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地流通是中國歷屆政府關注的重點領域,也是全社會關心的改革熱點。為解決這一難題,身為“信託共有制”的首倡者,作者認為,土地信託化正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方向和內涵相一致的、前所未有的新模式和通達的新路徑。土地信託化以信為基礎,以托為手段,以三權分離為原則,把土地使用權主體與土地實物分離,依託土地經營權進行土地流通,保障了農民可以全身心地投入非農業生產,減少對土地的依賴性,實現農民對土地依附的解放,實現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完美結合。在這本書中,作者從信託理論出發,結合我國及世界其他國家(地區)土地制度發展歷程,並以中信信託在實踐中開展的土地信託業務,充分論證了土地信託化的實質和內涵,更大膽預測和分析了土地信託化的未來——土地信託銀行的構建和功效。在土地制度改革刻不容緩的今天,這部作品從最真實的中國出發,為破解土地流轉難題提供了兼具開拓性和實踐性的答案——土地信託化,也為深化土地改革尋找到了最好的突破口。
基本介紹
- 書名:解放土地:新一輪土地信託化改革
- 類型:經濟管理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 作者:蒲堅
-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 頁數:301頁
- 開本:16
- ISBN:9787508642994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全面解讀土地信託化實質和內涵 破解土地流轉難題,闡釋土地改革新思路
中信信託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中國國際經濟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並被推舉為第二、三屆中國信託業協會會長。美國福坦莫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高級經濟師。
管理經驗豐富,曾管理的企業跨多個領域。2004年始任中信信託總經理,所提出的“無邊界服務,無障礙運行”經營理念受到信託業、媒體及學術界好評。在近十年的信託實踐中,蒲堅不斷深挖信託的中國價值,主張立足中國現實發展信託業,以反哺社會。
近年來數次發表關於信託制度、土地信託流轉、信託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的理論成果,並於業界首提“信託共有制”理論。其中,《信託的中國價值》、《信託是公有制的一種實現形式》、《共有制的理論與實踐》、《信託不止於金融》、《推進土地信託流轉,實現農村穩定發展》等文章在業界產生較大影響。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觀念的批判/001
第二章土地流通的理論思考/013
認識人的本質/015
一、人的本質屬性/016
二、制度構建人全面發展的現實空間/020
三、改革發展的知識性依賴/022
共同富裕的所有制思考——共有制/023
一、共有制的邏輯/024
二、共有制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實踐的歸一性/031
三、共有制的邏輯解讀/037
第3節信託共有制/045
一、信託共有制/046
二、信託共有制的哲學內涵——中介理論/049
三、信託共有制的制度優勢——遵循共有制發展路徑/060
四、信託共有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積極作用/064
第4節土地共有制/067
一、土地/067
二、土地共有制/080
三、土地共有制的特性/084
第三章世界各國、各地區農村土地是怎么流通的/091
第1節世界各國、各地區農村土地流通的制度變遷/093
一、代表性國家和地區的農村土地制度變遷/093
二、各國、各地區農村土地制度的分析與總結/114
三、農村土地制度安排的啟示/117
第2節世界各國、各地區農村土地流通的金融實踐/121
一、代表性國家和地區農村土地的金融實踐/121
二、當今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農村土地金融制度比較/127
第四章中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突破口/131
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發展歷程/133
一、歷史時期我國農村土地制度變遷/133
二、我國當代農村土地制度進程/137
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現狀和問題/145
一、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的現狀/145二、我國農村土地制度存在的問題/148
謎題的思考:建立土地共有制/151
一、為什麼農村集體土地國有化不可行/151
二、為什麼農村集體土地私有化不可行/155
三、堅持農村土地集體共有,實行土地共有制/157
第五章中國農村土地流通的獨特機遇/159
農村土地流通的本質與原則/161
一、流通的本質:人的流動和財富的流動/161
二、流通的原則/162
土地流通的實踐基礎/164
一、我國農村土地流通的運作模式/165
二、我國農村土地流通的運作實踐/169
三、我國農村土地流通的金融實踐/175
第3節中國需要多少農民/182
一、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需要/183
二、基於農民收入指標,分析中國所需的農民數量/184
第4節
抓住當前機遇的路線圖:土地信託化/186
一、擔當土地資產看護人,防止新地主的產生/187
二、將土地轉化為可攜帶資產,解放農民對土地的依附/187
三、有機融合知識、資本和土地,實現土地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188
四、兼顧公平與效率,緩解社會矛盾,實現利益分享普惠化/189
五、構建激勵和約束機制,實現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有機結合/190
六、實現決策民主化和科學化/190
七、緩解社會矛盾,健全農村社會保障制度/191
八、以“利他在前,利己在後”為準則,實現共同富裕/192
第六章土地信託化:農村土地流通的新體系/193
第1節為什麼是信託/195
一、追溯信託歷史淵源,回歸信託理性/195
二、信託共有制的制度優勢展現/196
三、發揮信託共有制的制度優勢,探尋土地流通路徑/205
土地信託化的框架/213
一、土地信託化的概念和內涵/213
二、土地信託化的實質:向土地注入知識性/214
三、土地信託化的運行:二次代理/218
土地信託化的探索——以安徽宿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信託為例/219
一、項目可行性分析/220
二、產品設計/230
三、交易結構設計/235
四、風險與啟示/243
第七章土地信託化的未來實踐——構建土地信託銀行/249
土地信託銀行構建的可行性分析/252
一、國內外土地銀行發展及啟示/252
二、信託銀行兼具“信託+銀行”功能,優勢凸顯/258
三、構建土地信託銀行,發揮信託和銀行優勢,保障土地有效流轉/261
土地信託銀行的構建構想/267
一、基礎框架/267
二、運行模式/270
三、內部建設/273
四、風險管理/274
五、配套機制/275
第3節土地信託銀行構建的運行功效/277
一、為農村土地提供交易平台,實現農地零存+信託化,有助於生產規模化/277
二、有利於勞動力的合理流動/278
三、有利於降低企業+農戶組織鏈的交易費用/278
四、土地存單質押貸款意義深遠/279
致謝/281
注釋/283
參考文獻/295
序言
解放土地,就是解放思想,解放生產力。
解放土地,既是迫在眉睫的挑戰,又是影響久遠的變革。
土地改革之於中國的複雜性,不僅表現在歷史文化悠長積澱的定式中,也滲透交織在近現代土地分分合合的爭鬥中;既有意識形態認識上的論辯,也有現實路徑幾經選擇的矛盾;既要明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最大公約數,也不能忽視現代知識農業集約效率的市場力量;既要繼承發揚中國特色的制度優勢,也要博採當代人類社會機制創新的智慧成果;既要從真正的現實出發,解決突出的經濟發展問題,又要為未來民族復興的大業預留出足夠的政治空間。我們的思辨往往中止在錯綜複雜的利益糾葛面前。我們必須承認,有限的理性和不完備的信息與知識對於解析和建構一個應對極端複雜的社會問題的解決方案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們提出“轉化—創新”這樣一個結構框架,以此引導出土地信託化視角下的理論實踐和行為實踐。從而在兩個層面上展開探索和研究:一是原有的文化體系一邊維護著自身固有的結構形式,一邊轉化適應外來的各種新制度或原理;二是在秉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上,探索諸多事物間的隱性聯繫,進行原則性的實踐。換言之,發展中的中國因已開發國家的存在而意識到自身問題,若想深刻理解和提升自己,就必須具有國際比較的視野和自主創新的精神。
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和澄清土地改革的本質,從而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支持。否則,改革就面臨失敗的危險,其中最大的危險,莫過於在改革賴以進行的原則和方法本身尚有悖論,權力驅動和市場力量還沒有釐清邊界,而改革可能帶來的權益還尚沒有為大多數人民充分認識和理解之前就匆忙發動改革。
土地是人類安身立命之本,是“一切生產和一切存在的源泉”1,是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也是農民和國民最基本的生活保證。正像威廉·配第
(William Petty )所說的:“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2,土地流動的實質是財富的流動。土地問題是中國農村的根本問題。土地制度是最具基礎性的社會經濟制度,土地制度的變革是一切社會制度變革的基礎。3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制度選擇下,在土地全民所有和集體所有的歷史條件下,要在理論自信的邏輯一貫性上和現實可操作性相統一的前提下,找到一個兼容並包、實際可行的土地改革的切入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既面臨理論和意識形態的拷問,也受到短期目標和長期利益如何均衡的挑戰。至少有以下一些內涵是不能忽視的:共同分享、共同富裕、土地集約、導入市場、資產活化、提升價值,權益流動、持續受益、個性解放、城鄉和諧。事實上,兩難性的挑戰一直在考驗我們的理論智慧和改革勇氣。實踐證明,土地流通內含複雜的目標訴求和千絲萬縷的利益糾葛,任何不從中國現實矛盾問題出發,不從憲法邏輯出發,不以民族集體知識為依歸,囿於所謂臆想的頂層設計或從先驗的、抽象的“理性原理”出發,照搬現成的資本主義的“道之華”,都是理論實踐蒼白混亂、行為實踐失據無能的表現。正如《大學》開篇明義:“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頂層設計已然確立,那就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法是明明德,即開發國民的知識性(靈性)達於解決問題的智慧;原則是親民,即因勢求變,創新觀念;目標是止於至善,即追求公平正義、共同富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馬克思創立唯物辯證法並利用其觀察蒸汽機時代的萌芽中的資本主義社會現實,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列寧運用唯物辯證法,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解剖帝國主義時代的社會矛盾,產生了列寧主義;毛澤東利用唯物辯證法,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礎上,分析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社會現實,凝聚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利用唯物辯證法,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解決“文化大革命”後百廢待興的社會現實問題,創造了鄧小平理論。今天,我們按照邏輯一貫的思想,運用唯物辯證法分析、研究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共同富裕的目標約束下的土地問題,用中介理論視野下的信託模式認識土地流通以及圍繞土地流通的政治社會問題,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任務。但現實是:讓我們知難而上,別無選擇。
農村土地流通是農村經濟制度改革的核心,是現行制度安排中的重要環節,它從根本上影響農村生產力的提升,影響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從古至今,中國農村土地流通始終在一定歷史條件的影響、作用下這樣或那樣地進行著,並隨著時間、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農村土地流通的合理化、高效化、制度化,關係我國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關係整個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更關係中國社會的政治穩定,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1949 年新中國成立前後,“打土豪分田地”,農民歡欣鼓舞,終於有了自己的土地;人民公社的土地集體共有,生產效率衰減,農民缺衣少食;改革開放後,土地再一次包產到戶,農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今天土地流通改革,面臨著新的集約化。分分合合,正應了那句古語,“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歷史用了近70 年的時間完成了兩種內涵完全不同的分分合合,每一次分和合,都烙下了時代鮮明的印記,都是我們認知選擇的剩餘模式。我們探索的土地信託化或許正是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的方向和內涵相一致的、前所未有的新模式和通達的新路徑。誰也不能排除這種可能性。
人的知識性發育獲得的空前力量正在以各種不同的形式在絕大多數領域顯現出來。附屬於傳統所有權的經濟權力不斷向其以外的力量轉移。決策作為人的知識性的標誌性形態越來越具有專門知識化的特徵:越來越多的科學家和技術專長的擁有者進入決策管理層。傳統生產資料不僅與直接勞動者相分離,還已經或正
在與資本所有品相分離。不僅資本主義已開始緩慢質變,傳統的社會主義的知識框架也顯露出理論與實踐上的雙重迷茫。用傳統生產資料所有制來判斷一個社會的本質屬性缺乏現實的說服力,因此,依據以所有制為核心的生產關係來考察社會性質的原理也面臨著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基礎的科學社會主義的反思、豐富和創新。在此,我們重溫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的精闢論述,從而建立起我們的研究思路:“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係或財產關係(這只是生產關係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於是這些關係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絕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係,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絕不會出現的。”恰恰是我們已經成功的經驗和面臨的挑戰要求我們重新思考並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哪裡來又去向哪裡的全部問題。如果不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會再次犯下“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的錯誤。作者寄望於對觀念的批判獲得新的知識,建立起本書研究問題的新邏輯,得出新結論。相信這些探索,一定也會對改革涉及的其他領域有所裨益,對思考和推動改革的人們有所啟迪。
名人推薦
——高尚全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