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該書共分為五章,各自側重“耶魯學派”解構批評的不同方面。第一章簡要探討解構批評的來龍去脈,辨析“耶魯學派”與
德希達的關聯和差異,探討解構思維對文學批評的“影響”。第二章討論“耶魯學派”的文學觀與批評觀。第三章討論“耶魯學派”的修辭論。第四章討論“耶魯學派”的閱讀論,作者從兩種不同的閱讀態度入手,探討了閱讀的“不可能性”,以及“誤讀”的必然性,最後論及了“誤讀”視角下的文學史觀。第五章梳理學界對於解構批評的誤解,著重考察了來自文學批評界右、左兩方的反對批駁之聲,以及解構方面的回應與反擊。
作品目錄
第一章 走向解構批評 | 第二章 “耶魯學派”的文學觀與批評觀 | 第三章 “耶魯學派”的修辭論 |
---|
第一節 從“新批評”到解構批評 第二節 “耶魯學派”:鬆散的同盟 第三節 解構對文學批評的“影響” | | 第一節 語言的修辭本質 第二節 修辭視角下的“反”敘事學 |
第四章 “耶魯學派”的閱讀論 | 第五章 學界的質疑與辯護 |
---|
| 第一節 解構批評遭遇人文主義 第二節 解構批評遭遇左派批評 |
作品思想
該書重要觀點有:①“耶魯學派”四位批評家德·曼、米勒、哈特曼、布魯姆,既有著各自獨特的理論見解和批評策略,同時又在解構批評的視野下分享著相通的學理思路。“耶魯學派”的學術淵源並非單方面的,英美批評傳統是其根深蒂固的本土背景,不論浪漫主義、唯美主義還是“新批評”,都為其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養分。同時,“耶魯學派”又善於反思英美傳統,廣泛吸取歐陸的種種理論資源,“為我所用”。
②“耶魯學派”對文學和批評有著獨特的看法。文學這一概念本身,向來貌似簡單卻難於定義。由於文類的界線模糊不定,文學不可能“獨善其身”,而是必然與其他種種文類穿插交疊。解構批評家並不執著於某種純粹的文學定義,而是展現了不拘一格、各具啟迪的文學觀。同樣由於文類界線的模糊不定,文學批評也並非能夠明確定義的文類,而是必然與它的研究對象——文學作品本身——難解難分。不過,解構批評家並不因此而苦惱。相反,他們因勢利導,主張一種風格更為自由,也更具創造性的批評寫作。
③“耶魯學派”重視修辭。傳統的文學研究,往往視修辭為文學作品中常見的手法、技巧,能夠為作品增色,或循循善誘,或生動形象,或暗蘊深意。解構批評家則認為,修辭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增色之筆,它甚至是所有文本中不可剝離的成分。凡有語言處便有修辭,語言即修辭。而在邏輯、語法、修辭這古典語言學三要素中,修辭其實是一種破壞性、否定性的力量。它無時不在顛覆文本中的語法和邏輯,使得文本的表意成為懸而不決的問題。另外,修辭也揭示了文本世界的虛構性質。解構批評的敘事研究,亦建基於修辭視角。不過,解構敘事學與經典的結構主義敘事學迥異其趣,而這裡所說的修辭也與傳統意義上的修辭不盡相同。
④在關於閱讀的問題上,解構批評家認為“嚴謹”的閱讀求之不得,不如索性徜徉於“迷狂”的閱讀之中,反而能夠尋獲洞見。閱讀的寓言總是在講述著不可讀的故事,包括這寓言本身的不可讀。既然閱讀無法導向確定的意義,那么便不存在所謂的正確解讀,一切閱讀都是“誤讀”。解構批評家進而推演出一部“誤讀”的文學史,後輩詩人有意誤讀前輩詩人,以獲取自己的“獨創性”和作為詩人的尊嚴。解構批評常常兩面受敵。人文主義者將其視作破壞人文價值的虛無主義,而左派批評家又責其紙上談兵、遁世無為。面對左右雙方的攻擊,解構批評也做出了恰當的回應。
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22年1月,該書獲第十三屆吉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著作類三等獎。
出版信息
作者簡介
郭偉,1978年生,文學博士,北華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導,開設《科幻文學欣賞》《科幻影視欣賞》《科幻文學》三門科幻課程;研究方向為科幻文學、西方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