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論勢力失墜之原因

《言論勢力失墜之原因》是杜亞泉所著作品,出自於《杜亞泉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言論勢力失墜之原因
  • 作者:杜亞泉
  • 創作年代:近代
  • 作品出處:杜亞泉卷(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
作品原文,出處收錄,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自國體改建以來,言論自由,載在《約法》,報館林立,厥數倍蓰,言論勢力宜可增進矣。然而,國人信仰畏憚之程度,較諸疇昔不逮焉。曩時言論,縱受政府鈐制,且缺乏揭布之機關,顧達官貴人,猶惴惴焉懼清議之持其後。社會、個人之行動,亦不敢顯與輿論相抗違。其切中時弊者,常能博多數之讚許,輾轉傳誦,不脛而走,勸善懲惡,歷久不替。而今日則何如者?微論政治張弛、國是得失,非言論所可轉移也,即社會上之薄物細故,亦難舉督責糾繩之實效。雖嘵音瘏口,筆禿腕枯,曾不能使爭奪權利擾害秩序者知所斂戢。言論勢力薄弱至此,其故何耶?論者或謂武力時代,當然無言論立足之地。似也,顧何以尋常事故,絕無武力之存在,而亦言諄聽藐,則全諉諸武力之劫制不可矣!或又謂比年言論,常受動於權勢及金錢,雖儼然為輿論之代表,司國民之喉舌者,每每因二者關係,而貶損其節操,言論價值之低落,良由於此。夫此類情事,雖不能保其必無,然特至少之數,不能以概括全體,何以其他方面,明明無二者關係,而亦不能得人民之崇信乎?間嘗推究其故,則所以陷於如此厄境者,多在言論自身;而社會之淪於腐濁,積非成是,不復以言論之左右為輕重,則亦致厄之一大因也。試略論之。
夫言論之所以能饜服人心者,非言論之果具此權力也。凡一民族,必有共喻之信條焉。何者為是,何者為非,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經千百年之沿守,遂深漬於民眾意識之中。言論家本此信條為立論基礎,其褒貶之善惡即民眾共喻之善惡,所辨別之是非即民眾共喻之是非,用能以心相印,無有扞格。猶之法庭裁判,先有公布之法律為人民所承認,故其判決為有效。又如物理、算術,先有公例公式為治此學者所公同遵守,然後格一理,演一題,即可舉某例某式,以求他人之諒解焉。民眾共喻之信條,乃言論界之法律及公例公式也。然自西洋文化輸入以來,此法律與公例公式,漸為外來思想所變動,立言者既不能僅據舊有者為標準,聽言者亦不甘僅以舊有者為滿足,於是言論基礎遂受動搖。言論界雖亦求合時勢,稍變其論據之方針,但倉皇迎受,無所折衷,故所陳說,非失之支離,即流於偏激,而不能有融會貫徹之精義以收民眾之視聽。此雖受時勢之影響然,不能謂非言論自身之缺點也。【注】:以上為原文部分內容。

出處收錄

杜亞泉活躍於清末至五四的言論界,身與清末立憲、民初嘗試共和及新文化運動,“常好根據哲理以指導個人,改良社會”,在這一時期留下了不少對政局“當前一境”的即時觀察及批評建議,其認知往往比很多時人更為深刻。杜氏論著除發表於《東方雜誌》之外,亦散見於當時報刊。本卷輯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論述一百五十餘篇,涵蓋杜氏對清末民初政治、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思考。

作者簡介

人物簡介杜亞泉(1873—1933),浙江紹興人,原名煒孫,字秋帆,號亞泉,筆名傖父、高勞。早年肄業於浙江崇文書院。曾任紹興中西學堂教習,創辦亞泉學館,出版《亞泉雜誌》等。1904年入商務印書館任編譯所理化數學部主任。1909年起任《東方雜誌》編輯,繼而掌其筆政,前後凡十一年。新文化運動時期提倡中西調和,於1920年迫於情勢辭去《東方雜誌》主編職務。1933年病逝。論著多散見於當時報刊,單行本有《人生哲學》、《博史》等。編者簡介周月峰,1979年生,浙江海寧人。浙江大學歷史系本科、碩士,北京大學歷史系博士。現為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清末至五四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社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