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響尾蛇(蛇類)

角響尾蛇(蛇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角響尾蛇(sidewinder)亦譯側進蛇。亦作horned rattlesnake。蝰蛇科(Viperidae)小型夜出性蛇,學名為Crotalus cerastes。產於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沙質荒漠。體長約45∼75公分(18∼30吋),眼上方各有一角狀鱗。淡黃、粉紅或灰色,背部和身體兩側呈不顯眼的斑點。在沙漠上側向盤繞前進,留下特有的j形痕跡。有毒,咬人後一般不會使人致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角響尾蛇
  • 拉丁學名:Crotalus cerastes
  • 別稱:側進蛇、“沙漠之蛇”
  • :動物界
  • 分布區域: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沙質荒漠
  • 體長:約0.6m左右
  • 其他體徵:眼上方各有一角狀鱗
外形特徵,地理分布,行為特徵,生活習性,毒性分析,

外形特徵

體長約0.6m左右,眼上方各有一角狀鱗,故名角響尾蛇。體色淡黃、粉紅或灰色,背部和身體兩側呈不顯眼的斑點。像其他響尾蛇一樣,角響尾蛇的尾部有響環,這是由它身上一系列的乾鱗片組成的。這些鱗片曾經也是有活力的皮膚,變成死皮後就成了乾鱗片。

地理分布

角眼鏡蛇主要分布於墨西哥和美國西南部的沙質荒漠。

行為特徵

角響尾蛇在沙漠上側向盤繞前進,留下特有的有點像“J”形痕跡,由於生活在沙漠中那些被風吹過的松沙地區,它是靠橫向伸縮身體前進的,方式很奇特,側行能使它抓得住松沙,在尋找棲身之處或獵物時行動迅速。

生活習性

角響尾蛇生活在沙漠中那些被風吹過的松沙地區。它是靠橫向伸縮身體前進的,方式很奇特。
角響尾蛇在夜幕降臨後不久就開始捕食。它吃嚙齒類動物,例如更格盧鼠和波氏白足鼠。白天它在老鼠洞裡休息,或是將自己埋藏在灌木下,與沙面保持同高,很難被發現。
角響尾蛇會搖動響環,向入侵者發出警告:被它咬到是會中毒的!
角響尾靠一種奇特的橫向伸縮的方式穿越沙漠,這使它抓得住松沙,在尋找棲身之處或獵物時行動迅速。
當角響尾蛇從沙地上穿過時,會留下其獨有的一行行蹤跡。
響尾蛇為了長大而蛻皮。每次蛻皮,皮上的鱗狀物就被留下來添加到響環上。當它四處遊動時,鱗狀物會掉下來或是被磨損。野生蛇的響環上很少超過14片鱗片,而在動物園裡飼養的蛇可能會有多達29片的鱗片。

毒性分析

角響尾蛇毒性較強,但並不是一咬就致命的劇烈毒性,不過倘若被咬傷後不及時處理,也會有很大危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