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言語之盜,君子警惕
- 創作年代:戰國
- 作品出處:《孟子》
- 文學體裁:語錄體散文
- 作者:孟子及其學生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讀解,作品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言語之盜,君子警惕
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類也。
作品注釋
①餂(tiǎn):取,誘取。
作品譯文
士人不該說話的時候說話,是用言語來套取人;該成話的時候不說話,是用沉默來套取人。都是鑽洞爬牆的小偷行為。
作品讀解
孔子也說過類似的話:“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之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
同樣是該.不該說話的問題,在孔子那裡還只是“失”,屬於智 與不智的範疇。可是,到了孟子這裡就成了“餂”,屬於仁與不仁 的範疇了。
這是有時代發展因素在內的。
孟子時代,遊說風起。“展開談天說地,來誘拿雲捉霧人” ,搖唇鼓舌之士,心術隱伏,欺世盜名,無異於竊人財物。孟子因 此而深惡痛絕,斥之為鑽洞爬牆的賊,與孔子所譴責的色厲內荏 者一樣了。(子曰:“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
口是禍之門,舌是斬身刀。
說與不說,頗費斟酌,弄不好,進退不是人。所以,還是東方朔那‘非有先生”的四個字深中肯綮,道出了千古尷尬——
“談何容易”。
這是從“說”的一方面來看。而我們既然知道當不當說有這些講究,知道有這種通過語言和沉默來套取人的“穿窬之類”存 在,那我們就應該知道,這種“穿窬之類”的言語之盜很可能就 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周圍活動著,一有機會,就乾那鑽洞爬牆的勾當,鑽你語言的洞,爬你思想的牆。所以,我們一定要提高警惕,嚴防這種專門以語言和沉默為手段來套取,誘惑你的賊。 比如說,當有人居心叵測地來和你套近乎,冠冕堂皇地來找你 “談話”時,你就一定要警惕:是不是那“穿窬之類”皮笑肉不笑地向你走過來了呢?
作品出處
《言語之盜,君子警惕》《孟子》的《盡心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