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09》主要內容包括:新聞傳播學研究概述、新聞傳播學與當前政治、2008年新聞界事件分析、改革開放30年來的新聞學、新聞真實報導研究、新聞自由與法治研究、新媒體研究、新聞職業道德與規範研究、傳媒從業者職業素養、新聞業務研究、中國新聞獎作品的讚揚與批評等。《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09》集中展現了2008年前後我國新聞傳播學各方面的研究狀況,從總體研究綜述、新聞理論到新聞業務研究,是一本系統探討新聞傳播學理論和實踐的專著。
基本介紹
- 書名:解析中國新聞傳播學•2009
- 出版社:人民日報出版社
- 頁數:326頁
- 開本:16
- 品牌:人民日報出版社
- 作者:陳力丹
- 出版日期:2009年7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802089298, 9787802089297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圖書目錄
2008年新聞傳播學研究的11個新鮮話題
2008年廣播電視研究的九個關鍵字
第二章 新聞傳播學與當前政治
同步推進科學發展觀與人文精神
論胡錦濤傳媒工作的新思維
論胡錦濤關於網際網路的新思維
學習胡錦濤6·20講話答《青年記者》記者問
不應過分突出領導幹部的活動報導
關於“傳媒與國家形象”話題
第三章 2008年新聞界事件分析
湯唯廣告被禁:喜聞《假若明天來臨》播出全劇
3·14拉薩暴力事件:突發事件:貴在“先聲奪人”
抵制“家樂福”事件:網路語境下的情感與理智
5·12地震報導:汶川地震報導的實踐帶給我們的新思維
“做鬼幸福論”討論:時刻牢記共產黨是人民的公僕
北京奧運報導:奧運報導讓各傳媒充分展現職業水準
三鹿奶粉事件:從“三鹿奶粉”事件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
百度誠信危機:新型傳媒搜尋引擎職業操守的缺失及應對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停出印刷版:數位化條件下,傳媒的
外在形式已不重要
第四章 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
1978,我思想走向成熟的轉折年
那是一段思想稀薄的時光
新聞學基本概念的艱難回歸
回歸新聞學本體
改革開放30年來記者角色認知的變遷
同步推進科學發展觀與人文精神
改革開放後第一起公開報導的突發事件
第五章 新聞真實報導研究
論記者對事實性質的判斷
“武漢女司機被打”新聞的客觀性分析
春節報導的數字迷魂陣
周正龍案二審耗時多少小時?
第六章 新聞自由與法治研究
論西方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的固有矛盾
從是否封閉色情網看自由與法律
關於落實奧運期間外記在華採訪規定答新華社記者問
第七章 新媒體研究
試論圖文關係的歷史變遷
理性認識“人肉搜尋”問題
論新媒體人際傳播的客觀“監督”效果
報業,拿什麼拯救你?
傳媒大鱷的傳聲筒
第八章 新聞職業道德與規範研究
用新道德觀統領採訪
媒體何時能告別“示眾文化”?
記者採訪中需謹記“減少傷害”原則,
傳媒報導自身的活動有近水樓台之嫌
媒體曝光行人違章折射的法治困境
交管部門要求傳媒曝光違章行人非法治
幸災樂禍的“中頭彩”比喻
不能使用“惡魔”稱謂人
腐敗廣告助紂為虐
第九章 傳媒從業者職業素養研究
檢討記者對事實性質的判斷失誤
假如記者有些社會心理學知識
記者編輯要有世界行政區劃的知識
第十章 新聞業務研究
我們需要怎樣的奧運報導
時刻想著本報讀者群的需求
請交代具體的新聞主體
訊息中不能有記者的議論
事實的“what”不清,怎能當新聞來報導?
規範新聞標題縮略語的使用
半天看不明白的新聞標題
對幾家報紙的評報意見
第十一章 中國新聞獎作品的讚揚與批評
體現“觀點事實”中的新聞價值
關注細節本然語言
抓住熱點做足文章
力求平實注重細節
一篇及時扭轉非理性狂潮的網路評論
附錄新聞傳播學碩士研究生閱讀書目
文摘
2008年新聞傳播學研究的11個新鮮話題
2008年對我國來說,大事頻發,波瀾起伏,又恰逢改革開放30周年,中華民族和中國政府都接受了多重考驗,我國新聞傳播業的職業水準也得到一次提升。本文從我國新聞傳播學界對重大事件的解讀和基礎理論研究兩個維度,考察一年來的理論收穫。
這年學界研究的話題雖然突出,但大多是圍繞剛才發生的事件展開的,重複較多,沒有形成突出的集體關切,重大理論問題的聚焦能力不足,話題分散。主要依託社會重大事件的議程進行套用性的解讀固然重要,但難以在基礎理論層面紮實推進。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本學科的理論聚焦缺乏學科的自身邏輯。
一、信息公開:從危機應對到社會常態
關於“信息公開”的研究這幾年逐漸升溫,現實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國家制度層面的推進。2007年元旦至2008年10月17日,實施《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採訪規定》;2008年5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前者的主要原則和精神在10月17日後得到了新條例的確認,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常駐新聞機構和外國記者採訪條例》,條例以長效法規的形式,保障信息公開成為一種常態。二是輿論反覆籲求,三是網路時代的技術支持。
新聞傳播學界對信息公開研究,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信息公開對危機事件的作用機制。研究者普遍認為,社會恐慌的根源來自信息的不確定和不平衡,而不是信息的公開。一個好的社會傳播機制的構建應該以公開、及時、平衡為基點。汶川地震報導和三鹿奶粉事件,從正反兩方面凸顯了危機時刻信息公開與信息封鎖的結果。汶川地震傷亡十分嚴重,卻基本沒出現謠言,這主要因為我國媒體信息發布及時而詳盡,公開的程度為歷次災難報導所少見;境外媒體報導的信息源多數來自中國傳媒,我們掌握了報導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