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解放街村隸屬北京市
延慶縣延慶鎮,位於縣城舊城東南角,解放後命名為解放街。隨著村莊發展,於縣城北另建新村,後又逐步改造成居民小區。現狀舊城解放街範圍內有蘇子街、城隍廟街、殷子街、下灣子等幾條老街巷,有延慶縣委、縣政府、園林綠化局,眾多賓館飯店,商業網點,還有延慶縣城的古老寺廟靈照寺,南面是縣城景觀
夏都公園。部分民居被改造成
儒林苑社區,新村部分民居被改造成
高塔社區一部分。
歷史
延慶城有著淵遠的歷史,其始建年代已無從考證。但近年來在延慶南菜地區連續發掘數百座古墓葬,其中尤以漢唐時期的磚室墓居多。從北京鋁加工廠院內發掘的唐開元廿二年(734年)侯臣墓和延慶鎮谷家營村東發掘的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雲麾將軍張乾曜墓出土的墓誌看,至少唐代在現在延慶城的位置就已建有軍城。明永樂十二年(1414年)在前代城址的基礎上復建隆慶州(即今延慶城),宣德五年(1430年)陽武侯薛祿奉命補修,景泰二年(1451年)知州胡璉築城二丈二尺,景泰七年(1456年)知州李鼐、千戶劉政砌磚,但未竣。隆慶元年為避穆宗年號諱,改稱延慶州。萬曆八年(1580年)展修北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添修南關。當時城設四門,周長達四里三百四十六步。其後,清康熙年間略有修葺。解放後,大部分城牆被拆毀,只留下西北角長約110米的一段。但城內卻保留下了數以百計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
延慶縣靈照寺
靈照寺位於北京市延慶縣蓮花湖北岸,初建於金代,原名觀音寺,原末兵焚,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在原址重建。正統五年秋(1440年)明英宗敕賜額日"靈照寺"。後經歷代僧人不斷擴建,使寺院規模宏大,自成格局,曾為延郡勝景之一。
靈照寺座北朝南,占地面積3678平方米,建築面積1065平方米。二進院落,三層殿宇。山門殿,天王殿,大雄殿座北朝南建在半軸線上,兩側配殿是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鎮寺寶幢屋、聊房。殿宇巍峨,金碧輝煌,莊嚴雄偉,氣宇不凡。
1984年延慶縣人民政府將靈照寺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對靈照寺進行了搶救修繕,1999年7月全部竣工。現寺院已修葺一新,完全恢復了歷史風貌。寺內增加了碑林,經幢等石刻文物,增加了中古樓,金錢眼,佛像,齋堂等新建築。在兩側配殿還設有民俗展覽廳,展出600餘件民俗實物和照片,介紹了歷史悠久的媯川先輩們創建絢麗多姿的民俗文化。向西100米處的媯水公園盡展歐式建築的異國風格;眼前的蓮花湖碼頭可圓您一個媯海遠航的夢想。
兩位抗戰老兵帶老伴共度七夕
接過老伴遞來的紅玫瑰時,84歲的武桂蘭綻放出了羞澀的笑容。2015年08月19日,延慶縣延慶鎮在天葡莊園為抗戰老兵提前慶祝了七夕佳節。
“活了大半輩子,從來沒給她送過玫瑰花。”延慶鎮解放街83歲的抗戰老兵胡文貴1944年參加八路軍,擔任通信兵,在槍林彈雨中傳送了一個個重要訊息。
老伴武桂蘭和他攜手走過風風雨雨,把他照顧得無微不至。胡文貴雖然嘴上從沒什麼甜言蜜語,但心裡一直對老伴充滿了愧疚。“年輕那會兒,沒條件照結婚照,沒錢買戒指,她卻任勞任怨跟了我幾十年,借著這個難得的機會,也讓她明白我的心意。”說著,老人臉上泛起了一抹紅暈。
據了解,目前延慶縣共有70餘位抗戰老兵健在。在走訪中,延慶鎮工作人員了解到很多抗戰老兵都因受年代限制,沒能在年輕時對另一半表達出濃濃的愛意,心存遺憾。
為表達對老一輩革命戰士的敬意,幫他們完成心愿,延慶鎮在七夕前組織了此次抗戰老兵伉儷情深度七夕活動,請來了兩對老夫婦,讓他們在晚年狠狠地秀了一把恩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