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生活於亞熱帶海區,棲息範圍廣,在浙江島嶼架和廣東潮下帶海域種群豐厚。生活區多位於較高鹽度、水質澄清和海藻繁茂的外側海域。據尤仲傑等(1990)報導,在浙江沿海,角蠑螺僅分布於30‰等鹽線左右,全年海水透明度1m以上的外島嶼附近,大陸沿岸一帶未見其蹤跡,成體棲息水深以0-3m處最多;郭金富等(1994)報導,廣東沿海的角蠑螺棲息區從低潮線附近至水深1Om; Son et al.(1992)報導,角蠑螺在朝鮮半島南部的采捕水深為1-3m;大島等(1965)報導,角蠑螺在日本沿海的棲息區從潮間帶至15m水深左右,以2-5m處最多。關於角蠑螺的適溫分布,其分布北限止於31oN左右,即從嵊泗列島向北,不再發現角蠑螺的蹤跡,而其南限卻遠至西、南沙海域,特別是在海南島海域形成斷續分布,確甚特殊。角蠑螺在西、南沙的記錄,著者系根據熊大仁(1949)的研究報告(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等5個單位調查),雖較簡略並缺少引證,但非名錄體式,學名全稱正確,種的描述和圖均較標準,符合角蠑螺性狀特徵,著者認同他的記錄;至於是否其標本來源有問題,還是我們採集不夠細,開拓海域不夠深,還是海南海域確實不生角蠑螺……這些問題希望通過南海貝類資源專題調查加以解決;即使今後海南島南部和西沙、南沙海域發現少數角蠑螺,分布中心律也表明,角蠑螺仍是一個亞熱帶種類。據浙江水產學院1984年4月至1985年5月浙江沿海潮間帶調查,角蠑螺白天潛伏於岩礁下的洞穴和岩縫隙中,日落黃昏時開始活動,20-24時左右達最高峰,以後活動減慢,在日出前1-2小時再處於靜止狀態。角蠑螺以褐藻類和紅藻類為食,攝食嫩海帶和粗枝軟骨藻最多,攝食活動主要在夜間進行。角蠑螺以5齡前生長較快,最大年齡為8齡。據廣東海島綜合調查(1989-1994),1989年8月至1994年10月的潛水調查中,汕頭海域和紅海灣-碣石灣海域角蠑螺的出現頻率最高,分別為68%和45%;生物最和棲息密度以南澳島海域和南澎列島海域最高,前者的平均生物量為420g/m2,平均棲息密度為5.9ind/m2。