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構

解構

在歐陸哲學與文學批評中,解構主義以一個由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所創立的批評學派為代表。德希達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為解構閱讀西方哲學的方法。“解構”一詞由錢鐘書先生翻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構
  • 外文名:Deconstruction
  • 翻譯者:錢鐘書
  • 釋義:結構分解;分裂,挑撥離間
基本信息,定義,由來,闡釋“解構”,闡釋,批評,相關研究者,相關術語,延異,解構閱讀,解構分析,解構主義,相關書籍,

基本信息

定義

解構,或譯為“結構分解”,是後結構主義提出的一種批評方法。是解構主義者德希達的一個術語。“解構”概念源於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中的“deconstruction”一詞,原意為分解、消解、拆解、揭示等,德希達在這個基礎上補充了“消除”、“反積澱”、“問題化”等意思。

由來

德希達從語言觀念的分析入手,對西方形上學傳統思維方式的反思。指對有形上學穩固性的結構及其中心進行消解,每一次解構都表現為結構的中斷、分裂或解體,但是每一次解構的結果又都是產生新的結構。對上帝萬能的認識是一次解構;理性將其拆解,同時建立了自己的結構。
“解構”一詞由錢鐘書先生翻譯。
《後漢書 隗囂傳》光武帝報隗囂書:“自今以後,手書相聞,勿用傍人解構之言。”

闡釋“解構”

闡釋

解構是後現代藝術家喜歡使用的一個辭彙,又是一個被媒體和種種藝術圈外人濫用的辭彙。它是複雜而多義的。在文學評論中解構指一種演繹方法,它展示了一場辯論的結構如何能有效地破壞辯論的立場。
80年代後期,西方建築學界出現了一個新的名目:解構主義建築(Deconstructivism Architect),什麼是解構主義建築的原則和特徵,至今仍無公認的看法,有的論者的見解虛玄深奧,非常難懂。簡單而言,解構則指一種設計,這種設計對作為產品的建築物是否必需能夠入住提出質疑。所以這裡解構更多地是指一種與建築結構設計有關的原則,而不是另一類型文本的演繹。
時裝界中人更為熱情地使用這個辭彙。因為深奧而神秘的辭彙很容易被通俗化和簡單化,成為時髦詞兒。1992年起時裝雜誌就在宣布"迪奧公司正在'解構'禮服","卡爾·拉格菲爾德在解構裘皮時裝"。時裝界中的後現代主義業餘理論家也有他們的道理。他們敏銳地在一大堆晦澀定義中發現了解構的本質--破壞那些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信條,或對它們提出質疑。為什麼小夜禮服一定要有緞面的新月領或尖角領,為什麼褲側一定要用緞條裝飾?所以,把這些取掉是解構小夜禮服。同樣,拉格菲爾德把裘應時裝的皮塊之間的粗糙拼縫全部暴露出來,破壞了裘皮時裝給人的完美無缺的印象,當然也足以宣稱是對裘皮時裝的解構。
解構也可以有分析的意思。
歐陸哲學與文學批評中,解構主義以一個由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所創立的批評學派為代表。德希達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為解構閱讀西方哲學的方法。

批評

缺乏實用性
難以理解
缺乏嚴肅性與透明度
政治批評
將解構歸類為虛無主義或相對主義的批評

相關研究者

張傑 鄭敏 呂俊 楊大春 王躍平 王建平 劉介民 王寧 張文喜 申丹 曾艷兵

相關術語

延異

延異有兩層意義:一,是向外“擴散”;二,是“延宕”,即語言的意義最終都不可獲得。意義只能是一個不斷各外擴散的過程。意義的隨意性、零亂性、不完整性不斷地拆解形上學的中心和本源,並且拒絕成為新的中心和本源。意義不斷地生成、轉換,又不斷消失,最終消解了意義的本身。中心的消解就意味著取消意義,意義的延異就否定了世界上存在著終極不變的意義。
參考自曾艷兵《東方後現代》,1996,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舉例:德希達解讀李維史陀

解構閱讀

大體來說,解構閱讀是一種揭露文本結構與其西方形上本質(Western metaphysical essence)之間差異的文本分析方法。解構閱讀呈現出文本不能只是被解讀成單一作者在傳達一個明顯的訊息,而應該被解讀為在某個文化或世界觀中各種衝突的體現。一個被解構的文本會顯示出許多同時存在的各種觀點,而這些觀點通常會彼此衝突。將一個文本的解構閱讀與其傳統閱讀來相比較的話,也會顯示出這當中的許多觀點是被壓抑與忽視的。

解構分析

解構也可以有分析的意思。
解構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個文本中的二元對立(比如說,男性與女性、同性戀與異性戀),並且呈現出這兩個對立的面向事實上是流動與不可能完全分離的,而非兩個嚴格劃分開來的類別。而這個的通常結論就是,這些分類實際上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絕對的形式存在著的。

解構主義

在西方哲學中,很難為解構主義下定義。馬丁·海德格爾很可能是第一個用這個字眼的人(與尼采式毀壞作對比),雖然我們在英語世界中認識的“解構主義”是一連串翻譯後的元素(由海德格爾德希達),而且很多人,包括史必域克、保羅迪文、高拿、芭芭拉莊遜、米勒等都曾經涉獵過這個範圍。
這些作家都抗拒用簡單的字句來定義它。德希達被問及解構主義的意思時,他這么說:“對於這個問題,我沒有簡單而公式化的答案。我的所有文章都是寫來避開這種令人恐懼的問題。”(德希達,1985)解構主義的意思涉及許許多多的混淆——究竟是一個思想的學派,一種閱讀事物的方法(很多人在嘗試公式化的定義它時都選擇這種解釋),或者,有些人稱它為“文本物體”(一個在德希達的話中暗示的意思)——而且在嘗試限定它的時候,可以決定聽取那一個來源的說法。
很多人寫了很多東西去定義解構主義,或解釋為何界定解構主義的嘗試會失敗。很多這樣的文本(包括那些被認為是解構主義者的批評家)都晦暗艱澀,而且很難總結出來。另一方面,有一種家庭工業就是向那些希望了解解構主義,或定義解構主義的人與不想看原本的人(無論他們的了解程度)解釋這個名詞。
解構主義60年代緣起於法國,雅克·德希達——解構主義領袖——不滿於西方幾千年來貫穿至今的哲學思想,對那種傳統的不容置疑的哲學信念發起挑戰,對自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形上學傳統大加責難。  在德希達看來,西方的哲學歷史即是形上學的歷史,它的原型是將“存在”定為“在場”,藉助於海德格爾的概念,德希達將此稱作“在場的形上學”。“在場的形上學”意味著在萬物背後都有一個根本原則,一個中心語詞,一個支配性的力,一個潛在的神或上帝,這種終極的、真理的、第一性的東西構成了一系列的邏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邏各斯門下,遵循邏各斯的運轉邏輯,而邏各斯則是永恆不變,它近似於“神的法律”,背離邏各斯就意味著走向謬誤。
解構主義的批評:
解構主義在學術界與大眾刊物中都極具爭議性。在學術界中,它被指控為虛無主義、寄生性太重以及根本就很瘋狂。而在大眾刊物中,它被當作是學術界已經完全與現實脫離的一個象徵。儘管有這些爭議的存在,解構主義仍舊是一個當代哲學與文學批評理論里的一股主要力量。

相關書籍

古柔情所著小說《解構》。《解構》融哲學、文學、數學、理論物理於一爐,包羅萬象,別開生面。《解構》中大反派一生行善,與擁有不死之身特權而求死不能的主人公聯手,戮力同心,對抗作者古柔情,完美詮釋了後現代文本理論。《解構》火熱連載於紅薯小說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