觽

古同“觿”。玉器的一種造型,其首如龍而尾尖,有扁身和圓身兩種,扁身造型如半玉璧,圓身造型如象牙,為祭祀和祈福時之禮器,東漢後漸漸消失。注意:在部分網路流通的史書(例如《漢書》《三國志》《晉書》等)中,因為字元轉碼錯誤的原因將【眾】字誤轉換成【觽】字,導致經常出現“率觽”、“觽庶”等之類詞語,其中的【觽】字實際是【眾】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觽
  • 拼音: xī
  • 筆劃:22
  • 部首:角
基本釋義,古籍解釋,

基本釋義

例如“夏四月,黑山賊張燕率觽降。”的意思就是“夏四月,黑山賊張燕率眾降。”
拼音: xī
筆劃: 22
部首: 角
部首筆劃: 7
解釋
1. 觿 xī 古代一種解結的錐子。
用骨、玉等製成。也用作佩飾:“芄蘭之支,童子佩觿。”
2. 開瓶口、匣蓋的工具:
“這大小兩把錐子,叫作大觿、小觿,是開個瓶口兒、匣蓋兒用的。”
3. 觿年
佩帶由象骨製成解繩結飾物的年齡。指童年
4.兵觿
指代部隊的意思。
5.可作意動用法,意為“統領部隊”。
6.施定柔的作品《結愛·犀燃燭照》的男主角:賀蘭觿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字彙補》同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