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書

計書

計書,是戰國時出現的郡縣根據人丁徵收地方賦稅的檔案,為封建國家向廣大農民徵收賦稅的依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計書
  • 拼音:jì shū
  • 出現時間:戰國
簡介,計書與版圖,歷史由來,上計制度,詞語,

簡介

計書,是戰國時的賦稅檔案。與西周“版圖”檔案的作用相似,它是封建地主階級政權進行經濟盤剝和政治統治的重要依據。
計書計書

計書與版圖

版圖,是封建社會分封制下國王按不同等級奴隸主“授民授疆土”收取貢賦的憑據,而計書則是封建國家向廣大農民徵收賦稅的依據,它是春秋末年出現的郡縣制度的產物。

歷史由來

從春秋到戰國,強國並滅小國以後,多就地設郡縣,後來成為了固定的郡縣政權組織,這就形成了一個從中央到地方的嚴密的統治網,地主階級通過這套官僚機構剝削著廣大人民。郡縣首領不再享有封地,而是領取國君的俸祿。他們的職位不再是世襲而是由國君直接任免。 分封制下貴族世襲的世卿制度被國君任免並領取俸祿的官僚制度所取代了。從此,奴隸制度下由地方向中央進貢的形式變成了封建國家直接向農民徵收賦稅的形式,這就出現了郡縣根據人丁徵收地方賦稅的檔案,稱“計書”。
這種計書既是剝削人民的手段也是考核官吏的依據,是這一時期的重要檔案。

上計制度

為了保證封建國家的財政來源,戰國時各國都制定了上計制度。就是郡縣長官於每年年終將下一年度的民戶和財賦數目寫在木卷上送呈國君,國君把木卷剖而為二,王執右卷,臣執左卷,當下一年度終了時,郡縣將賦稅上繳國君,稱“上計制度”。國君根據右卷考核實征數目,並決定官員的升降貨賞罰,所謂“符契之所合,賞罰之所生也”。
上計制度實行以後,每年造冊形成的計書檔案,郡縣保留副本,正本交由中央存檔。當時魏、趙、秦等各國都有計書。

詞語

【詞目】計書
【拼音】jì shū
【釋義】古代州郡年終向朝廷匯報情況的簿書。官府的文書,用於報告地方政情。《商君書·禁使》:“夫吏專制決事於千里之外,十二月而計書以定事。” 唐 司馬貞史記索隱》:“太史公位在丞相上,天下郡國計書先上太史公,副上丞相。”唐 劉知幾史通·史官建置》:“漢法,天下計書先上太史,副上丞相。” 宋 陳傅良 《馮司理墓志銘》:“君偕計書上名於禮部,兩家奉酒相勞苦。” 清 方履籛 《<河內縣誌>敘傳》:“漢時計書,既上太史,郡國地誌,固亦在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