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辨證錄》卷一。具有息陽明之焰,解少陽之氛之功效。主治冬月傷寒,邪在陽明,欲出而未出,至八日而潮熱未已。
基本介紹
- 名稱:解胃湯
- 出處:《辨證錄》卷一
- 組成:青蒿、茯苓、甘草、麥冬、玄參、竹葉
- 功用:息陽明之焰,解少陽之氛
- 主治:冬月傷寒,邪在陽明,欲出而未出,至八日而潮熱未已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青蒿五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麥冬五錢,玄參三錢,竹葉五十片。
用法用量
水煎服,一劑而胃熱清,再劑而潮熱退,不必三劑。
功用
息陽明之焰,解少陽之氛。
主治
冬月傷寒,邪在陽明,欲出而未出,至八日而潮熱未已。
方義
此方息陽明之焰而又能解少陽之氛,一方而兩治。倘徒解少陽之氛,而陽明愈熾矣;倘徒息陽明之焰,而少陽又燥矣。兩陽有偏盛之虞,則二府必有獨乾之嘆,自然輕變為重,邪傳正無已時。今一方兩治,仍是單治陽明,而少陽治法已包於中,所以能收全功也。
附方
名稱:清肝解胃湯
組成:柴胡、瓜萎、蒲公英各15g,白芍20g,當歸、薤白、瓦楞子(煅)、半夏、海螵蛸各10g,枳實6g,陳皮5g,甘草3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早晚空腹溫服,10劑為1個療程
主治:肝胃不和型消化性潰瘍者
出處:《脾胃病妙法良方大全》
功用:疏肝和胃、制酸止痛
名稱:解胃湯
組成:蒲公英30g,瓦楞子(煅)、虎杖各15g,金銀花、連翹、川楝子、烏賊骨、白芨各12g,延胡索、厚朴各9g,甘草6g
用法: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2次服用。停服非甾體類抗炎藥
主治:非甾體類抗炎藥引發的急性胃炎者
出處:《脾胃病妙法良方大全》
功用:清熱解毒和胃
重要文獻摘要
方論選錄
《辨證奇聞》:“一冬月傷寒,至八日潮熱未解,人謂邪再傳少陽,誰知邪在陽明,欲出未出乎。陽明多氣多血,氣血既多,藏痰亦不少。痰在胃膈,自發潮熱,不必假借少陽。況邪又將出,少陽前受陽明貽害,未免寒心,故現潮熱,其實未入少陽。法不須治少陽邪,宜解陽明熱。陽明熱解,少陽邪自散。用解胃湯:青蒿、麥冬五錢,茯苓二錢,甘草五分,玄參三錢,竹葉五十片。一劑胃熱解,再劑潮熱退,不必三劑。此方息陽明焰,又解少陽氛。倘徒治少陽,陽明愈熾,倘息陽明,少陽又燥。有偏勝必有獨乾,自然輕變為重,邪傳無已。今單治陽明,已有少陽治法,故收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