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單外交

“訂單外交”正在成為中國與別的國家搞外交的一個重要形式,也是一個重要槓桿。有越來越多的事實說明,中國在對外政策上奉行現實主義戰略,利用經貿交往與合作(俗稱訂單外交),表達與某個國家之間的親疏遠近關係——雖然從總體上來說,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則和國際貿易的慣例,中國未對國際貿易設定任何障礙,與所有國家保持正常的經貿交往是常態——但確實在某些時候針對某些國家,採取加深經貿合作、擴大貿易規模或者疏遠經濟關係、凍結新的合作領域的方式,顯示對該國實行的對華政策的態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訂單外交
簡介
訂單外交
首先,海外採購的前提應當是中國對所採購的商品有現實的需求。儘管中國外匯儲備已在全世界高居榜首,但無論是通過政府採購還是通過企業採購,我們都沒有義務花費國民血汗去大手筆採購無用之物,僅僅是為了討取別國靠不住的歡心。2006年,吳儀副總理帶隊赴美採購時,媒體上充斥的是對這些採購有助於緩解中美貿易不平衡的分析,卻見不到對所採購貨物適用性、性價比等方面的分析,這種偏頗的宣傳無形之中將中國置於不義地位,似乎中美貿易失衡是中國的過失,我們有義務彌補這種過失。
其次,從已開發國家擴大進口先進技術裝備不能損害中國自主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努力。一度盛行的“市場換技術”策略已經基本被證實是個幻想。正在興起的全球貿易保護主義並不僅僅局限於那種旨在保護國內市場的傳統保護主義,還包括旨在奪取海外市場的“進攻性保護主義”。經濟危機之下,相信各國將更多地運用財政、金融等項工具支持本國企業奪取海外市場。我們不可為一時之利而損害自己的長期發展潛力,必須儘可能將先進制造業產品進口局限於必需範疇內。為此,我們在政府採購、關稅、加速折舊、退稅等方面應給自主先進制造業產品與進口產品平等競爭的機會,消除在某些局部已經相當嚴重的國貨歧視傾向。
我們對已開發國家開展訂單外交的主要對象是技術裝備,而擴大進口這類產品應伴隨著進口內容的升級。以往的教訓是單純注重引進硬體而忽視消化吸收,出現了“引進-落後-再引進”的惡性循環。有鑒於此,政府和企業應增加引進技術和設備消化吸收預算,包括引進專家。從國際收支的角度來看,這樣做帶動的是服務貿易進口,更有助於國際收支平衡。
第三,平衡訂單外交對象,避免過度集中於少數已開發國家。作為一種主動的、進攻性的經濟外交工具,我們完全可以把訂單外交用於推進中國主導的區域/雙邊經濟、一體化,爭取更多的盟友。對巴西、澳大利亞、中東國家、俄羅斯、中亞國家……,我們也都可以實施類似的訂單外交策略。儘管有時可能未必有對美歐國家的訂單外交那么引人注目,但實際上對東亞和其它原料輸出國的訂單外交,對中國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可能更為重要。
第四,避免過分慷慨的“大禮包”反而可能削弱日後對方與中國達成更全面經貿協定的動力。在向貿易夥伴送出包括經貿協定在內的廣義訂單外交“大禮包”之前,我們必須充分考慮未來對這個貿易夥伴的定位。例如,上世紀90年代,部分由於從美國《非洲發展與機會法案》受惠頗多,南非反而沒有興趣付出額外的代價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了,這種決策失誤不可不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