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傳統藝術批評理論將藝術作品視為永恆不變的神秘之物。《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旨在駁斥這一觀點。在本雅明看來,倘若人們無法自主觀賞或觸摸某件藝術作品,那么它便成為被動的沉思對象和潛在的壓迫工具。他認為,技術已徹底改變藝術的感知方式。在機械複製時代,藝術擁有開放的闡釋空間,亦能夠廣泛傳播普及,因而具備動員大眾的潛力,以實現革命目的。雖然乍看之下,本雅明論述的是技術可複製性對藝術產生的影響,其實也是在探討藝術變革引發的更為深遠的政治後果。 【原著作者簡介】 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是德國猶太裔左翼文化批評家和散文家,代表作有《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歷史哲學論綱》和未完成作品《拱廊街計畫》。本雅明是“法蘭克福學派”成員——該學派由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的一眾學者組成。與本雅明一樣,這些學者以文化生產、資本主義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為研究焦點,並積極投身反法西斯運動。本雅明的論著主要探討攝影術和電影興起以來,藝術變革所產生的政治影響及其接受面貌,因而難以劃歸任何一門學科,藝術史、文學、傳媒和歷史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者都會徵引其觀點。本雅明在有生之年並未得到學界認可。他在逃避蓋世太保追捕途中自殺,但死因成謎。此後數十年間,他幾乎被徹底埋沒。如今,本雅明已是舉世公認的批評理論家和文化研究學者,遙遙領先於他的時代。 【本書作者簡介】 蕾切爾·迪妮是英國羅漢普頓大學英語文學專業講師。她的研究...(展開全部) 【原著作者簡介】 瓦爾特·本雅明(1892-1940)是德國猶太裔左翼文化批評家和散文家,代表作有《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歷史哲學論綱》和未完成作品《拱廊街計畫》。本雅明是“法蘭克福學派”成員——該學派由法蘭克福大學社會研究所的一眾學者組成。與本雅明一樣,這些學者以文化生產、資本主義與社會之間的關係為研究焦點,並積極投身反法西斯運動。本雅明的論著主要探討攝影術和電影興起以來,藝術變革所產生的政治影響及其接受面貌,因而難以劃歸任何一門學科,藝術史、文學、傳媒和歷史等不同領域的研究者都會徵引其觀點。本雅明在有生之年並未得到學界認可。他在逃避蓋世太保追捕途中自殺,但死因成謎。此後數十年間,他幾乎被徹底埋沒。如今,本雅明已是舉世公認的批評理論家和文化研究學者,遙遙領先於他的時代。 【本書作者簡介】 蕾切爾·迪妮是英國羅漢普頓大學英語文學專業講師。她的研究領域包括先鋒派文學、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和廢棄物研究。她的首部專著《二十世紀小說中的消費主義、廢棄物和循環利用:先鋒派的遺產》於2016年由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出版公司出版。她先後獲得劍橋大學學士學位、倫敦國王學院碩士學位和倫敦大學學院博士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