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曉安

解曉安,電信技術專家。長期從事我國話網自動化建設和電信科學化管理工作。先後主持並參與相關電信技術體制、規範、標準的編制,擬訂了我國話網自動化改造三個“目標進程”計畫,成功地建立了本地電話網和長話網的三個典型示範地區,組織完成了全國電信管理網的第一期工程,為我國電信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解曉安
  • 出生地:河北灤縣
  • 職業:工程師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技術成就,個人簡歷,突出貢獻,主要論著,

人物簡介

解曉安,高級工程師。河北灤縣人。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電機 系。歷任郵電部設計院工程師、第十研究所總工程師,郵電部電信總局副局長兼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中國通信學會第一、二屆理事。曾參與北京市長途電話大樓總體設計。主持研製成功我國第一套自動顯號及電子自動計費設備。領導完成了程控電子交換機的研製工作。
解曉安解曉安

人物生平

解曉安,1929年5月14日生於哈爾濱。父親為中國海關公務員,母親為一中學英語和音樂教師,有三兒一女,解曉安行四。“九一八事變”後,解曉安隨家遷居上海,就讀於私立存德國小和國立新建中學。1944年,又隨家遷居天津,就讀於法國Saint Louis College。1946年,以同 等學歷資格考入北京大學先修班。1947年升人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系電訊組。1951年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郵電部北京電信局工作。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北京大學北京大學
解曉安自幼生性好奇,喜愛動手製作。少年時,商務印書館的《小學生文庫》中的自然和實用科學對他啟迪很大。他用25m電鈴線做天線,製成了一部可帶小型舌簧喇叭的礦石收音機,使他興奮不已。國中時,和同學按傳聞用“30管”做了一部電報發射機,雖無果而罷,但使他深感知識的匱乏,從而激發了他的求知渴望。《The Amateur Radio Handbook》(《業餘無線電手冊》)使他增長了不少實用的知識,先後製成了3管來復、5管和6管帶推挽的外差式收音機,並改裝了一部帶高放級的多管全波段收信機。高中時,他富於幻想,凡事總想弄個明白,甚至對天體盡端、時光源頭和自我存在這三件哲理疑團百思不得其解,但也不願為此永解不開的三大懸念困惑終生。這使他逐漸形成了超前創新的求實意識。
解曉安認為,創新是對事物發展的一項改革,而超前創新則是對事物發展規律的一次超群跳躍變革。創新難,超前創新更難。創新會遇到風險和挫折,但也會帶來成就和喜悅。他一生都在為創新而努力,而奮鬥。他勤於學習,善於思考,勇於探索,求真務實,敢於說“不”,並“知來者之可追,覺今是而昨非”。這是他不斷前進的動力。
解曉安畢生從事我國電信事業的建設和發展工作,經歷過局站維護,工程施工、設計,設備研製、生產和電信管理工作;曾受聘擔任郵電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電話交換組組長,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專家組成員,國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專家組成員,德國電信(DTAG)中國代表處高級諮詢,香港STAR電信公司和TRICOM電信公司獨立董事等社會職務;當選為中國通信學會理事、會士。他具有很強的責任心和事業心,對工作嚴謹細緻,一絲不苟,精益求精,重視標準化和規範化,既有長遠的戰略目標又有周密的工作計畫;他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善於總結提高,抓住事物的本質和規律,出色地完成了各項工作任務,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我國電信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技術成就

1952年,北京電話局共有市話11000門(8000門自動,3000門人工)。國家決定為北京引進市話12000門,項目代號為52104101,北京電信局李玉奎局長任總指揮。這在當時是一項很宏偉的重大工程。設備選擇了捷克Tesla公司的P51型步進制自動電話交換設備。領導指派解曉安和陳家珏分別為西單6分局和公主墳8分局兩個新建局的主辦設計員,與3位捷克專家一起工作。
當時,市政府規劃對西單北大街重新劃定了“紅線”,將會把已建成的6分局3層機房大樓切掉1/3。捷克專家與我們共同修改設計,提出的幾個方案都不夠理想。解曉安為此日夜苦幹了3天,提出了一個靈巧省纜的方案,得到領導和專家們的讚賞,使6分局工程得以順利進行。《北京日報》對此作了長篇報導。12000門工程按計畫於1955年1月1日全面順利開通投產。通過設計、施工、調測和驗收開通全過程,工程設計人員從捷克專家那裡學到了先進的技術、謙虛的風範和一絲不苟、毫無保留的工作作風。52104101工程為我國培養出一批電信事業的技術骨幹。
工程竣工後,領導安排解曉安和陳家珏為主編,組織技術人員及時編寫出我國第一套完整的《步進制市話局設計安裝資料》,為我國“一五”、“二五”期間大量建設的同類工程提供了指導性的典範經驗,並曾作為郵電學院的重要參考教材。
1957年秋,郵電部提出,在新建的北京長話大樓工程項目中要安裝自己設計生產的人工長話交換設備。為此,郵電部設計院安排羅宗貺和解曉安主辦此事。任務確定後 ,組織設計院技術人員開始進行設備電原理圖的設計工作。解曉安結合電子工業部門的“無線電專業標準”、上海有線電廠的工藝規定和郵電部的習用術語和名稱,編制出一套設備電原理圖新的繪製標準和結構總體要求。1958年初,在完成主要設備的設計後,設計院派解曉安常駐上海有線電廠,與工廠技術人員合作,完成了全部配套設備的電原理圖和結構工藝設計,並搭建了樣機試驗機房和高溫高濕環境室。經過幾個月的奮戰,1958年秋完成了樣機並通過了鑑定,進行批量生產。首批投產設備裝於杭州和合肥兩地長話局。運行一段時間後,於1960年通過了部級現場鑑定。經改進後開始大量生產,並提供北京長話大樓使用。
合照合照
這套設備原稱CT-58型,後根據電子工業部門規定,定名為“JT-2A、3A、4A型有繩式人工長途電話交換系統設備”,分別供郵電部、通信兵部和鐵道部使用,同時還有出口和援外任務。該項設備一直沿用到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後逐步由新型的無繩式機電制和存儲程控制長話自動交換設備所替換。
1964年,我國向瑞典ERICSSON公司訂購了ARM20型縱橫制長途自動電話交換系統設備。解曉安與10餘位技術人員在郵電部設計院內搭建了該項設備的全功能ARM20驗收試驗室。他一邊參加施工,一邊編寫出一整套從立機架找水平方法到各種設備的安裝施工和所附元部件配置表等的《ARM20安裝施工手冊》。這為後來在西安安裝該項設備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並為同類話局設備的安裝施工起到示範作用。
同時,由於瑞典ERICSSON公司未能提供主叫用戶號碼自動顯示設備,因此無法檢驗長途全自動,即用戶長途直撥(DDD)這一重要功能。1965年初,解曉安接受研製配套ARM20的顯號設備(ID)任務後,便夜以繼日地進行電原理圖設計。他還和朱朝義、王桂芬一起在北京復外“86”步進制市話局進行了16kHz顯號電流磁環感應接收條件實驗。在此基礎上,他們於1965年3月赴長春郵電器材廠進行設備的試製生產,5月完成試製生產任務,將設備安裝到北京“86”局與設計院的ARM20驗收實驗室進行聯測,取得成功。
顯號設備的研製成功當時在我國屬於首創。它不僅解決了ARM20的長途全自動功能,而且也為郵電部在1965年7月所組織的JT-801型編碼縱橫制長途電話自動交換系統設備的研製提供了重要的條件。這一成果為我國步進制市話局實現了長途電話全自動,同時為縱橫制市話局的研製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1965年7月,郵電部組織設計院,、研究院、京津兩局和長春郵電器材廠成立6401工程指揮部第9大隊,任命設計院羅宗貺為總設計師、解曉安為副總設計師、長春廠王大路為總工藝師。中心任務為設計和生產CB-1型(後按國家規定正名為JT801型)編碼縱橫制長途電話自動交換系統設備,解曉安在工作開始前及時編寫出一本《CB-1設計規範手冊》,作為設計人員的工作指南。《CB-1設計規範手冊》對工作的統一化、規範化和標準化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965年10月,解曉安領導長話集中自動計費設備(CAMA)的研製工作。在方案討論中,部分技術人員主張採用當時國際上沿用且成熟的機電式方案,並有從瑞典引進的ARM20系統設備中的機電式計費設備(TT)可作為樣板加以仿製。但他和羅宗貺堅持採用電子計算機技術,以替代笨重、落後且耗資的機電式方案。他帶領8位技術人員,通過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領導的大力支持,在計算機系老師的指導下,較快地掌握了鍺管441-B計算機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技術,並展開了對長話集中自動計費設備的研製。在研製過程中,他提出全機改用矽管的建議,得到了學院的支持。同時,由於磁心記憶體容量所限,他採用硬體邏輯以電位和脈衝坐標矩陣方式設計了整機的主作業系統(MOS),以硬體邏輯電路和跳線盤裝置作為費率解碼器。也許這就是後來所謂的固件(Firmware)技術。該設備由哈軍工所屬四海廠生產。
1996年12月18日至1997年1月1日,國家計委所屬中國國際工程諮詢公司組織了一個6人專家組,委託解曉安為組長,對中國環西太平洋海底光纜通信系統(CWPC)國家項目進行為期15天的南段(上海至三亞)沿線考察工作。考察結束後,專家組進行了多次認真的分析討論,並提出詳細的書面建議。解曉安從投資效益出發,力排眾議,對該項目持否定意見。為此,國家計委又組織了一個10人評估組,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並進行深入細緻的研討。最後,國家沒有批准這個建設項目,避免了會造成僅海纜部分至少30多億元人民幣(4億多美元)的重大損失。
解曉安,作為專家,在學術上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既能堅持己見,又善納異議,有良好的學風;作為領導,具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開拓能力,既重物的發展,更重人的培養,善於識人、用人,有良好的工作作風;作為董事長、企業家,對產品、技術和市場,既致力於當前,又放眼於未來,居安思危,永不滿足。他的信念是:目標的終點,就是一個新的起點。

個人簡歷

1929年5月14日 生於哈爾濱。
1946-1947年 在北京大學先修班學習。
1947-1951年 在北京大學工學院電機工程系電訊組學習。
1951-1956年 在郵電部北京電信局、北京長話局任技術員、工程師、項目主辦設計員,獲1954年北京電信局先進生產者稱號。
1957-1972年 任郵電部設計院工程師、項目副總設計師,獲1959年郵電部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稱號。
1972-1982年 任郵電部第十研究所程控交換研究室主任、所總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獲1975年陝西省科學技術進步獎。
1982-1990年 任郵電部電信總局副總局長兼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88年獲國家科學進步一等獎和國家通信技術政策突出貢獻獎。
1990-1995年 任中德合資北京國際交換系統有限公司(BISC)董事長,獲1995年中國500位企業改革者證書,並列名於《中國職業企業家庫》

突出貢獻

1973年,郵電部組織宋直元、解曉安等9位專家,分赴北京南京韶山延安和上海對縱橫制電話局進行考察並提出技術檔案初稿。郵電部在揚州組織召開全國討論會,對“初稿”進行審定。解曉安是此項工作的主要主持者和檔案編撰者,並負責“信號方式”部分的整理定稿工作。檔案由部科技司正式印刷出版。這是中國第一部縱橫制長、市電話網的部定“技術檔案”。它對話局的設備研製,指導維護和訂貨規範提供了重要依據,並為後來的規範、標準的改進完善奠定了基礎。
1981年初,國內開始引進程控話局設備,迫切需要相關的技術體制。侯德原副部長要解曉安主持編制《程控話局設備技術體制》(以下簡稱《體制》)。在編制過程中他建議在《體制》中增加“國際自動化功能”。此建議經國務院辦公廳同意,《體制》的名稱和內容改為《程控話局及國際自動化業務進網技術體制》。部科技委組織討論後,於1981年8月由部批准頒發。這是中國第一部有關程控話局設備的“技術檔案”。
1982年,解曉安和部基建局朱一鳴總工程師通過和多家公司談判,在《體制》的基礎上並結合福建等工程的經驗,組織編制了一套更為完整的中英文版《程控話局交換設備技術規範書(TS-01)》,由郵電部對外公開發行。該《規範書》被作為對外商訂貨談判的主要依據。

主要論著

1 陳家珏,解曉安主編.步進制市話局設計安裝資料.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1956
2 解曉安.存貯程式控制電子交換技術及發展.1983
3 解曉安.市話網與長途自動化關係.1983
4 解曉安.扶持電話產業,滿足通信需求.中國電子報,1992.7.20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