影數據的重建
9.1.3平行束FBP算法
9.1.4二維扇束投影的定義
9.1.5扇束濾波反投影算法
9.1.6等角射線產生的扇形投影數據的FBP重建算法
9.1.7重排
9.1.8等角扇束投影數據的重排
9.2三維圖像重建
9.2.1錐束投影的定義
9.2.2Feldkamp錐束重建算法
9.2.3EPBP——一種Feldkamp類型的算法
9.2.4單層重排算法
9.2.5錐束投影的精確三維重建
參考文獻
縮寫和符號
辭彙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